茶故事,明人爲何愛紫砂

明代茶具除了景德鎮的瓷熠熠生輝外,宜興的紫砂茶具的突起,更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因為,紫砂茶具對茶文化有巨大貢獻,而且茶具藝術的發展也達到了一個高峰。

宜興紫砂陶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但在當時沒有引起人們過多的重視,這與宋代的飲茶方式有關。有關紫砂壺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詩《和梅公儀嘗茶》:“喜共紫甌飲且酌,羨君瀟灑有餘清”。

到了明代,散茶成為主流,而且製茶工藝大有改進,出現了發酵茶類,這自然對茶具有新要求,紫砂茶具正適應了這一要求,慢慢為人所接受,紫砂器在明代大放異彩。

明代最為崇尚紫砂或者瓷制的小茶壺。張謙德《茶經》中說:

茶故事,明人為何愛紫砂

壺性狹,壺過大香不聚,容一兩升足矣。”馮可賓在《岕茶箋》中說的最明白透徹:“或問茶壺畢竟宜大宜小?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閣,況茶中香味,不先不後,只有一時。太早則未足,太遲則己過。見得恰好,一瀉而盡。化而裁之,存乎其人,施於他茶亦無不可。

相比別的質地的小茶壺,明代更寵愛紫砂壺,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中稱:“近百年中,壺黝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又近人過前人處也。”

明人對紫砂壺的評價極高,《陽羨茗壺系》說:“至名手所作,一壺重不數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明代末年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說:“宜興罐以龔春為上,一砂罐,直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無愧色。”足見其在茶人心目中的位置是何等尊貴。歷史學家王玲先生曾言:一把好的紫砂壺,往往可集哲學思想、茶人精神、自然韻律、書畫藝術於一身。紫砂的自然色澤加上藝術家的創造,給人以平淡、閒雅、端莊、穩重、自然、質樸、內斂、簡易、蘊藉、溫和、敦厚、靜穆、蒼老等種種心靈感受,所以,紫砂壺長期為茶具中冠冕之作便不足為奇了。

茶故事,明人為何愛紫砂

◎明 時大彬 六方大彬壺

很多人認為,紫砂壺在明代之所以大受歡迎,是由於用宜興紫泥燒製出來的紫砂壺,用來泡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泡茶也不容易走味,也不容易變色,盛夏時節使用,也不容易餿,在急劇的冷熱溫度變化下,也不容易炸裂。在明代的詩文中,讚美紫砂壺的,也確實如此。文學家李漁在其《雜說》中讚美到:“茗注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馮可賓在《岕茶箋》中說:“茶壺陶器為上,錫次之。”文震亨的《長物志》說:“茶壺為砂者為上,蓋既無土氣,又無熟湯氣。

明代是紫砂茶具製作的興旺時期,壺小壁厚,保溫聚香,與明代提倡的瀹飲法相得益彰,因而,紫砂茶具大受茶人歡迎、喜愛,也不足為奇。

其次,紫砂壺豐富的色澤和可塑性滿足了茶人的審美需要。紫砂泥素有“五色土”之稱,色彩豐富,可燒成海棠紅、朱紫砂、葵黃、墨綠、白砂、淡墨等幾十種顏色,全憑原料呈現的天然色。紫砂泥可塑性好,加工後的泥土能隨意造型、雅刻、繪畫等,可以滿足人們表情達意、以壺言志的情懷。另外,受到明代社會思潮的影響。文人士大夫在現實面前感到無力,所以獨善其身,提倡儒學的中庸之道,尚禮尚簡,同時推崇佛家的內斂,並且崇尚道家的自然、平樸、虛無。王玲先生說:“文人的天地越小,越想從一具一器中體現自己的‘心’。從一壺一器中,一品一飲中尋求自己平樸、自然、神逸、崇定的境界”。

表現在茶藝上,文人士大夫一邊崇尚自然、古樸,一邊增加了唯美情緒,不論是對茶、水、器、寮,要求都更高。而紫砂壺適應了這些要求,因此,大行其道。

明代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是記載宜興紫砂壺的最早文獻。據其記載:

茶故事,明人為何愛紫砂

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聞之陶家雲,僧閒靜有致,習與陶缸甕者處,團其細土,加以澄練,捏築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蓋的,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

紫砂壺史上,被奉為始祖的是宜興金沙寺的一名和尚。金沙寺僧與陶工關係甚密,有次偶然隨手捏了把壺,燒成之後,壺的顏色烏紫,輕輕敲壺,鏗鏘有聲,於是跟風仿製的人多了起來,紫砂壺得以流行。

茶故事,明人為何愛紫砂

◎明 供春樹癭紫砂壺

但是,這僅僅是傳聞而已。史有記載,第一位讓紫砂壺藝術化的是供春,他所做的壺名供壺,藝術價值極高。供春做壺“陶細土摶坯,茶匙穴中,指揀內外,指螺文隱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現節腠,視以辨真。今傳世者,栗色暗暗如古金鐵,敦龐周正,允稱神明垂則矣。”供春做的壺,幽暗呈栗色,好像古金鐵鑄成的,非常珍貴。供春壺在明代備受珍視,聞龍《茶箋》記述,他的老朋友周文甫,藏有“供春壺”,“摩挲寶愛,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類紫玉,內如碧玉,真奇物也。”周文甫死後,有遺囑將壺隨葬,其愛壺之深,可見一斑。但是年代久遠,供春壺已經極其少見了。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供春款樹癭壺”,被認為是供春所做。

供春之後,明代制壺名家,有“四名家”之稱的:董翰、趙梁、元錫、時朋。四人都是制壺高手,但是作品罕見。“四名家”後繼有人,“壺家妙手稱三大”的時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

茶故事,明人為何愛紫砂

◎明 時大彬 仿供春龍帶壺

其中,以時大彬影響最深遠。時大彬的壺小巧玲瓏、色合十分緊密,只要把壺蓋合上,輕輕旋動,然後提起,就能吸住全壺。所制茗壺,初期請書家落墨,用竹刀刻出,後自己運刀成書,字體閒雅。時大彬制壺不求妍媚,講究雅樸,經常通過技藝與士大夫往來,引起上層社會的重視,認為他所做的壺比供春壺更精工,因此價值更高,可與金玉相比。時大彬所制砂壺造型,主要有四方、梅花、菱花、八角、六方、僧帽、漢方、龍蛋和提樑等式。大彬傳世作品,南京博物院藏有《調砂提樑大壺》,蓋上刻“天香閣”三字,有“大彬”印款。

茶故事,明人為何愛紫砂

◎明 時大彬 蓮瓣僧帽壺

上海博物館藏有《中扁壺》,底鐫刻“源遠堂藏大彬制”七字。時大彬制的《僧帽壺》,口沿長有五瓣蓮花,壺蓋呈正五邊形,蓋鈕猶如僧帽的頂,壺頸猶如帽沿,整體造型特別像一頂僧帽。六方口蓋任意調動,都能準縫而合,體現了方器造型的高水平。底鐫有“萬曆丁酉年(一五七九)時大彬制”九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