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來做詩(12):用《平水韻》還是用《中華新韻》?

我們習練格律詩,有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那就是寫格律詩到底應該使用《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

首先我們得明白什麼是《平水韻》。我們知道,在先秦時候,詩歌押韻是一種不自覺的行動,換句話說,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到了漢代,隨著佛教文化的傳入,人們受到梵語的啟發,才開始對《音韻學》進行大面積的研究,《音韻學》也是一門特別高冷的學問。如果有現代漢語拼音和國際音標完整知識,穿越進入那個時代,那可不得了,足以進入翰林院,成為大學士,相當於現在兩院院士了!

我國古代第一部韻書《切韻》產生於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隋代,唐代進行了改進,產生了《廣韻》,到了南宋年間,山西平水(今山西臨汾)人劉淵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 又作了改進,因是平水人所作,所以後世稱這部韻書為《平水韻》。從《切韻》到《平水韻》大約經歷了六百多年時間,其間音韻肯定產生了某些變化,但基礎未變,《平水韻》也只是《切韻》的改進版,本質屬性未變。可以說,那時的《音韻學》已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但與現代《音韻學》仍不可同日而語,我們當然不能苛求古人,那個時候有那樣的認知,已屬不得了了,至少《平水韻》一直流行到現在。

作為業餘愛好者,我對《平水韻》不可能有很深刻的研究和了解,但一東二冬;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等在當時真的會有本質上的區別嗎?至少現在差不多都是一回事了。而十三元中的元、言和村、昏在現在又完全是兩回事。

我們寫的詩是拿來給今人吟的,不是寫給古人看的,所以押的韻能不能產生音韻迴旋之美是關鍵。每當我看到好多人在詩前標註《平水韻》,讀著類似元、村押韻的句子,我就產生了懷疑,在中國是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聖經的,一切都要從實際出發,本本主義害死人!《平水韻》不代表真理,也不代表高大上,更不是聖經。

平仄入聲問題。

現代漢語跟古代漢語語音最大的變化,就是取消了入聲字,入聲字只保留在方言和戲曲中,而令人遺憾的是,使用入聲字的人,並不知道什麼是入聲字,也不知道什麼是入聲音。而入聲與入聲字卻在古代存在了幾千年,浸潤在古典詩詞中,體現著不一樣的音韻美感。我們學習古典詩詞,不識入聲字,就無法欣賞古典詩詞的音韻美。

所以我個人覺得,就跟我們現在使用簡體字一樣,在使用規範簡化字的同時,必須認識繁體字,用簡識繁。所以在學習格律詩詞的同時,必須認識入聲字,不然就等於自己把自己與歷史割裂開。可以想象,如果不認識繁體字,怎麼去閱讀古典書籍?不認識入聲字,怎麼欣賞古典詩詞?用不用是一回事,識不識又是另一回事!

《中華新韻》是新世紀的產物,代表著當代《音韻學》最高研究成果,雖然雞蛋裡總能挑出骨頭,但終是權威發佈。現在的各級詩詞學會在徵集格律詩詞的同時,總不會忘記標註一下:格律詩使用《平水韻》,詞使用《詞林正韻》;使用《中華新韻》的,必須在作品前標註《新韻》。

筆者個人只是個小人物,目前還沒有資格進入任何一級學會,因而不能對這樣的大問題作評論。但正因為有自由之身,不受任何束縛和限制,在個人實踐中,我的原則是:平仄辨入聲,押韻按新韻。就是在格律詩詞寫作中,辨出化入現代漢語中一二聲的入聲字,歸入仄聲,以期與古人合拍;在押韻實踐中,使用《中華新韻》,儘可能少通押,以期與今人共吟。正不正確就這樣了。

今天的題目是:請自由發揮,天馬行空,任君揮灑,體裁不限,但最低要求要有音韻美。

詩歌無限美,平平平仄仄

美在韻迴旋。仄仄仄平平

本本非經聖,仄仄平平仄

萬千循自然。仄平平仄平


大家來做詩(12):用《平水韻》還是用《中華新韻》?這是我縣一景:渠江曉月。筆者所拍。第一座橋始建於1968年,近年改造成江東風雨橋,是人們夏季休閒

​好去處;後面是一座現代環城路橋;再後面是一座高速路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