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抱大腿的傳統零售商們,做好攻略了嗎

要抱大腿的傳統零售商們,做好攻略了嗎

面對不斷被蠶食的市場份額,逐漸高企的成本,傳統零售線下關店早已習以為常,投入互聯網巨頭的懷抱似乎已成定局。但又不免心存狐疑,既然要整合,是否應先整再合。

文 |滕斌聖 長江商學院副院長

一手將大潤發、百聯、蘇寧、銀泰等零售領頭羊,納入自家陣營;一手親自上陣打磨盒馬鮮生,阿里巴巴以強烈決心、充沛彈藥、果敢行動,將新零售的概念與實踐並軌,堅持兩手抓。由此向外界展示出,什麼叫做真正的線上線下融合和雙向導流。

這讓一直不得零售其門而入的騰訊,再也無法平靜。由於之前做拍拍網等屢屢碰壁,騰訊早已將旗下的零售業務一起打包給了京東,換取入股。這有點像英國的零售巨頭TESCO(特易購),在中國打不開局面,索性將門店全部給華潤萬家,換成股份。本來打不贏就退居二線,是題中應有之義。現在看來,阿里早已有了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所入企業均不接受微信支付,這讓近年來在支付端屢有斬獲的騰訊如坐針氈。

北約既成,華約也必須趕緊上架,現代版的合縱連橫就此展開。在這場攻防大戰中,騰訊目前取守勢,利用之前佈下的若干“閒棋”,如美團點評和京東,四處投石問路,以便聯點為線。騰訊近來參與投資的零售企業,包括家樂福、萬達、永輝、步步高等,快速形成了一個防守的扇面。與阿里動輒20%以上的股權投資不同,騰訊每家獲取的不過是個位數的股份。

這不是因為沒錢,而是雙方的打法本來就不同。阿里的策略是高舉高打,打造較為緊密的聯盟,以便輸出經營理念和管理,所以較多股權是必要條件。而騰訊則需要快速形成防線,以防更多的傳統零售企業倒向阿里陣營。因此,與其耗費時間精力去談成更大的股權投資,還不如以小博大,先形成一個較鬆散的同盟。

有人說,阿里聯盟類似蘋果的閉環,而騰訊則堪比安卓的開放陣營,這也不無道理。但對於傳統零售企業,眼前的局面讓人心情複雜。過去十年,從看不起到看不懂,傳統零售眼睜睜看著阿里、京東拔地而起,並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相比阿里50%左右的毛利率,線下零售商唯有嘆息。市場份額漸被蠶食,伴隨不斷高企的成本,線下關店早已習以為常。如今受到兩大互聯網巨頭的追捧,這些傳統零售企業不免心存狐疑:整合整合,是否要先整再合?

利用互聯網公司的三高(高利潤、高市盈率、高市值),去整合陷入三低的傳統競爭對手,以實現增長。這種模式背後的邏輯似曾相識。2000年1月,在互聯網泡沫達到高潮時,美國在線(AOL)以1810億美元收購老牌傳媒帝國時代華納。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宗併購案,所有形式的媒體都被整合到一起,以達成全渠道、全內容。當時,幾乎所有人都看好這舊勢力和新貴族的結合。但最終還是成為了有史以來最失敗的商業決策之一。收購方在2015年反而被時代華納以44億美元賣給了通訊運營商Verizon。

攻守之易勢,莫過於此。

新舊兩種模式的結合,難度超過想象,當年投行所估算的數百億美元的“協同效應”,如線上線下互相導流,基本無一實現。目前來看,市場對整合的效果有所期待,但不認為放之四海而皆準,騰訊入股永輝,後者股價一路上揚,但騰訊投資步步高卻是先抑後揚。

要想獲益於互聯網巨頭,被投資的傳統零售企業需要做好兩件事:第一,心態要改變。不能認為僅僅是股權投資,而要意識到這是全面擁抱互聯網的開始,是從本質上改變經營方式的契機。第二,聯盟中的控制之爭需要認真面對。尤其是阿里陣營,對成員企業的控制意願相對強烈,被投企業需考慮如何獨立自主又不失合力。

過去幾年,但凡線下公司的互聯網化基本乏善可陳,所以普遍認為需依靠網絡巨頭。這就好像當年小米做手機時,外部認為他們缺乏自有技術,不可能成功。事實上,當智能手機生態圈各方面要素齊備,靠整合外部資源也可能殺開一條血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