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浮世芳華 翡翠的前世今生(上)

漫談:浮世芳華 翡翠的前世今生(上)

亦舒在《她比煙花寂寞》中形容那位高高在上且驕傲的張老太太在音樂廳欣賞芭蕾舞劇的模樣:「張老太太這夜打扮得真漂亮。老女人佩戴翡翠及珍珠特別好看,她坐在那裡,莊嚴如女皇,身邊親友都變為她的隨從。」這本小說大致寫於一九八四年,亦舒的這種觀點,倒是頗能代表上世紀後半葉大眾對於翡翠的一種普遍印象,就是old lady stone,翡翠當然是美的,但似乎更適合老太太。

漫談:浮世芳華 翡翠的前世今生(上)

迪奧的La D de Dior系列的腕錶

近些年來,翡翠大有回春的跡象,開始受到年輕的珠寶消費者的關注,並且在時尚圈走紅。比如迪奧的La D de Dior系列的腕錶,在表面的材質上,就選擇了紫羅蘭翡翠與綠翡翠。時尚圈向來是信息流最敏感的前沿陣線,翡翠的迴歸,從某種層面,當然與近些年來中國整體經濟的強勢有著莫大的關係,各種打著中國風旗號的設計便如雨後春筍。作為Chinoiserie(西方的中國風)的重要部分,玉元素幾乎無可避免地會被舊物重提。

漫談:浮世芳華 翡翠的前世今生(上)

戰國時期 白玉鏤雕龍鳳璧 故宮博物院藏

不過有趣的是,翡翠即便在本國,很長時間內它在國人的概念中都不算是玉,而只能算是石。陳性在《玉紀》中談到翡翠即表示,「翡翠石亦出西南陬,形雖似玉實非真玉也」。《玉紀》寫於道光十九年,他認為的「翡翠非玉」的觀點,就是嘉道年間許多人對於翡翠的認定,這種觀點同樣出現在較早的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裡:「記餘幼時……雲南翡翠玉,當時不以玉視之,不過如藍田乾黃,強名以玉耳,今則以為珍玩,價遠出真玉上矣。」他這段話說的就是,翡翠在雍正到乾隆早期,是勉強被冠上玉的頭銜的,其實就是像田黃之流的石頭。

漫談:浮世芳華 翡翠的前世今生(上)

春秋時期 獸首紋玉璜 故宮博物院藏

就算到了乾隆晚期及嘉慶初期,翡翠已經越來越為顯貴所看重,價值翻番,但大家對它的定義還是假玉,而非真玉。所以,翡翠的由石轉玉,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渡期,而這一切還要從頭說起。

漫談:浮世芳華 翡翠的前世今生(上)

古人如此執拗地認為翡翠非玉,當然還是因為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地位超然,不是隨隨便便的石頭都可以稱為玉。

很長時間內,中國的玉,指的是以和田玉為主的軟玉,而玉作為禮器又是周禮中十分重要的部分,這就導致了軟玉在後世有三個特點:儀式化、神性化和人格化。

漫談:浮世芳華 翡翠的前世今生(上)

明 青玉乳丁紋圭 故宮博物院藏

其一是儀式化。在《周禮》中可以看到,在上古時代的禮儀制度中,無論是祭祀,還是婚喪嫁娶,玉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玉有六器,禮天地四方;玉有六瑞,以等邦國。不同形式的玉器,以嚴格的規定用在不同的身份和場合。

漫談:浮世芳華 翡翠的前世今生(上)

清 金鑲珠翠挑簪 故宮博物院藏

其二是神性化。早在西周時代,玉就作為斂屍之用,人們在屍體的不同位置擺放不同的玉器,比如玉璧置於死者背下,玉琮置於死者腹部,玉璋置於死者頭部,玉圭置於死者軀幹左側,玉琥置於死者軀幹右側,玉璜置於死者足部。這種擺法還是與六器有關,人利用玉器在幽冥世界創造了另一個永恆的宇宙空間,而由此也產生一種思想,那就是玉是可以防腐的,像總結了戰國以來神仙家理論的《抱朴子》就認為「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諸如漢代的金縷玉衣,都是這種邏輯的產物。

漫談:浮世芳華 翡翠的前世今生(上)

清 銀鍍金鑲翠碧璽花卉紋簪(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漫談:浮世芳華 翡翠的前世今生(上)

清 銀鍍金鑲翠碧璽花卉紋簪(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漫談:浮世芳華 翡翠的前世今生(上)

清 銀鍍金鑲翠碧璽花卉紋簪 故宮博物院藏

其三即人格化,玉幾乎成為士大夫品格的寫照,正如《詩經·淇奧》中所說的那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國的士文化認為,人的由內而外,就像玉一樣,是需要雕琢的,只有通過雕琢,才能達到道德的完美境地。在《禮記·聘義》中有一段記載,頗能說明在古人心中,玉與石的終極差別:子貢問孔子,為什麼君子貴玉而賤珉(珉即一種像玉的石頭),是因為玉少而珉多嗎?孔子說不是的,這與數量的多寡無關,是因為

君子比德於玉,而玉有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這十一種象徵,所以君子貴玉。

漫談:浮世芳華 翡翠的前世今生(上)

清 銀鍍金嵌翠石花瓶式頭花 故宮博物院藏

因此,對比玉的這三個特點,尤其是第三點以玉的天然物理性和人的性格相比附的作法,翡翠一開始想要成為「玉」,自然是非常困難的。翡翠就算以今天的鑑別方法來看,也屬於硬玉,而非軟玉。

在明代,「翡翠」這個詞甚至並不用以指代玉石,而是點翠的羽毛裝飾。直到明末,徐霞客在他的遊記《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中才提到翡翠,稱之為「翠生石」。

漫談:浮世芳華 翡翠的前世今生(上)

他曾造訪過雲南的一位叫潘一桂的秀才,潘家常常跑緬甸,家中多有緬甸貨,徐霞客從潘一桂手裡得到兩塊「翠生石」,一塊是白多而間有翠色,可見是一塊「白地青」,但潘一桂認為這石頭不值錢,因此又給了他一塊上好的純翠,就是今天所說的滿綠翡翠。徐霞客用白地青做了兩方印池,滿綠做了一個杯子,只是從他的語氣中,可以看出他並不認為滿綠哪裡好過白地青,相反,他認為滿綠是黯淡無光的,還不如白地青。

漫談:浮世芳華 翡翠的前世今生(上)

清 銀鍍金嵌珠翠花蝶紋簪 故宮博物院藏

漫談:浮世芳華 翡翠的前世今生(上)

《徐霞客遊記》中關於翡翠的隻言片語,倒是折射出許多信息:首先,翡翠在晚明時代,倒更像是邊境的特產;其次,對於翡翠誰好誰次的標準,並沒有建立起來;第三,翡翠在當時推廣不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還是文化審美,也就是說,像徐霞客這樣的士大夫,並不推崇色質濃豔的翡翠,這與軟玉的沖淡氣質是相矛盾的;第四,客觀原因是大家長時間都沒能找到翡翠礦床,所以只能是一些零星貿易,對中土的玉石市場構不成衝擊和影響。

漫談:浮世芳華 翡翠的前世今生(上)

清 翡翠朝珠 故宮博物院藏

漫談:浮世芳華 翡翠的前世今生(上)

清 翡翠翎管(一對) 故宮博物院藏

在徐霞客死後的一百多年間,翡翠浮浮沉沉,進入大眾視野這件事依然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漫談:浮世芳華 翡翠的前世今生(上)

清 金鑲翠紐扣 故宮博物院藏

翡翠發展的轉折點是乾隆時代的中緬戰爭。此戰歷經四年之久,於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年)宣告結束,接著有人在緬甸發現了翡翠礦,此後在十八世紀晚期到十九世紀,陸續找到的新礦為翡翠市場的壯大提供了充足的貨源。對比之前紀昀所說就會發現,翡翠真正為人所熟知,大致是在乾隆後期。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本人並不是翡翠愛好者,乾隆時期的活計檔中的玉器活計記錄中所提及的大部分都是軟玉(白玉尤多),而且其中稱翡翠為「翡翠石」,比照之下,誰是石,誰是玉,依然是涇渭分明的。

漫談:浮世芳華 翡翠的前世今生(上)

清 金鑲翠紐扣 故宮博物院藏

漫談:浮世芳華 翡翠的前世今生(上)

清 翡翠格式紐扣 故宮博物院藏

所以,翡翠有別於上有所好下必盛焉的流行模式,反而像是庶民的勝利,這種勝利是商業化帶來的結果,當然對應到翡翠流行的時間點,或許間接折射出從嘉慶以後皇權衰落的現實狀況。清末唐榮祚形容翡翠「豔奪春波,嬌如滴翠」,它的走紅正說明這種民間普遍的審美趣味的轉變,並逆向影響了統治上層。

清代自乾隆晚期至嘉慶年間即開始有人使用翡翠製作朝珠與翎管,雖然初衷是因為佩戴翡翠為時髦之舉,但朝珠與翎管算是禮服的一部分,這實際上就帶有將翡翠禮儀化的目的,這種風氣在光緒年間達到頂點。

漫談:浮世芳華 翡翠的前世今生(上)

清 翡翠格式紐扣 故宮博物院藏

漫談:浮世芳華 翡翠的前世今生(上)

至於當時的實際統治者慈禧,也是翡翠的狂熱愛好者,美國畫家凱瑟琳·卡爾在回憶錄中說到當年為慈禧畫肖像時的情形:她穿著滿族式樣的明黃色長袍,上面栩栩如生地編織著紫色的藤蔓,鑲嵌著大量的珍珠,一排翡翠鈕釦從右肩一直扣到長袍的褶邊。(《美國女畫師的清宮回憶》)這裡描繪的細節,與她為慈禧所畫的一張油畫一模一樣。李蓮英在《愛月軒筆記》中提到慈禧的陪葬品,一直都讓人莫衷一是,可是他對於慈禧棺槨中玉器擺放的描述,不能說是空穴來風。比如其中提到頭部有一隻翡翠荷葉,腳下有翡翠西瓜、翡翠桃子,身上還有兩棵翡翠白菜,這很明顯是玉斂葬的儀式,也就是說,翡翠在清末,不僅被認定為玉的身份,同樣也開始被禮儀化與神性化,具有令屍體不腐的功能了。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漫談:浮世芳華 翡翠的前世今生(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