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常州國家高新區是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之一,2002年4月,在高新區基礎上設立了常州市新北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體制。目前下轄7鎮3街道,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一個綜合保稅區,面積508.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8.98萬人。

常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OFweek產業園

常州高新區位於常州市老城區之北,北依長江,南枕滬寧鐵路,東與江陰市、西與丹陽市和揚中市接壤,與上海、南京、杭州等距相望。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常州港、常州機場、京滬高鐵常州站坐落區內,滬寧高速、常泰高速、S338、S122、S239、新藻江河、德勝河、新孟河穿境而過,構成了四通八達、快速便捷的水、陸、空立體對外交通網。建區25年來,常州高新區始終牢記“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歷史使命,著力打造國內一流的自主創新示範區、率先示範的產城融合先行區、包容共贏的開放合作引領區、人人嚮往的和諧幸福宜居區,初步形成了以“化工新材料、動力裝備、通用航空、光伏新能源、生命健康、文化創意、智慧科創和現代農業”等八大專題園區為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以佔全市12%的土地、14%的人口,創造了全市20%的經濟總量、21.5%的財政收入、1/3的到賬外資和1/3的進出口總額,集聚了全市1/3的外資企業和1/3的高新技術企業。近年來相繼獲得“全國國家高新區建設20週年先進集體”、“江蘇省先進開發區”、“華東地區最具競爭力開發區”等榮譽稱號。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具體表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經濟實力持續增強。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55億元,同比增長9.5%;一般財政預算收入達到102.58億元,同比增長5.1%;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866億元,同比增長7.8%,規模以上銷售收入2825億元,同比增長7.9%。2017年上半年,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05.9億元,同比增長9%;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372.8億元,同比增長8.4%;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5.3億元,同比增長3.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42億元,同比增長7.7%。截至目前,全區各類市場主體總量突破8.3萬戶,年銷售超億元企業累計359家、超10億元企業累計35家、超百億元企業累計2家,納稅超1000萬元企業累計201家。全區IPO上市企業累計10家,“新三板”掛牌企業累計46家。

二是轉型升級成效顯現。持續推進重大產業項目,北京通用航空、北汽常州基地、安泰科技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簽約落戶,東風汽車、新譽宇航、星宇車燈、德國朗盛、森薩塔科技等一批年銷售有望突破50億元的重點項目竣工投產。新興產業集聚壯大,新材料、光伏新能源、生命健康、通用航空、傳感器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幅超過15%,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48%。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佔GDP比重年均提高2.6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比重從2011年的1.8∶65.9∶32.3調整為1.7∶52.8∶45.5。高效農業穩步推進,累計投入21億元建成萬頃良田建設工程,農業、農機現代化發展水平居全省縣(市)區第一方陣。

三是創新優勢不斷積聚。2016年全區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575.8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5%。全區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2.78%,萬人發明專利密度達到44.03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362家。截至目前,全區累計新增制訂(修訂)國際標準7件、國家標準110項、行業標準116項,累計新增國家馳名商標23件、省著名商標88件,馳名、著名商標數量連續五年穩居全省開發區首位;累計引進各類人才18.25萬人,引進培育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專家93名,培育省“雙創團隊”5個、省“雙創人才”80名,引進“龍城英才計劃”A、B、D類項目超過100個。創意產業基地先後獲得“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等9項國家級示範品牌,浙江大學常州工業研究院、中科院遺傳所南方中心、印刷電子產業研究院、清華大學兩岸研究院常州分院等重大創新載體相繼入住,全區科技孵化器、加速器面積累計超過200萬平方米,入駐企業超過1000家,先後獲得“江蘇省科技金融創新合作示範區”、“江蘇省知識產權示範園區”等稱號。

四是開放開發加速推進。全區已吸引世界68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進區投資,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580家,其中世界500強公司43家、投資超億美元的項目超過33個,累計利用外資超過90億美元,朗盛、蒂森克虜伯、諾貝麗斯等一批全球行業領軍型企業在區內快速發展。2016年全區完成協議註冊外資1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8.5億美元,進出口總額達100.74億美元,其中出口70.3億美元。2017年上半年引進總投資超1億美元或10億元項目12個,總投資超1000萬美元或1億元項目34個。同時,目前區內56家本土企業在境外投資項目80個,高水平“引進來”和大規模“走出去”實現雙向良性互動。

五是城鄉面貌顯著提升。以城鄉一體化為導向,緊緊圍繞“一城三區十大功能板塊”的總體佈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成功獲批住建部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和省國土資源廳“多規合一”試點。城市功能不斷完善,新龍國際商務區、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軌道交通1號線等事關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加快推進,新北客運中心、江宜高速、常州機場改擴建、錄安洲港區等重要基礎設施建成投運。江南環球港、迪諾水鎮等一批現代服務業項目建成投運,環球恐龍城2016年接待遊客超過850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8.1億元。通江路中央商務城“退二進三”工程全面啟動,萬達、月星等商業綜合體構築起通江大道商業新門戶。生態環境全面提升,新龍生態林、藻江河生態綠道等生態項目建成開放,濱江化工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深入推進,五年累計關停並轉化工企業54家,高水平建成國家級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省級綠色建築示範區,被評為“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區”。

六是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富民工程不斷推進,百姓收入穩步提高,2016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78萬元。就業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近五年累計新增就業人數12.6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2萬人。教育資源量質齊升,近五年累計投入超過23億元,建成天合國際學校、飛龍實驗學校、香檳湖小學等21所學校,高質量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評估驗收。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不斷提升,近五年累計投入超過5.6億元,完成新北人民醫院、三井醫院等11個院區新建和改擴建工程,被評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和“國家人口計生服務先進單位”。

未來一段時間我區將圍繞爭當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示範標杆,以“提振精氣神、突出勇爭先,追求高新優、確保晉前位”為主線,統籌實施“產業轉型提速工程、基礎設施提質工程、生態環境提升工程、現代農業優產名品工程、社會事業優質均衡工程、社會治理優化保障工程、特色小鎮優美樂居工程、創新驅動強化工程、人才引領強化工程、改革攻堅強化工程”等十大工程,在“十三五”期間努力實現“五個顯著提升”。

發展質量顯著提升。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基本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服務業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8%,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達到95%。在全國、全省爭先進位取得實效,在全國高新區排名進入前30位,在全省開發區排名進入前4位。

創新活力顯著提升。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取得重大成果,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初步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58%左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2%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5%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數超過500家,自主品牌企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20%。

人民生活顯著提升。人民群眾擁有更滿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提前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教育主要發展指標達到教育現代化水平,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保持在98%以上,每千人擁有醫生數達到2.5人,人均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面積超過2.3平方米。

城鄉環境顯著提升。人口和產業佈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更加協調,產城融合發展水平全面提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5%,交通、信息、能源、水利、市政公用等基礎設施體系更加完善。綠色發展成為鮮明特色,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生態環境質量明顯好轉,林木覆蓋率達到23%,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72%以上,地表水好於Ⅲ類水質比例明顯提升。

社會治理顯著提升。建成更高水平文明城市、法治新北、平安新北和廉潔新北,公共安全體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得到保障,誠信體系建設紮實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全區公眾安全感達到94%以上,法治政府建設滿意率達到90%以上,黨風廉潔建設滿意度達到85%以上,社會既保持和諧穩定又充滿發展活力。

地理優勢

地理位置

常州市新北區地處常州市北部,北緯31°48'~32°03',東經119°46'~120°01',北瀕長江,與泰州市隔江相望,東與江陰市相鄰,西與揚中市、丹陽市接壤,南接常州市老城區,境內地勢平坦。

行政區劃

常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於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1999年始,行政級別為副廳級。1995年6月,常州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中共常州市新區工作委員會、常州市人民政府新區管理委員會,與中共常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作委員會、常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體制。2002年4月,常州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在原新區的基礎上建立新北區,區域總面積擴大至439.16平方公里。截至2011年底,全區轄春江、孟河、新橋、薛家、羅溪、西夏墅六個鎮和河海、三井、龍虎塘三個街道,共有115個行政村和43個社區居委會。

資源

全區耕地面積17667公頃,常年種植小麥、水稻、大豆和油菜等農作物;沿江圩灘面積680公頃,主要生長蘆葦。全區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地下水位埋深在40米以內,單井出水量為每小時40噸以上。

人口、民族

2008年末,本區共有13.5萬戶,戶籍人口43.6萬人,流動人口21萬人。2006~2008年,年平均人口出生率6.26‰、年平均死亡率4.99‰、自然增長率1.28‰。總人口以漢族為主,由於婚嫁等原因,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族、侗族、苗族、土家族、壯族等。文章轉載於:OFweek產業園https://park.ofweek.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