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廬山(上)

秋之廬山(上)

2017.11.20

廬山行本不在我的旅遊計劃內,九月中旬才從歐洲自駕回來,每天在伏案奮筆疾書遊記中不能自拔,同事的朋友圈一組廬山照片讓我不淡定了,看廬山草還綠,花也紅,人特少,於是心被撩撥起來,查下機票,天津到南昌的機票只有白菜價,於是先把去程機票直接入手了,回程從九江坐飛機不太方便,而火車晚上將近七點上車睡一覺到天津才早晨六點,在哪不是睡覺,坐火車回還不耽誤轉天的值班,於是去飛機回火車的大方向確定,行程攻略一直是我的強項,兩天時間把住宿和行程都已安排妥當,說走就走的旅行開始了。

到南昌才中午11點多,此時奔九江有點早,上廬山卻有點晚,於是將計就計,就在南昌玩一下午吧,滕王閣一直是我向往的,於是機場專線倒地鐵來到滕王閣,在此表揚下滕王閣景區,免費的行李寄存為我們這些中轉的遊客遊覽提供了方便,但是滕王閣50元的門票有點不厚道。

秋之廬山(上)

一進景區大門映入眼簾的就是河裡這些自由遊弋的金魚,吸引著遊客駐足觀看。

秋之廬山(上)

滕王閣,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始建於唐朝永徽四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後世。

秋之廬山(上)

滕王閣主體建築為宋式仿木結構,突出背城臨江,瑰瑋奇特的氣勢。主體建築9層,明三層暗七層,加上兩層底座,主閣南北兩側配以“壓江”“挹翠”二亭,與主閣相接,主體建築丹柱碧瓦,畫棟飛簷,斗拱層疊,門窗剔透,其立面似一個倚天聳立的“山”字,而平面則如一隻展翅俗飛的大鯤鵬。

秋之廬山(上)

步入閣中,彷彿置身於一座以滕王閣為主題的藝術殿堂

秋之廬山(上)

滕王閣一共五層,每一層都有一個主題,包括書籍、繪畫、建築等等,要慢慢欣賞。

秋之廬山(上)

閣上的 每一層都有觀景臺,從觀景臺上看四周都是高樓大廈,哪裡還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境。

秋之廬山(上)

我站在岸邊一直想體會王勃所看到的情景,可惜霧霾籠罩下的海天也沒有成一色。

秋之廬山(上)

從最高處看廣場

秋之廬山(上)

滕王閣的小亭子裡各朝代的詩人們遊滕王閣留下的詩句,讓滕王閣充滿了文化氣息。

秋之廬山(上)

稍事休息我就趕往火車站,坐南昌到九江的動車,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很快的,但千萬不要坐到廬山呦,因為那個廬山站並不是廬山腳下,那裡到廬山山上的車都是私家車,漫天要價,一定坐到九江。

秋之廬山(上)

晚上在九江住宿一晚,30號一早乘長途車去往廬山上面的牯嶺鎮,我預定的客棧就坐落在鎮中心的擺渡車站上面,交通便利,客棧的老闆小周熱情的接待我,並把我的行程重新完善了,合理的分配了廬山的三天行程,拿著地圖粗發嘍。

秋之廬山(上)

廬山旅遊很人性化,擺渡車把你送到任一景點,極大的節省了體力,當然要花錢的呀,車子分東線和西線,如果你有三天的時間那麼最合理的安排是東線兩天,西線一天。

一張廬山旅遊地圖讓你認識廬山。現在動筆寫美篇時看著這張地圖的每個地方自己的腳步都丈量過,心中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秋之廬山(上)

我的第一站含鄱口,含鄱口位於廬山東谷含鄱嶺中央,海拔1211米,左為五老峰,右為太乙峰,含鄱口中的含鄱嶺是一座長達數公里的狹窄的嶺脊,有如口中的舌頭,故取名“含鄱口。”前面有一牌坊,正中上方有“含鄱口”三個大字,左右各刻“湖光”、“山色”二字。來張到此一遊照。

秋之廬山(上)

秋之廬山(上)

登上含鄱亭,極目四眺,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秋之廬山(上)

含鄱嶺上,有石牌坊、含鄱亭、望鄱臺,點綴得更為秀麗,毛澤東同志曾在石牌坊側旁的石條凳上歇息。

秋之廬山(上)

遠處就是鄱陽湖,可惜霧大,看不太清。

秋之廬山(上)

沿這條松林密佈的小路一直走到盡頭就是植物園,彎彎曲曲的小徑一直都是下坡,鳥語花香,樹影斑駁,一個人溜溜達達好不愜意。

秋之廬山(上)

沿途要經過這個維修的小亭子,別看他破破爛爛的,當年宋美齡經常在此跳舞。

秋之廬山(上)

走到盡頭就是廬山植物園,它建於1934年,園內設有杉柏區、樹木區、岩石園、翠花園、溫室區、沼澤植物區、苗圃、雲霧茶園、獼猴桃引種區、藥圃等。著名的廬山特產雲霧茶及眾多的觀賞植物,均產於此。廬山植物園現已彙集國內外植物3400多種。

秋之廬山(上)

據說植物園最漂亮的時候是秋景,我來的正是時候,門前的幾顆紅楓樹正是楓葉最紅的時候,據說當年第一夫人看中了這裡的紅楓樹,被當時植物園的科學家陳封懷先生(國學大師陳寅恪的侄子)嚴詞拒絕了(膽太大了)我們今天尋常百姓才得以欣賞。

秋之廬山(上)

秋之廬山(上)

廬山植物園內還有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之墓,我還瞻仰了一下。

秋之廬山(上)

下一站我將去廬山的第一景三疊泉去參觀,去三疊泉有一段路可以乘坐小火車,票價80,挺坑爹的,因為只有5分鐘,而且全是平地,如果體力好完全可以不坐。

秋之廬山(上)

不到三疊泉,枉為廬山客,是每個導遊的廬山解說詞,三疊泉的地位可見一斑,但是看三疊泉卻不是那麼簡單的,單程要爬1600多階臺階,對膝蓋是個嚴峻的考驗

秋之廬山(上)

當然不差錢的可以坐滑桿,上行1000元,下行600元。

秋之廬山(上)

看到後面的年輕人沒,都手腳並用了,真是醉了,累是肯定的,但也不至於此呀

秋之廬山(上)

在泉瀑轟隆聲的引導下,終於來到了觀瀑亭,聞名遐邇的三疊泉就呈現在面前。抬頭仰望,好像天開了個口子,水從口子裡飛流而下,沿峭壁分三級,所以它被稱為“三疊泉”。

秋之廬山(上)

三疊瀑布,每疊形態不同,泉水流量各異,但卻渾然一體。一疊直垂,水從20多米的簸箕背上一傾而下;二疊彎曲。高約50米;三疊最長最闊,如洪流傾出,浩浩蕩蕩,巨響如雷,最後似玉龍直入潭中,激起波濤洶湧,浪花四濺。

秋之廬山(上)

整個瀑布的落差為155米。水流疾馳飛瀉,可能是因為過了雨季,水流雖急,但水量並不如想像那麼多。

秋之廬山(上)

與來回3200階臺階所付出的辛苦相比,三疊泉的景緻或許讓人稍許失望,但是就權當鍛鍊身體,磨練意志了,高高興興的往上爬吧,三個小時換來大汗淋漓也是滿痛快的。

秋之廬山(上)

雖然兩腿打顫,但還是坐擺渡車去了位於西線最東邊的一個小景區諾那塔院。該塔院為我國南方唯一對外開放的密宗道場。塔院內供奉近代著名愛國大活佛諾那呼圖克圖的舍利塔,特殊的西藏造型喇嘛塔,及塔院內供奉的藏密本尊、祖師、護法,在內地的寺院中極為罕見。

秋之廬山(上)

秋之廬山(上)

諾那塔院以小天池而聞名,我圍著寺院找了半天沒有,而導航就提示我已經到達目的地,經向遊人尋問,原來這個髒兮兮的小池子就是,好吧!據說這小天池的水終年不涸不溢,到此一遊吧。

秋之廬山(上)

從小天池向西1000米就是抗戰紀念碑,這個紀念碑的前身是:陸軍第九十九軍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抗戰以來,九十九軍參加淞滬、魯南、武漢(鄂南、南潯)、桂南及長沙(三次會戰)、常德、長衡各會戰,或瀝血孤營,或橫屍敵陣,前赴後繼,視死如歸,壯烈犧牲者逾10400人,這座紀念碑是抗日英雄們的生命鑄成的,心懷崇敬,必須的!

秋之廬山(上)

從紀念碑向上走不到100米就來到望江亭,亭子本身沒有什麼看點,再普通不過,但是此處是觀看雲海及夕陽落山的好地方,我來時正是夕陽要西下時,亭子裡已經好多人或站或坐的等待夕陽西下。

秋之廬山(上)

在亭上看滾滾長江,覽潯陽古城,確實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迸發。

秋之廬山(上)

只可惜光顧得臭美了,各種擺拍,不小心夕陽已經下山了,遺憾。

秋之廬山(上)

充實而愉快的一天過去了,晚上一定要犒勞一下自己,聽房東的建議來到大眾點評排名第一的得意廬酒樓飽餐一頓,推薦黃丫頭魚湯和米酒。

秋之廬山(上)

來廬山自助遊基本上都住在牯嶺鎮,它坐落在廬山山上,海拔1164米,三面環山,一面臨谷,遊覽廬山私家車是不可以進入景區的,大多停在鎮上坐景區內擺渡車遊覽。

秋之廬山(上)

這是牯嶺鎮最繁華的一條街道,夏天時這裡摩肩接踵,現在是廬山淡季,街道清靜許多,住宿和特產都很便宜,錯鋒出遊是鐵律。

秋之廬山(上)

第二天的遊覽主要以西線為主,第一個景點就是如琴湖,是旅行社必到景點,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景點。如琴湖顧名思義:湖形如琴而得名。湖中有曲橋、亭榭、花徑

秋之廬山(上)

如琴湖座落西谷,峰嶺圍抱,森林蓊蔚,環境幽雅,可惜早晨逆光,還拍不出如琴湖的風姿。

秋之廬山(上)

藍天、白雲、綠樹、鮮花倒映在湖中,構成了一幅活的山水畫

秋之廬山(上)

如琴湖畔是花徑公園,花徑相傳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詠詩《大林寺桃花》的地方。白居易被貶任江洲(九江)司馬時,於公元816年登廬山遊覽。時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而此處卻桃花盛開,白居易有感吟詩一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故後人稱此地為“白司馬花徑”

秋之廬山(上)

繁花似錦,亭臺碑碣,曲徑通幽,令遊人流連忘返

秋之廬山(上)

秋之廬山(上)

遠處的小白房子是:白居易草堂陳列室,1996年著名雕塑家王克慶製作的白居易石像立於湖畔。

秋之廬山(上)

從花徑公園出來,沿著如琴湖慢慢的散步,象鏡子一樣的水面倒映出油畫一般的景色

秋之廬山(上)

如琴湖就像一顆明珠,鑲嵌在蒼翠的崇山峻嶺之中。

秋之廬山(上)

湖心中的小亭子真是點晴之筆

秋之廬山(上)

面對這片美景我坐了很久,什麼也不想,放空一切,好想坐到海枯石爛,天荒地老。

秋之廬山(上)

秋之廬山(上)

秋之廬山(上)

看得出橋上那個粉色小點嗎,那是我,給好多攝影愛好者當了一回模特,不是因為身材是因為色彩,哈哈。

秋之廬山(上)

秋之廬山(上)

秋之廬山(上)

九曲橋是通往如琴湖湖心小島的唯一通道,是由青石建成並有九個彎曲的橋,在陽光的照射下,發出迷人的光彩。

秋之廬山(上)

感覺這樣的美景面前增加一個大娘是一件煞風景的事,管他呢!沒有誰能阻止我“臭美“的腳步。

秋之廬山(上)

據說楓葉由綠變紅只需要一週時間,但是它紅的純粹,紅的激情,紅的耀眼,給這裡的深秋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秋之廬山(上)

辛苦的攝影師們

秋之廬山(上)

秋天的廬山是絢麗的。絢麗得如一幅五彩斑斕油畫,美不勝收

秋之廬山(上)

如琴湖的對面就是錦繡谷,錦繡谷就是山間的一塊凹地,經過冰川的反覆刻切,形成了一個平底陡壁的山谷,層林盡染,花團錦簇,故名錦繡谷。

秋之廬山(上)

一路都是在這樣的峽谷中穿行,基本上都是下坡路,一直可以走到仙人洞,千萬不要走反了,那樣會比較辛苦。

秋之廬山(上)

遇到的第一個景點就是天橋,它就是巖盤右側石壁上,橫伸出一塊三米長石,凌空而陳,外側便是深淵。其實並不可怕,只離地兩米。只是因為光線和角度的關係,使得天橋看起來很玄妙,上圖是網上的圖片,下圖是我照的。看來光線和技術一個不能少。

秋之廬山(上)

不要小看這一個桌子幾個小凳,這是1946年7月美國特使馬歇爾與蔣介石曾在此會晤,商討以長江為界,南北分治。馬歇爾曾八上廬山,為“調處”國共談判。

秋之廬山(上)

廬山多少年來受到人們的追捧除了它的自然風光外,還具有多種價值,1、人文價值: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在此留真跡以及詩詞歌賦4000多首;2、宗教價值:一山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教,並且能夠和諧的相處,這在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是十分罕見的;3、政治價值:國共兩黨的很多重大的政治事件都與廬山分不開,我想這是廬山的魅力所在吧。

秋之廬山(上)

順著林間小路再走20分鐘就到了仙人洞。它是由大自然的不斷風化和山水長期沖刷,慢慢形成天然洞窟。因其形似佛手,故也叫佛手巖。

秋之廬山(上)

旅行團必到景點

秋之廬山(上)

蔣介石、宋美齡、馬歇爾曾到此賞月品茶,毛主席也多次來過這裡,並寫下了“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顯示出偉人豪邁灑脫的精神風貌,從此廬山仙人洞聲名遠播。

秋之廬山(上)

仙人洞不遠處就是御碑亭,一個打卡的景點。御碑亭是明朝皇帝朱元璋所建造的,看這亭子的外觀就有歷史感。

秋之廬山(上)

從御碑亭出來沿著石階一路上上上下下的走了很久,只為一暏大天池的風采,昨天的小天池不免讓人失望,希望大天池能給我帶來驚喜

秋之廬山(上)

沿途都是在叢林盡染的森林裡穿行,直線距離不長,但是爬上爬下還是需要體力的。

秋之廬山(上)

吼吼!大天池來到了,再一次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兩個荒廢已久的池子分明寫著大天池,同行的一個小姑娘因為去衛生間掉隊了,從這個池子過竟沒有看到它,它得有多不起眼呀。

秋之廬山(上)

兩個池子呈長方形,據說過去池水碧悠,光靈如玉。原為天池寺內放生池。天池寺為廬山山頂最古老的寺院,現在寺院荒廢了,但是兩個池子還有很多祈福的布帶。

秋之廬山(上)

雖然大天池讓人失望,但是大天池周邊的自然景觀卻沒有辜負你一上午的徒步,從大天池右邊的小門出去走不遠便可見一崖撥地千尺,下臨絕壑,孤懸空中,宛如蒼龍昂首,飛舞天外,崖下為萬丈深淵,這就是龍首崖

秋之廬山(上)

秋之廬山(上)

從觀景臺看廬山層巒疊嶂,群峰突起

秋之廬山(上)

遠處的懸索橋橫跨於將軍河面,懸空險秀,為廬山添一景,一會我將徒步走到那,一上午我已經走了3萬多步了。

秋之廬山(上)

懸索橋1993年修建,橋以四根鐵管對應相參,再在上端並架鐵索連接兩巖高立鋼盤水泥柱,斜拉組合吊力,加鋪預製板面,牢固安全。

秋之廬山(上)

秋之廬山(上)

從橋上四顧周邊,清幽雅然,群山景色盡收眼底,“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說的就是這個意境吧。

秋之廬山(上)

從懸索橋右轉上山即為石門澗景區,它也是廬山少數要額外購買門票的景區,石門澗位於天池峰與鐵船峰之間,兩峰並峙如門,瀑自兩峰間奔湧而出,發出巨大轟響。景區面積5000餘畝。

秋之廬山(上)

遊覽石門澗不比三疊泉輕鬆,雖然沒有三疊泉的臺階多,但是更陡峭和難爬,一雙徒步鞋必不可少。

秋之廬山(上)

一路上溪水順山澗盤旋而下,泉水叮咚不絕於耳。

秋之廬山(上)

這個場景上了年紀的人想必看著面熟,對了,是毛主席在廬山石門澗坐過的,但是現在你要坐一下照相是要收費的。

秋之廬山(上)

秋之廬山(上)

秋之廬山(上)

秋之廬山(上)

秋之廬山(上)

一路上綠樹掩映,奇石怪藤,幽蘭暗香,令人心曠神怡。

秋之廬山(上)

下午2點多從石門澗景區出來身體嚴重透支,於是坐纜車到廬山電站大壩車站上車遊覽一些人文景觀吧

秋之廬山(上)

每一次的出行,從制定行程攻略開始到最終回到溫暖的家其實並沒有結束,至少對於我是這樣,至到把旅行的遊記寫完,流水帳記錄在案才算畫一個句號,與其說與家人朋友分享,不如說更多的是給自己看,旅行總是讓人難忘,我想等頭髮花白的那天,整天沒有事情可做,靠回憶,我也可以從容的等待生命的盡頭。

未完待續

秋之廬山(上)

圖文:倚天摘星

每當我找到成功的鑰匙,都有人把鎖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