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B端市場會誕生下一個「螞蟻金服」嗎?

上週在香港上市的小米,最終只給出了550億美元的估值,不敵阿里曾經創造的全球最大規模IPO神話,也讓外界再次把期許的目光投向了傳聞將在香港上市的螞蟻金服。

今年4月份的時候,巴克萊銀行對螞蟻金服進行了業務分析,將估值由1060億美元上調至1550億美元。6月初螞蟻金服正式對外宣佈完成140億美元的融資,投後估值在1500億美元左右。假設螞蟻金服最終在港股上市,打破阿里曾經創造的融資記錄並非沒有可能。

金融的B端市場會誕生下一個“螞蟻金服”嗎?

相比於“小米=騰訊×蘋果”的故事,背靠金融科技的螞蟻金服顯然更符合投資者的胃口,孕育多年的金融科技終歸誕生了千億美元級別的巨頭。同時也讓外界引發了更多的猜測,在盤子看起來更大的B端金融市場,還有機會誕生下一個“螞蟻金服”嗎?

金融前端和後端

本質上來說,金融是一種建立在契約根基上的信用行為。或許可以以此把金融分為前端和後端,銀行、基金、證券等是前端,數據、清算、合約等是後端。

無疑映射了金融科技的兩種服務形態,螞蟻金服、微信支付等以支付、理財、信用體系等為核心,是前端金融行為的典型代表,並形成了B2C的商業模式;大數據、電子簽約等可以歸屬於金融的後端行為,在商業模式上多是B2B。

就好像移動支付是前端金融爭奪的焦點,支付寶、微信支付激戰正酣,Apple Pay、Mi Pay等蓄勢待發。原因在於,幾乎所有玩家都意識到了移動支付的“入口”地位,也是進行其他金融服務的起點。

中信證券在對螞蟻金服的研究報告中,生動地將螞蟻金服的生態體系梳理成四層結構:第一層是以支付寶為載體的超級入口;第二層是理財、消費信貸、保險等產品平臺;第三層是包括信用體系和風控體系在內的支持系統;第四層是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基礎設施。其中支付寶起步於2004年,比螞蟻金服的成立整整早了10個年頭,移動支付對於激活前端金融行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假若將金融的前端作為後端的參考系,B端市場的“移動支付”恰恰就是電子簽約,通過互聯網技術對用戶簽名和用章進行設置及比對,在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解除用戶在空間和時間上的侷限,不再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如同移動支付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紙幣,電子簽約的使命恰恰就是取締線下繁瑣的紙質合同,且逐漸從互聯網金融滲透到銀行、保險、物流、供應鏈、O2O、人力資源、製造與零售等各個行業。僅以信用卡為例,2017年國內信用卡與信貸合一發卡量達到5.88億張,同比增幅超26%,如果每一筆開卡合同都是使用電子簽約,每份合同以單價2元計算,僅信用卡開卡業務就能給電子簽約行業帶來超過10億的市場。

移動支付同樣也有盲點。即將傳聞要登陸港交所的中國最大B2B交易平臺找鋼網,令人驚奇的沒有選擇任何在線支付方式。在B2B交易領域,交易貨款小到數萬、大到數千萬,而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臺很難有效支持大宗支付,目前都是採用最原始的銀行打款來支付。為了監管資金,找鋼網等B2B交易平臺都開始使用電子簽約工具來構建交易雙方的信任。

可以說,移動支付撬開了前端金融的數字化,而電子簽約不僅是後端金融市場的“制勝點”,也彌補了移動支付的盲點。

美國市場的樣板

對於電子簽約市場有多大的想象空間?美國市場已經出現了可以比照的樣本。

金融的B端市場會誕生下一個“螞蟻金服”嗎?

2018年4月底, 知名電子簽約公司DocuSign登陸納斯達克,開盤當天股價就飆升37%,隨後一路上漲,IPO前夕的估值還只有44億美元,目前市值最高點已經突破100億美元。百億美金市值的DocuSign給出了這樣的成績單:服務了全球180多個國家的35萬多家企業,完成了6.5億次成功交易;2017年營收為3.815億美元,同比增長52%,其中91%的收入來自客戶訂購。

DocuSign的成功是場偶然嗎?答案並非如此。電子簽約這個賽道上,最終只能是一家獨大的市場,Docusign也是歷經了十幾年的廝殺,在傳統巨頭Adobesign、新興創業者 eSignLive、HelloSign、PandaDoc等的激烈競爭中,最終實現IPO一舉登頂。究其原因,還要從美國電子簽約的發展歷程說起。

1995年,美國猶他州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電子簽名法——《猶他州電子交易法》,規定電子簽名符合手寫簽名的各項要求,並且可在法院訴訟中被接納為證。2000年,彼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用電子簽署的方式簽字通過了美國第一部電子簽名的法律——《全球和國內商業法中的電子簽名法案》。長達近20年政策和技術上的探索落地,才出現了DocuSign這樣的百億巨頭。

反觀中國市場,不同於美國市場起步早、循序漸進的特點,而是走出了一條“起步晚、高起點”的新路。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正式實施,但電子簽名並未開始普及,僅限於在金融和電子政務等有限的使用場景中使用。直到2013年,商務部頒發了《電子合同在線訂立流程規範》後,電子簽約市場才真正開始起步,國內獨角獸級別的電子簽約公司也大多出現在2014年前後。

可以印證高起點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資本對電子簽約市場的青睞,2014年流入電子簽約市場的資本達到5.67億元,到了2017年已經增長到14.46億元,幾乎是2014年的3倍,而2018年上半年總融資金額已經高達13.31億元;另一個是潛在的市場份額,2017年中國規模以上互聯網企業的收入達到7101億元,比上年增長20.8%,加上銀行業、製造業等等,並不缺少潛在的市場空間。

馬太效應或是巨頭誕生的信號

在硬幣的另一面,電子簽約還是個新事物,與之相關的創業者多達幾十家,類如DocuSign這種巨頭級公司的誕生,還需要一個先決條件,即市場上開始形成馬太效應,份額流向少數幾家公司。

金融的B端市場會誕生下一個“螞蟻金服”嗎?

艾媒諮詢不久前發佈了《2017-2018中國電子簽約市場專題報告》,前三甲佔據了56%的市場份額,其中上上籤以33.6%的市場份額位居行業第一,佔整體市場的三分之一。不難發現,中國電子簽約市場如美國市場一樣,已經有了一家獨大的跡象,同時客戶行為也在加劇馬太效應的形成。

這種馬太效應非常像微信在移動即時通訊領域的一騎絕塵。2011年剛上線的微信還要面對米聊、LINE的競爭,等到2012年8月微信確立起領先優勢,朋友的朋友都開始使用微信,用戶就迅速拋棄掉其他平臺,最終成為行業的絕對霸主。

電子簽約行業,大B客戶則是節點。比如前文提及的找鋼網就是上上籤的客戶,當雙方合作之後,找鋼網的上下游供應商也很自然地加入到上上籤平臺,這種大B帶小B的滾雪球效應,就很容易催生出一家獨大的巨頭。上上籤也非常希望和微信一樣,成為行業裡最後的終極玩家。

區塊鏈應用和電子合同的迅速結合落地,更使得馬太效應在加速。中國電子簽約市場與美國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中國的電子合同數字簽名必須要多一項認證程序。包括髮放數字證書的CA機構、公安部身份識別部門、在線公證機構等等。

當電子簽約平臺的區塊鏈網絡和這些機構打通後,將會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越來越多的節點加入,將形成更為穩定、更有公信力的合同數據庫。電子簽約頭部玩家都開始全力佈局區塊鏈技術,上上籤更是在打造區塊鏈司法生態落地方案,一旦形成規模,給後面的玩家留下的生存空間就非常小了。

當然,如果僅僅只是電子簽約,百億美金的市值似乎已經觸到了天花板,之所以將其類比為“移動支付”,核心還在於電子簽約的入口優勢。支付的核心價值在於效率的提升,電子簽約也是如此,支付寶幫助螞蟻金服完成了個人用戶的信用體系,電子合約則是企業信用體系的基礎,進而逐步豐富合同數據的智能生態,締造B2B市場的“螞蟻金服”。

在行業前瞻者眼裡,電子簽約平臺成為企業入口後,圍繞合同數據會提供法律訴訟、在線仲裁、保險賠付等一系列的延伸服務,這個大生態的價值含量不亞於目前的螞蟻金服。

寫到最後

儘管2017年中國第三方電子簽約的市場規模只有3.6億元,卻取得了140%的市場增長,同時艾媒諮詢等也給出了2019年市場規模突破30億的預測,而隨著區塊鏈、AI等前沿技術的融入,電子簽約市場正在駛入新的快車道。

不同的是,電子簽約市場在爆發的當口也開始進入窗口期,少數幾個頭部玩家佔據了技術、資金和品牌上的優勢,新加入者的成本和壁壘越來越高。不過這也是B端市場的常態,少一些試錯的風險,才是向上生長的合理路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