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快报:柴油纳米助燃剂、“风翎号”、中型运载火箭固体发动机、“中国版SpaceX”、胆囊癌免疫逃逸机制……

科技快报:柴油纳米助燃剂、“风翎号”、中型运载火箭固体发动机、“中国版SpaceX”、胆囊癌免疫逃逸机制……

1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柴油纳米助燃剂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技术生物所专家利用纳米黏土研发出一种锅炉用柴油纳米助燃剂,为提高柴油利用率、减少气体排放提供了新思路。

该项目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吴正岩研究员课题组完成,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黏土材料领域的核心期刊《应用黏土科学》上。

吴正岩课题组制备出新型疏水纳米复合材料,可有效增加柴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提高柴油燃烧效率,减少有害气体和颗粒污染物排放。同时,燃烧后的余烬可高效去除水体中六价铬,降低重金属对环境的危害。

2

我国自主轻型运动飞行器“风翎号”完成首飞

科技快报:柴油纳米助燃剂、“风翎号”、中型运载火箭固体发动机、“中国版SpaceX”、胆囊癌免疫逃逸机制……

7月4日,上海奥科赛公司的“风翎号”水陆两栖轻型运动飞机在浦东滴水湖正式首飞成功,标志着上海通航制造业实现了新的突破。

“风翎号”是一款极具特色的全碳纤维复合材料水陆两栖轻型运动飞机,也是我国首架自主知识产权由中国民航局审定适航TC和PC的精品轻型运动飞行器。

“风翎号”飞机的设计研制中有多项突破创新,在符合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定义的ASTM轻型运动飞机标准的基础上,创新性的应用了视觉定位整机总装架、炭纤维模具合成整体成型工艺等技术。在气动、水动布局融合了高效的艇身式浮筒机身,T高置水平尾翼防止水上起降时水流干扰,大幅度降低了水上飞机发动机的重心布局提高了飞机纵轴安定性,全数字化通讯、显示的传感器和显示屏。通过大量的理论计算和试验验证,团队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拥有了整套的复合材料飞行器的设计理论和加工工艺,而复合材料飞行器也是目前通航飞机最为主流的发展方向。

目前“风翎号”飞机已经获得全球75架订单,其中还包括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芬兰、加拿大等约11架国际客户,订单额近2亿。

3

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固体发动机试车成功

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固体助推发动机,于7月2日成功开展与伺服系统的地面联合热试车,试车曲线与预示曲线完全一致。

据悉,由四院承担研制的该型发动机是我国目前装药量最大、推力最大、工作时间最长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其直径2米,通过采用分段对接技术,可以实现在直径一定的条件下,成倍增加发动机装药量,解决运载火箭对长时间、大推力助推动力的需求。

此次试验是新一代中型固体助推火箭发动机首次与尾段伺服系统进行工程化地面联合热试车,进一步对分段对接发动机部分关键技术参数进行优化,显著提升了发动机的工作可靠性,充分验证了发动机与相关系统的工作协调性,获得了典型位置的力、热、噪声等环境参数。

作为国内唯一掌握固体火箭发动机分段对接技术的单位,四院此前已先后成功进行了直径1米/两分段、直径2米/两分段、直径3米/两分段固体发动机的地面热试车。

此次试车成功,表明该型助推发动机主要性能指标已全部达到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要求,也为火箭总体技术方案优化提供了依据。

4

“中国版SpaceX” 又一款火箭发动机“点火”成功

科技快报:柴油纳米助燃剂、“风翎号”、中型运载火箭固体发动机、“中国版SpaceX”、胆囊癌免疫逃逸机制……

7月4日,有“中国版SpaceX”之称的零壹空间进行了M系列火箭一级主发动机和尾段燃气舵联合试车试验。

7月4日12时30分,一级发动机准时点火,工作结束后耗尽关机。此次试车试验考核了M系列火箭一级发动机结构的完整性和设计合理性,考核了燃气舵结构在真实工作条件下的可靠性,验证了各项设计指标,最终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试验的发动机为零壹空间首型运载火箭OS-M1火箭的一级发动机,将为今年年底首飞的OS-M1火箭提供坚实可靠的“动力心脏”。

OS-M1为四级固体发动机串联运载火箭,为零壹空间M系列火箭的首型产品,火箭全长19米,起飞重量20吨。OS-M系列火箭将服务于全球小卫星,为其提供高效可靠的快速发射服务。该系列火箭发射周期短,发射成本低,针对不同轨道类型和轨道高度需求,可提供定制化、一体式解决方案,保证卫星送达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发现胆囊癌免疫逃逸机制

该团队扩大样本量继续深入挖掘胆囊癌致病机制,发现ERBB2/ERBB3基因突变明显促进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并与胆囊癌的预后正相关;利用芯片、生物信息学分析、药物干预等技术发现ERBB2/ERBB3基因突变可以抑制正常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从而促进胆囊癌免疫逃逸和肿瘤的进展。

6

二维本征铁磁半导体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张志东团队与山西大学、中科院金属所、长沙理工大学科研人员合作,在一种少数层本征铁磁二维半导体中,利用固态门电压调控手段,实现了电荷与自旋的双重双极全电操控。该成果7月2日在《自然—纳米科技》杂志发表。

电调控磁性是自旋电子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磁性材料中如果能赋予门电压的调控特性,将会为自旋阀等自旋器件增加一个具有巨大应用前景的调控自由度,从而实现自旋场效应。但基于本征铁磁半导体二维材料的场效应器件至今研究甚少,而静电场调制其磁性的研究更是缺乏。

该团队采用惰性气氛下原子层厚度的垂直组装,将一种少数层材料封装于两层氮化硼之中,解决了母材料空气中稳定性欠佳的问题。通过微纳米加工手段制备出场效应器件,并进行系统的低温电学与磁学测量。电输运测量表明,该材料在铁磁居里温度(~65K)以下,保持了载流子导通性,并且能够实现电子与空穴的双极场效应。

这是目前首个拥有内禀自旋和电荷态密度双重双极可调特性、可集成信息存储和逻辑运算的二维本征铁磁半导体材料。

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习近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