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16章-怎樣理解「至虛」的本義

文 | 楊吉德

至虛,恆也;守中,篤也。

(注:本句通行本為“致虛極,守靜篤。”據戰國簡改。)

尹喜問:“至虛是達到極為虛靜狀態,‘恆’從何而言呢?”

老子:“你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你不知道這句話從何而來。本章言之宗是《周易》的同人卦,卦符是:

《道德經》第16章-怎樣理解“至虛”的本義

這兩個八卦上為天,下為火,火為太陽,太陽在天之下,是太陽昇起之前的狀態,此時大地一片寂靜。‘恆’指這是大自然永久的規律。”

尹喜:“明白了,篤是專心,太陽守在自己的出發地,專心地等待上升的時機。”

老子點點頭:“對了,太陽在出升之前,萬物都在虛靜地等待,而太陽也靜靜的等待這一時刻的到來。太陽只是專注於自己的職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萬物方作。居以須,復也。天道員員,各復其根。

(注:本句通行本為“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據竹簡本改之。)

尹喜:“方是接連;作是起。隨著太陽的升起,萬物也緊接著蓬勃生長,這是何等的偉大、壯觀。居是根據;須是遲緩。根據運行規則,太陽緩慢地在天上運轉,最終還要回歸本位。太陽按照運行規律,一個圓圈然後又一個圓圈地運轉,每次都還是要回歸到自己的原點。”

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恢復到起始的本位,就是又進入了靜的狀態,這也可以說又恢復了原本命運。恢復自己的原本狀態才是常規,知道這種命運的規律就是明事理。如果不知道這些基本規律而想起就起,就會出現兇險。”

老子看到尹喜準確地解讀了這些句子,高興地說:“天道有常,這是自然規律所決定了的,我們按照自然規律來認識客觀事物,就知道很多事情不是隨自己的主觀願望去做就能實現了的。太陽尚且遵守宇宙法則,何況渺小的人吶!”

《道德經》第16章-怎樣理解“至虛”的本義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注:全,周全。原版本為王,據陳鼓應引勞建之說改。)

尹喜說:“前面講的是自然規律,這句話為什麼又轉主題了呢?”

老子說:“前面是從同人卦的卦象講的,屬於道的範疇;這句話是從同人卦的卦名講的,屬於名的範疇。”

尹喜:“原來這樣。‘同人’是講不以個人喜好為標準,而以社會共同法則看待社會各種現象,才能做到使眾人同心同德。這句話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知曉了自然規則則能容納眾人;容納眾人的不同思想才能做到公正;用公平之心處理問題才能做到周全;做到周全了才符合天體顯示的意象;符合天體意象才能領悟到自然法則的偉大之處;符合自然法則才能實現長久。”

沒身不殆。

尹喜問:“沒身不殆怎麼講?”

老子:“沒身就是進入至虛,至虛意味著將要躁動。日升日落乃自然規則,沒有隱沒就沒有上升,做人同樣如此。人的事業有上升期,有消退期,如果你不明白這個道理,就會一蹶不振;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在隱沒之後再重整旗鼓,又是一個轟轟烈烈的上升期。作為領導者,把自己隱沒在眾人之中,與人民同呼吸共患難,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擁護,人民自然會把他推舉出來。所以沒身並不意味著消亡。”

《道德經》第16章-怎樣理解“至虛”的本義

今譯誦讀

太陽隱身在寂靜的黎明之前,萬籟皆寂,等待著那光輝的時刻(卦象)。變換的是年日,永恆的是守則。

她靜靜地守候在“合虛”之谷,專注於這唯一的使命。

太陽昇起來了,萬物也競相展開自己的雙臂,迎接那絢爛的光芒。

太陽嚴守著不可更改的宇宙規則,緩慢的、緩慢的在天上走過,然後又迴歸到她永恆的處所。

天體運行按照圓形的軌跡邁著步履,每天都是東出扶桑,迴歸她等待初升的地方。

太陽迴歸到等待的處所,叫作靜靜的守候,這也可以稱為繼續重複自己的使命。

繼續不斷地重複自己的使命就叫自然法則,知道遵守自然法則方可稱為明白常理。不知道依照常理而隨從己意做事的必會兇險無疑。

明白自然法則才能做到寬容,有寬容胸襟的人才能平衡利益而公正無私,公正無私地處理事務才能行事周全而無抱怨之聲,行事周全才能符合大自然的普遍法則,遵循自然法則的人才能理解萬眾一心(同人卦名)的道理,做到萬眾一心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讓自身隱沒在民眾之中吧,這樣只會讓你更加偉大,而不會帶來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