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来做诗(12):用《平水韵》还是用《中华新韵》?

我们习练格律诗,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写格律诗到底应该使用《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平水韵》。我们知道,在先秦时候,诗歌押韵是一种不自觉的行动,换句话说,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到了汉代,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人们受到梵语的启发,才开始对《音韵学》进行大面积的研究,《音韵学》也是一门特别高冷的学问。如果有现代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完整知识,穿越进入那个时代,那可不得了,足以进入翰林院,成为大学士,相当于现在两院院士了!

我国古代第一部韵书《切韵》产生于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隋代,唐代进行了改进,产生了《广韵》,到了南宋年间,山西平水(今山西临汾)人刘渊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又作了改进,因是平水人所作,所以后世称这部韵书为《平水韵》。从《切韵》到《平水韵》大约经历了六百多年时间,其间音韵肯定产生了某些变化,但基础未变,《平水韵》也只是《切韵》的改进版,本质属性未变。可以说,那时的《音韵学》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但与现代《音韵学》仍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当然不能苛求古人,那个时候有那样的认知,已属不得了了,至少《平水韵》一直流行到现在。

作为业余爱好者,我对《平水韵》不可能有很深刻的研究和了解,但一东二冬;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等在当时真的会有本质上的区别吗?至少现在差不多都是一回事了。而十三元中的元、言和村、昏在现在又完全是两回事。

我们写的诗是拿来给今人吟的,不是写给古人看的,所以押的韵能不能产生音韵回旋之美是关键。每当我看到好多人在诗前标注《平水韵》,读着类似元、村押韵的句子,我就产生了怀疑,在中国是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圣经的,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本本主义害死人!《平水韵》不代表真理,也不代表高大上,更不是圣经。

平仄入声问题。

现代汉语跟古代汉语语音最大的变化,就是取消了入声字,入声字只保留在方言和戏曲中,而令人遗憾的是,使用入声字的人,并不知道什么是入声字,也不知道什么是入声音。而入声与入声字却在古代存在了几千年,浸润在古典诗词中,体现着不一样的音韵美感。我们学习古典诗词,不识入声字,就无法欣赏古典诗词的音韵美。

所以我个人觉得,就跟我们现在使用简体字一样,在使用规范简化字的同时,必须认识繁体字,用简识繁。所以在学习格律诗词的同时,必须认识入声字,不然就等于自己把自己与历史割裂开。可以想象,如果不认识繁体字,怎么去阅读古典书籍?不认识入声字,怎么欣赏古典诗词?用不用是一回事,识不识又是另一回事!

《中华新韵》是新世纪的产物,代表着当代《音韵学》最高研究成果,虽然鸡蛋里总能挑出骨头,但终是权威发布。现在的各级诗词学会在征集格律诗词的同时,总不会忘记标注一下:格律诗使用《平水韵》,词使用《词林正韵》;使用《中华新韵》的,必须在作品前标注《新韵》。

笔者个人只是个小人物,目前还没有资格进入任何一级学会,因而不能对这样的大问题作评论。但正因为有自由之身,不受任何束缚和限制,在个人实践中,我的原则是:平仄辨入声,押韵按新韵。就是在格律诗词写作中,辨出化入现代汉语中一二声的入声字,归入仄声,以期与古人合拍;在押韵实践中,使用《中华新韵》,尽可能少通押,以期与今人共吟。正不正确就这样了。

今天的题目是:请自由发挥,天马行空,任君挥洒,体裁不限,但最低要求要有音韵美。

诗歌无限美,平平平仄仄

美在韵回旋。仄仄仄平平

本本非经圣,仄仄平平仄

万千循自然。仄平平仄平


大家来做诗(12):用《平水韵》还是用《中华新韵》?这是我县一景:渠江晓月。笔者所拍。第一座桥始建于1968年,近年改造成江东风雨桥,是人们夏季休闲

​好去处;后面是一座现代环城路桥;再后面是一座高速路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