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鞘嶺——橫亘在河西走廊東端的一座天然關隘

烏鞘嶺——橫亙在河西走廊東端的一座天然關隘

遠望烏鞘嶺,極像一條蜿蜒盤旋烏龍的,山嶺以及嶺上樹木植被一律呈墨綠色,沒有植被的山石及裸露的土坡也呈現灰黑色,給人留下烏黑厚重的印象,謂之“烏鞘嶺”名至實歸。烏鞘嶺素以山勢峻拔、地勢險要而馳名於世,烏鞘嶺為絲綢之路的東大門,扼守要衝。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一直延伸到玉門關以西。南有祁連山陪伴,北有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護衛,兩邊高山夾著這塊長1000餘公里,寬100—300公里的狹長平原,平原位於兩山之間,如同走廊,祁連山的雪水源源不斷地滋潤著這塊土地,走廊上水草豐美,牛羊成群,土地肥沃,林茂梁豐。自古以來便是西部的米糧倉。

烏鞘嶺——橫亙在河西走廊東端的一座天然關隘

宇宙洪荒,天地混沌,盤古開天之際,烏鞘嶺橫空出世,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命中就註定轟轟烈烈,極不平凡。必然要在中國地理上矗立起一座豐碑,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一段佳話。從地理位置上來說,烏鞘嶺位於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中部,這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北接蒙古高原,東臨黃土高原,南依青藏高原,西通河西走廊。是東西部的重要交通要道。從自然上來說,烏鞘嶺屬祁連山脈北支冷龍嶺的東南端,是東亞季風到達的最西端,為隴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線。由於烏鞘嶺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使它成為我國自然環境中的一條界山。它是我國地形第一與第二級階梯的邊界。烏鞘嶺的西南為地形第一級階梯,以東以北為第二級階梯。從氣候上來說,烏鞘嶺是劃分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內流區域和外流區域的分界線經過的地段,以東為季風區和外流區域,以西為非季風區和內流區域。高原亞乾旱區、中溫帶亞乾旱區、中溫帶乾旱區三大氣候區在烏鞘嶺相交。從地形上來說,它位於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處,處於我國三大自然區的交匯點上,是半乾旱區向乾旱區過渡的分界線。

烏鞘嶺——橫亙在河西走廊東端的一座天然關隘

烏鞘嶺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稱呼。廣義上的烏鞘嶺包括代乾山、雷公山、毛毛山,最高峰海拔4326米,雷公山、代乾山同祁連山東部的主幹山脈相接,向東經毛毛山、老虎山延伸進入黃土高原。狹義的烏鞘嶺只指烏鞘嶺本身,東西長約17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主峰海拔3562米,年均氣溫零下2.2℃,烏鞘嶺東望隴東,西驅河西,北通沙漠,南臨祁連,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漢、明長城在烏鞘嶺相會,蜿蜒西去。衛青、霍去病跨過烏鞘嶺關隘,西擊匈奴,修築令居(今永登縣西北)以西長城,經莊浪河谷跨越烏鞘嶺山脈一線,烏鞘嶺長城就是這段歷史的見證。烏鞘嶺上的漢長城均為夯土修築,雖經千年的風雨侵蝕,留下的只是些殘垣斷壁,但仍清晰可見,沿長城有多處烽燧,現僅存一座巍然屹立在山巔。到了明代,明朝政府為了抗擊蒙元殘餘勢力,再次修築長城,因此在烏鞘嶺上出現了漢長城與明長城交匯重疊的現象,這裡的長城是萬里長城中海拔最高的一段,它頗有八達嶺長城的氣勢。站在古烽燧下,迎著獵獵朔風,耳際猶有戰馬嘶鳴、鼓角爭鳴。往事越千年,不盡長江滾滾來,金戈鐵馬遠去,烽火狼煙遠去,只有殘存的長城頑強地支撐著,向世人講述著有關烏鞘嶺那遠去的滄桑歲月。烏鞘嶺是見過世面的,自古以來,烏鞘嶺為河西走廊的東大門和咽喉地,古絲綢之路的天然關隘和軍事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今天蘭新鐵路、甘新公路(312國道)、連霍高速都從烏鞘嶺穿山而過。西漢張騫出使西域,衛青、霍去病西征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經,左宗棠收復新疆,王震兵團進疆屯墾戍邊,都曾經過烏鞘嶺。烏鞘嶺上原有“韓湘子”廟,建於明代,香火甚旺。民國《大公報》記者範長江所著的《中國的西北角》 說:“過往者皆駐足禮拜,並求籤語,祈求一路平安。

烏鞘嶺——橫亙在河西走廊東端的一座天然關隘

烏鞘嶺東晉時稱“洪池嶺”,明代稱“分水嶺”,清代稱“烏稍嶺、烏梢嶺、烏鞘嶺”,民國時稱“烏沙嶺”,直到1945年以後才通稱“烏鞘嶺”。“烏鞘嶺”藏語稱““哈香日”,意為和尚嶺”。烏鞘嶺的地理、地形、氣候十分複雜,周圍的馬牙雪山、雷公山終年積雪,嚴寒甚烈,寒氣常侵烏鞘嶺,形成高山嚴寒氣候帶。烏鞘嶺一帶晝夜溫差很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是這裡的真實寫照。《古今圖書集成》記載:“烏鞘嶺盛夏風起,飛雪瀰漫,寒氣砭骨。” 《行都司志》:“嶺北接古浪界,長二十里,盛夏風起,飛雪瀰漫。今山上有土屋數椽。極目群山,迤邐相接,直趨關外。嶺端積雪皓皓奪目,極西有大山特起,高聳天際,疑即雪山矣。五里下嶺,十五里安遠,有堡城,地居萬山中,通一線之路。”清嘉慶十年(1805),祁韻士在盛夏過烏鞘嶺時記道:“度烏梢嶺,峻甚,地氣極寒。”方士淦《東歸日記》寫道:“道光八年(1828),五月二十九日,唯過烏梢嶺極高寒,山多嵐障。”林則徐在《荷戈紀程》記載:“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十二日,又五里烏梢嶺,嶺不甚峻,惟其地氣甚寒。西面山外之山,即雪山也。是日度嶺,雖穿皮衣,卻不甚寒。” 光緒三年(1877)年,馮竣光《西行日記》中寫道:“八月二十一日,二十二里鎮羌驛尖。忽陰雲四起,飛雪數點,擁裘御酒,體猶寒悚。以經緯度測之,此處平地高與六盤山頂等,秋行冬令,地氣然也。飯畢五里水泉墩。又五里登烏梢嶺,嶺為往來孔道,平曠易登陟。十里至山巔。” 清代楊惟昶的一首《烏嶺參天》更是道盡了烏鞘嶺的奇崛和偉岸:“萬山環繞獨居崇, 俯視巖巖擬岱嵩。蜀道如天應遜險, 匡廬入漢未稱雄。雷霆伏地鳴幽籟, 星斗懸崖御大空。

烏鞘嶺——橫亙在河西走廊東端的一座天然關隘

回首更疑天路近, 恍然身在白雲中。”最為著名的是唐代詩人岑參在《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中寫道:“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風沙的猛烈、雪地的清冷,行軍的艱難,匈奴的橫蠻,將士的艱辛,詩人的豪邁。作者抓住邊地特徵的景物,運用比喻、誇張、反襯的藝術手法極力渲染、誇張環境的艱險,令人驚心動魄,繪聲繪色,熱情奔放,氣勢昂,給人以雄渾壯美之感,突出人物不畏艱險,抗擊匈奴的可貴精神。

烏鞘嶺——橫亙在河西走廊東端的一座天然關隘

烏鞘嶺不僅是古絲綢之路上經河西走廊通往長安和出西域的重要關隘。還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苦寒之地不是一無是處,陽春佈德澤,律動無私情,大自然比人類更有公平、公正之心。司馬遷所著的《史記》首次提到古西戎之地“畜牧為天下饒”。班固所著的《漢書》記載烏鞘嶺一帶:“地廣人稀,水草宜畜牧,故涼州之畜為天下饒。《五涼志》載:“番族依深山而居,不植五穀,唯事畜牧。”曾出現過“牛羊塞道”的繁榮盛況。由於這裡海拔高,地形複雜,處於冷熱空氣交匯碰撞之地,故而降水量偏多。水就有希望,豐美的水草為畜牧業生產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古代烏鞘嶺一帶就是匈奴、突厥、羌人等遊牧民族的領地,現在仍是蒙古、藏族的遊牧之地,天祝草原是甘肅省的主要牧區之一,所產的岔口驛馬,為全國名馬之一。天祝白犛牛,更是名聞全國。高山草甸呈現出青草茂盛,牛羊成群的欣欣向榮景象。

雄關漫道真如鐵,烏鞘嶺歷來是河西走廊的東部屏障,嶺南的安門村和嶺北的安遠鎮歷來有戍兵扼守、兩面相御,互為犄角。烏鞘嶺東西兩邊山腳下,分別有兩座古城,嶺北為安遠,嶺南為安門。安門古城建於漢代,東西長130米,南北寬100米,依山而建,緊靠漢長城邊,向西過河就是金強驛,設城駐軍守護長城,過往商旅、士卒,遊子、使者、驛夫均需在這裡交驗文書方可通過。安遠古城在烏鞘嶺北(現安遠鎮),現僅存一面殘牆,牆高5米,寬3米,南北長180米,足可見當時浩大的規模。據《秦邊紀略》記載,安遠堡亦稱“打班堡”,為涼州與莊浪的分界線,“且肘腋皆番,河山所隔皆夷,可可口諸番為夷編氓久夷”。唐代在涼州設六府,其中之一的洪地府就設在安遠。安遠古城西北方向的可可口達坂有一城稱“番城”,為吐蕃(今藏族)所築。向西過可可口經抓喜秀龍可直通青海。兩城相距10公里,應該是當年兩軍對壘之地。安遠古城歷經朝代更替,宋為安遠砦,明為安遠驛,清為安遠堡,均有駐軍。向西延伸的龍溝大山和烏鞘嶺及冷龍嶺相連像一條百里長龍,頗有龍脈氣象,一條蜿蜒百里的壕溝從長龍山體處呈現,古人謂之“斬龍壕”。據風水所說,斬斷龍脈可以破壞風水,相傳為劉伯溫出謀劃策,斬斷蒙元龍脈,以免其東山再起,入主中原。百里長壕順山樑行進沒有間斷,在黑松驛鄉白楊溝的一個山樑上壕溝保留較完好,深兩至三米,寬四到五米,且保留一側堆土的痕跡。一側堆土的壕溝利於守兵防禦,據村民講,塹壕上有兩個名叫“木城子壑峴”和“塌墩子”地名,並有遺落磚瓦等建築痕跡,稍有軍事常識的人一聽就明白,這兩個地名與軍事防禦有關,設置如此深、如此寬的壕溝實際上是一種軍事防禦設施。專家解析,“斬龍壕”就是古代的雁塞、塹壕、壕溝的一種軍事建築,這種建築有兩個作用,一個是防禦敵人進攻,深而寬的塹壕可以起到阻止敵人騎兵進攻的作用。再一個就是兩國的邊界線或分界線,雙方利用塹壕分出界限,劃疆而治,互不侵犯。《漢書·匈奴傳》記載:“起塞以來,百有餘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門,稍稍平之,卒徒築治,功費久遠,不可勝計。”這一記載可以印證上述看法。烏鞘嶺下的兩座城依山勢走向而建,並設立軍堡,以長城為依託,通過烽火臺遙相呼應,“兩城一嶺”相互連接,遙相呼應,彼此照應,再以塹壕阻擋敵軍的進攻,如此精妙的設計,構成了一組連飛鳥也難以逾越的堅固屏障,千百年來用以防禦敵寇入侵,為絲綢之路往來提供著安全保障。

烏鞘嶺——橫亙在河西走廊東端的一座天然關隘

烏鞘嶺以其高寒、艱險的姿態橫亙在我最初的印象中。那些離奇的傳說,歷史的風雲,遠去的故事,悲壯的戰事,絢麗的景色一同籠罩著烏鞘嶺,讓我對眼前這座被譽為河走廊東大門的山脈心生敬畏。登嶺遠望,南見祁連雪峰,北通戈壁大漠,東通隴中大地,西達河西走廊。好幾種地貌在這裡呈現,好幾種氣候在這裡交匯,好幾種景色在這裡炫耀。那靜的是雪山,草原、戈壁、大漠、農田、石頭,那動的是朔風、飛雪、河流、牛羊、火車、汽車,這是一幅多彩而又美麗的畫卷,它出自大自然,是造物主的恩賜。烏鞘嶺像一條氣勢磅礴的烏龍,頭西尾東,西高東低,披雲裹霧,蜿蜒曲折。馬牙雪山冰清玉潔,直指雲天。山腳下牛羊成群,星星點點。清澈湍急的金強河如同一條潔白的哈達,飄然而出,蜿蜒而去。雷公山、牛頭山高聳入雲,雲霧繚繞,兩山並肩而立,如同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不怒自威,各展雄姿。古浪峽谷,壁立千仞,自然天成。烏鞘嶺四面八方山川美如畫,烏鞘嶺天上地下景色渾然天成。哪怕你只是稍稍的一瞥,內心便貼近了它的脈搏,讓你一世難忘,感動一生。

烏鞘嶺——橫亙在河西走廊東端的一座天然關隘

烏鞘嶺——橫亙在河西走廊東端的一座天然關隘

河西走廊,自古以來便是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古代駝鈴悠悠,商旅匆匆;兵車轔轔,戰馬蕭蕭。今天的烏鞘嶺更加繁忙,迎接著過往來客,運送著東西物資。只不過再也不用翻越烏鞘嶺了,長長的隧道早已取代了艱難的攀登。1954年5月29日,全長967.8米的烏鞘嶺隧道貫通。2006年8月23日,全長20.05公里的亞洲第一特長山嶺隧道“烏鞘嶺特長隧道”穿山而過,歐亞大陸橋通道上的瓶頸制約自此被徹底打破,關隘成通途,險途可觀景。但烏鞘嶺畢竟還是烏鞘嶺,任憑時代變遷,風雲變幻,它一如壯士般一樣屹立在河西走廊的東邊,屏障著河西走廊和隴原大地,將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蒙古高原三兄弟的手緊緊相連。在各民族大團結的現代社會,在社會高度發達的今天,烏鞘嶺早已不是邊關要隘,河西走廊,西域(新疆)被大一統的中華民族納入版圖。但它曾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隴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嶺,今天仍然是從中原進入河西走廊的東大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