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冬至Winter Solstice

今日冬至·冬至Winter Solstice

1.冬至

冬至日雖太陽高度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多,冬至後便開始“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所以說“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農曆一月、二月,中國大部分地區已入春,因此“九九豔陽天”。

2. 三候:

“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

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今日冬至·冬至Winter Solstice

3. 習俗:

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在中國的北方地區,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家境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的由來,是因為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東漢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他曾任長沙太守,後毅然辭官回鄉,訪病施藥,大堂行醫,為鄉鄰治病。張仲景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中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後來實施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冬至,有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會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已經長了一歲。

今日冬至·冬至Winter Solstice

4. 養生: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按八卦學說,此時為地雷復卦。卦象中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徵陽氣的初生。我國古時曾以冬至定為子月,即一年的開始。在一天十二時辰中,子時也是人體一陽初生的時間。古代養生修煉非常重視陽氣初生這一時期。認為陽氣初生時,要像農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需小心保護,精心調養,使其逐漸壯大。因為只有人體內的陽氣充足,才會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時、子月便在養生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冬補三九”、“冬至一陽生,三九補一冬。”的諺語。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因此民間認為,在冬至前後進補為最佳。關於冬令進補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後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後;三是三九天。有專家認為,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於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

具體的冬令進補可採用膏方和食補的方法。膏方中加入甘甜滋潤補養藥,既能幾部又能治病,而且服用時既方便,口感有好,適合長時間的應用。食補克適當選擇既美味又具有補益身體的食物。如龍眼、胡桃、蓮子、芡實、黑棗、芝麻、黑豆、木耳等。

冬至天氣寒冷,陽氣潛藏,人要斂陽養陰,應早睡晚起,避免過早晨練,擾動陽氣。從冬至到小寒、大寒期間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養生要注意防寒保暖,以防感冒、肢體關節痛,及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本文供稿源於北京中醫藥大學路廣林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