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路邊的這種「蜜蜜罐」學名叫什麼?有什麼利用價值?

忘憂草131043573




其實就是廣佈於中國北方地區的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地方別名還有懷慶地黃(栽培)、生地(栽培)、蛤蟆草(天津)、小雞喝酒等。 屬名Rehmannia來自俄國醫生Joseph Rehmann。[引自《植物學名解釋》]

利用:

【傣藥】大生地:根狀莖治療陰虛發熱,尿血,便血,便秘;鮮葉治療惡瘡,手足癬《滇省志》。

【蒙藥】浩如古博欽-其其格:新鮮根(鮮生地)治熱病熱盛,煩躁口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尿血,咽喉腫痛;乾燥根(生地)治熱病煩躁,發斑發疹,陰虛低熱,消渴,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熟地治陰虛血少,目昏耳鳴,腰膝痠軟,消渴,遺精,經閉,崩漏《蒙藥》。

【苗藥】塊根用於熱病熱盛,煩躁口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尿血,咽喉腫痛《湘藍考》。 另外, 其葉可治療惡性瘡疤,手、足癬等;花可用於消渴,腎虛腰痛;種子(地黃實)的功能同根狀莖(地黃)。


徐奇


你聽過一個廣告嗎?

是這樣說的——六味地黃丸,千年補腎名方,中華醫藥瑰寶……

沒錯,其實這個蜜蜜罐就是廣告中的那個補腎良藥,地黃。


我對地黃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地黃花蜜了,因為很好吃而且隨手揪下花兒,嘬一下花筒尾部的“小嘴”,咂巴咂巴舌頭,一股特別的清甜在口中。


但是這只是地黃花蜜,事實上真正能入藥的是它的根,把它的根挖出來,黃黃的,摸起來涼涼的,咬一口帶著厚厚的大地特有的腥氣,因而叫做地黃。


《神農本草經》中稱之為乾地黃,列舉了其生肌補血等藥效,甚至神乎其神地說“久服輕身不老”。 地黃的根狀莖自古入藥,不加工者稱生地黃,經人工加工者稱熟地黃。


還有一種是天黃,有地黃有區別的,一般來說把根放在水裡,能沉到水底的,才叫地黃。


我國古代還將地黃作為馬的補藥,比如說蘇軾就有一首詩中寫到,“地黃飼老馬,可使光鑑人”。


哦對了,地黃的花蜜陰乾後研成粉,能起到跟地黃一樣的作用,補腎強身,如果跟小米一起熬成粥,是治療消渴病很好的食療方法。


所以題主你問這種“蜜蜜罐”有什麼功效,我只能說,補腎不錯,當然,如果按照中醫學的理論,那說的可就多了。


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用於熱病傷陰,舌絳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
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


大概就這些了吧。


玩轉文化生活知識,關注【東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買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選!


東家APP


謝謝依飛友邀,這種路邊野草我們這邊叫做甜酒根,藥名叫(乾地黃)生地黃,熟地黃,藥用價直很高,

生地黃主要對婦科病人療效好,通利月水消淤血,

人們大多用乾地黃的多,主治,元氣受傷,氣血虛弱,填骨髓,生肌肉,風溼麻木,通血脈,益氣力,利耳鳴,長期服用可輕身不老,能涼血生血,強筋壯骨,等好處,,?

熟地黃,主治,長肌肉,生精補血,滋補五臟,通血利耳目,黑頭髮等,多的好處,他的功效入炒制有很大的關係,最高蜜煮炒九次為上等藥品,?歷史上說他的好處,韓子治用地黃苗喂五十歲老馬,結果那匹馬生了三個馬駒子,又活了一百三十歲才死去,驚動朝野之載,說明了地黃有延年益壽之功,

這些紀載說的再好,也沒看到那些長壽的人在那裡,請用者對藥物不能過之應用,遵循問醫為好,?





龍華中


地黃,玄參科地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地髓、婆婆丁、懷慶地黃、酒壺花、小雞喝酒等。地黃初夏開花,花大數朵,淡紅紫色,具有較好的觀賞性。著名詩人蘇軾還寫過一首《地黃》:地黃餉老馬,可使光鑑人。吾聞樂天語,喻馬施之身。

對於很多人來講地黃都是“甜蜜的滋味,童年的快樂”。小孩子們把它拔下,靠近根部的一端放進口中使勁吸一下就可以吸到香甜的花蜜。

地黃名字的來由主要有兩點:一其根部有黃色,能做染料故稱作“黃”;二時期膨大的根系可以生於土壤中故稱之為“地”,因此得名地黃。地黃是“四大懷藥”之一,有著久遠的歷史記載。從周朝開始,四大懷藥被歷代列為皇封貢品;唐宋時期,四大懷藥已久負盛名,經絲綢之路傳入亞歐各國。

地黃的根部為傳統中藥之一,最早出典於《神農本草經》。依照炮製方法在藥材上分為:鮮地黃、乾地黃與熟地黃。我們所熟知的“六味地黃丸”藥方中的地黃就是取自其根莖部分。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注意:

地黃的食用禁忌:

生地黃:脾虛溼滯,腹滿便溏者不宜使用。

熟地黃:本品性質黏膩,有礙消化,凡氣滯痰多、脘腹脹痛、食少便溏者忌服。重用久服宜與陳皮、砂仁等同用,以免黏膩礙胃。

【雲種養APP—匯聚全國農技專家為你免費服務,點擊“瞭解更多”】


雲種養


這是是一味中藥,這種草叫做生地黃,我們這裡叫豬媽媽,老頭喝酒,小雞喝酒。根部可製成鮮地黃,入藥,有涼血止血,生津止渴,清熱滋陰的功效。中藥上地黃分生地黃和熟地黃,生地黃涼血,熟地黃補益,最出名的補腎陰虛的中藥六味地黃丸裡面就含有熟地黃。


野生地黃在農村的山坡上,荒地裡比較常見,根部黃白色,細長,在根部末端有塊根。開花時很像小雞喝酒的樣子,所以我們這裡也叫小雞喝酒。開花時,在花朵的裡面能吸到一點甜甜的花蜜,小時候在野地看見了就會摘花朵吸著玩,就為了嘗一點甘甜的滋味。

在宋代方書《信效方》中記載,在我們那裡一帶,有人因為流鼻血治不住,食用野生地黃的根部治療流鼻血的例子。因為鮮地黃涼血止血效果好,可以用來治療吐血,崩漏,高熱昏厥,便血,咽喉腫痛等。

我們那裡一般是到了深秋去挖野生生地黃的塊根洗乾淨切段,曬乾燉湯用。

野生生地黃在食用時最好找個老中醫辯證施治,鮮地黃適合熱性體質病人,對涼性體質的人不適合。


鄉間一抹陽光


農村路邊這種“蜜蜜罐”學名叫地黃,就是六味地黃丸的地黃。主要是根入藥,是無論鮮的、生的、熟的,藥用價值都很高。

一、聊聊地黃(蜜蜜罐)的藥用價值

鮮生地:是地黃的新鮮的根,主要是涼血、止血的作用。

生地:是指把地黃根晾乾之後,藥理作用和鮮生地差不多,不過鮮生地性寒了些。

熟地:就是地黃的根經過特殊的工藝蒸熟之後的成品,這個藥用價值就豐富了。補氣益精、滋陰補血的良藥。

二、地黃的農村俗名

地黃的農村俗名很多,大多與它的花蜜有關。這種花的摘下來,吮吸,有很甜的花蜜。故而叫做“蜜蜜罐”。

在我的老家,都叫它“喜酒棵”,農村孩子都喜歡摘著吃它的花蜜,大概都覺得喜酒是甜的吧。

還有的地方叫它老鼠喝酒、老奶奶喝酒、酒壺花,都是指地黃花的花蜜。
地黃的根還有個有趣兒的名字,叫“

老婆腳後跟”,好像是安徽農村一帶都這麼叫它吧。


農村的田野裡,很多野生的地黃,就這樣自由生長,沒人去採挖,也為其如此,才保留著土生土長的質樸吧。


漫行草木間


“蜜蜜罐”是一種農村田間地頭上經常出現的野草,之所以叫蜜蜜罐是因為它那喇叭狀的花朵裡面有孩子們喜歡的“花蜜”,輕輕地拔下花萼,用嘴吸吮花的根部,會有一絲絲的花蜜進入嘴中,清香、甘甜,是孩子們的最愛。

當然蜜蜜罐也有學名,它屬於玄參科的地黃屬,學名就是地黃,地黃的地下根莖呈黃色,是一種天然的黃色顏料,這也是其學名的由來吧。地黃名聲遠揚,自古以來就是一味良藥,《神農本草經》、《千金方》等藥典中均有它的記載。

剛收穫的地黃根稱為“生地黃”,其性寒味甘苦,常用於涼血、清熱。而焙熟的地黃根就是有名的“熟地黃”,有滋陰補血之效,“六味地黃丸”中的“地黃”就是這味藥。此外地黃還跟牛膝、山藥、菊花並稱為“四大懷藥”,已成為一種經濟作物。

地黃在大夫那裡是一味良藥,但在孩子們眼中就是“蜜蜜罐”,對農村長大的孩子來說,它除了能吸著玩還承載著甜蜜的童年。

大鄉,民俗文化愛好者,用不一樣的角度解讀農村,歡迎大家評論、關注!

大鄉


農村路邊的蜜蜜罐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地黃,自古以來它就是一味名揚天下的良藥。

農村有一種開著喇叭形狀花朵的野草,花朵裡面有花蜜,小時候悠然喜歡把花朵摘下來,從花萼後面吸食裡面的花蜜,那是童年最甜蜜的回憶,我們管這種可愛的野草叫做蜜蜜罐。

蜜蜜罐其實是一味大家都熟悉的藥材~地黃,六味地黃丸大家不僅僅知道,更是認可了若干年,這味藥的功效沒有人陌生對吧,對,裡面的地黃其實就是蜜蜜罐的根系。


生地黃

生地黃是指挖出來後,直接曬乾沒經過加工的蜜蜜罐塊狀根系,具有涼血止血的醫藥作用。

熟地黃

熟地黃是指加工後的蜜蜜罐根系,經過加工後的熟地黃具有滋陰補血、補氣益精的作用。

在秋天,去田間地頭挖些生地黃回來洗淨曬乾,可以在煲湯時放入,用來滋陰補血。但體諒者慎食,這味藥材更適合體熱類人群。


悠然見東山


我們這裡就叫密密罐兒,小時候經常採摘密花口吸甜汁。

本人對中醫藥略知一二,根入藥,不經加工叫生地,功能涼血清熱,養陰生津,生津而止渴,滋陰補腎等。

據說用黃酒拌蒸熟(變成油潤黑色),藥用價值更高,性溫,補血養血,陰虛發熱,盜汗,利尿抗菌,有醫生說還能保肝,降糖等很多功效。

蒸熟後叫熟地黃也叫大熟地...


邵偉華教授


謝謝邀請。這種野生的植物,農村的許多地方前些年隨處可見。由於人們過多的噴灑除草劑,使得它幾乎‘消聲匿跡’說不準在某一個角落裡,也能看到此植物的身影。它的學名叫做“地黃”根莖可以入藥,“六味地黃丸”裡絕不能少,它不但能治療腎虛,而且還是醫治中耳炎的偏方良藥,步驟是:取一新鮮地黃去皮,然後塞進有炎症的耳朵內,幾十分鐘後抽出再換,連續數天就能消退。另外補充一句,它的又一學名是不是也叫做“生地”來著?不對的話,我去請叫中醫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