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生育不應曲解爲「社會花錢買孩子」

獎勵生育不應曲解為“社會花錢買孩子”

資料圖

各方信息顯示,獎勵生育的政策就在不遠的前方了。但是人們對獎勵生育的理解仍然存在誤區,觀念誤區若不消除,必定會影響將來的政策實施效果。

日前,遼寧省印發《遼寧省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提出到2030年,總和生育率提高1倍,並對生育子女家庭給予多方獎勵。

之後據媒體報道,今年以來,國家衛健委已組織專家,研究獎勵生育的可能性,測算對不同孩次家庭給予獎勵,所能帶來對刺激生育的不同效果。這項研究預計將在年底完成,屆時可能上報有關部門。

老齡化和低生育率是橫亙在中國社會面前的兩大挑戰。遼寧由於常住人口連年下降,率先感受到了壓力,但遼寧並不是孤例。獎勵生育政策從局部探索上升到全局,只是時間的問題。

一提到獎勵生育,有人就會賭氣似地說“給多少錢我也不生”,可能也會有人暗自琢磨,給多少錢自己會生或者多生。一個社會要想擺脫低生育率陷阱,錢是不能不花甚至不能少花的。可是如果人們過分關心“給多少錢”,獎勵生育政策就會被曲解成“社會花錢買孩子”。

直接的“給錢”其實並不能切中人們“不敢生”的痛點。當今那些“生不起”“養不起”的抱怨,並非真的表示養不活孩子,而是指不能給孩子理想的生活、良好的教育,同時保證自己的生活質量不打太多折扣。這不是矯情,這是社會進步的體現。鼓勵生育政策應該以此為前提。

近年來,官方宣傳中出現的一個新提法——家庭友好型社會,在我看來擊中了要害。提出建設家庭友好型社會,相當於承認現在的社會對家庭還不夠友好,有待改善。

每一個有娃的家庭,對這個話題都有苦水要倒。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輿論呼籲多年之後,許多公共場所依舊沒有配備母嬰室,換個尿布都不方便。

托兒服務供給不足,導致老人帶娃成為中國家庭的默認選擇。而兩代人的生活習慣與觀念差異,又會滋生家庭矛盾。將來如果孩子多了,也許會出現老人不夠用的窘境。構建家庭友好型社會,就是要解決這些養娃、帶娃的痛點。

獎勵生育的重點不應該在“獎”,而應該在“勵”。生不生孩子,生一個還是兩個,這是家庭內部決策。即便將來有了獎勵生育政策,也很少有人會為了津貼生孩子,而是政策託底使人們恢復了本來就有的生育意願。生育本來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孩子的微笑就是父母最好的激勵。只不過社會上軟硬件條件的不支持,導致太多人不敢擁抱這樣的美好。

無論在什麼時候,撫育孩子的主體都是家庭。只不過在家庭友好型社會當中,家庭在必要的時候能請到“外援”。這是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差異決定的。

鼓勵生育的實質應該是:消除那些不合理的,使人們不敢生孩子的,顯性的和隱性的障礙。這樣解釋的話,坊間的誤解就會少很多,更不會有人說這是對單身群體的不公。因為獎勵生育其實是在補償家庭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所犧牲的發展機會。

生不生在自己,只要想生就不用顧慮太多,這是將來的生育政策應該追求的目標。

我們在談論鼓勵生育政策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填補過去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的短板。比如為孕期和哺乳期女性提供便利,本來就是女性權益保障工作的一部分。再如加大公立學校教育資源投入,本就是促進社會公平的必要之舉,同時也有“促生”效果。反過來說,如果公共服務、社會保障跟不上,只用錢“鼓勵”出來的孩子,可能還會成為社會負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