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遭遇最大流動性危機 洗牌過後一定是光明

近日,個人網貸平臺(P2P)一個連著一個爆出兌付危機。

在動輒“千億級”、“百億級”平臺“爆雷”的輿論氛圍下,網貸擠兌輪番上演,債權轉讓驟增,多家P2P平臺面臨自成立以來最嚴峻的流動性管理難題。

“我覺得媒體不應該再用‘交易規模’這個指標來描述平臺風險敞口,而應該關注貸款餘額。只有待收的資金才存在兌不兌付的情況,已發生過的交易規模不應該用來描述未來的風險。動不動用千億、百億級去定義一個平臺,其實是加劇恐慌。”人人聚財創始人兼CEO許建文如此建議。

這也是深圳市互金協會的呼籲。此外,不少受訪業內人士直言,P2P批量“爆雷”不能與整個宏觀經濟環境割裂來看,其中包含系統性因素。模式異化的民間融資平臺正在出清,小額、分散、穿透的平臺才能真正被留下來。

恐慌蔓延 債轉規模驟增

值得注意的是,“累計交易量或成交額”是指平臺自上線以來全部交易量之和,為流量概念;“待償餘額或存量規模”是指特定時點平臺上所有投資人(出借人)持有的未結清投資標的(借款資產)的本金及應收利息之和,為存量概念。針對眼下媒體過分誇大風險敞口的報道,深圳市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曾光表示希望媒體理性報道。

風險敞口的誇大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恐慌情緒的蔓延:此前被報道成300億級平臺的錢爸爸,截至今年6月末的累計待收餘額為12.77億元;被報道成千億級風險平臺的小牛在線,截至7月14日的待收餘額為114.39億元。

目前並沒有權威官方數據能夠表明P2P全行業的待收風險敞口規模,但不少P2P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經過大半年之久的有序壓降,整體的待收金額是下降的。之所以現在還會發生流動性危機,核心癥結是因為在合規備案期內,平臺不能再通過發行新增標的的形式,去承接以前期限錯配的資產;老的資產又沒有到期退出,投資人如果一贖回,平臺就只能拿自有資金墊付。沒有現金流的,就只能垮掉。

從這個角度看,現在幾乎是集合理財式的偽P2P集體倒掉的時候,因為他們的標的從一開始就是非穿透的,沒有做到一一對應。

恐慌情緒下,投資人不惜以高利率(實際上是補貼給下家接盤人)轉讓債權,平臺債轉規模顯著飆升。截至7月15日下午6點,拍拍貸共有6萬多個標的在轉;你我貸共2410個標的在轉;團貸網共2125個標的在轉;陸金服共1350個……隨便一搜都是千隻標的轉讓,且有些轉讓利率比實際到期利率還高。

上述平臺之一的一位投資人向記者坦言:“我剛把30萬資金做了債轉,看到不斷有平臺出事真的是害怕了。大家都只想拿回本金,犧牲利息在所不惜。”

“網貸行業有固有的問題在裡面:它是涉重(資產)行業,網貸平臺面對投資人有剛性兌付的客觀使命,但是網貸平臺的註冊資本與股東的償付能力不足,因此一旦出流動性風險就容易爆雷。”曾光總結道。

系統性民間信用風險顯現

“本輪行業爆雷,大環境不好、資金緊張是主要原因;但各平臺自身的因素也很重要,平臺短期發標長期借出影響流動性,或者自融亂投資都是在緊縮週期最容易出問題的。”紅嶺創投董事長周世平告訴記者,其所掌舵的平臺,去年就已經啟動了大單標的的清盤。

一名杭州原配資公司的高管,提醒記者不能忽略地區風險。“浙江一帶,尤其是杭州頻頻出事,不僅僅是P2P集中度高。我個人覺得真正的主要原因,不是中金研報說的流入樓市(當然不排除這個因素),因為很多地方都存在住房限購和房價高企的問題;而是杭州此前有一大批配資平臺,他們就是資金的二道販子,手上設了好幾個平臺,左手倒右手做大待收規模,再找好騙的企業主來接盤,他們用別人的錢賺自己的收益。杭州還沉澱下來一批配套服務的企業,做軟件的、網頁的、培訓的,各種金融馬甲齊全,所以騙子們比較好得手。”該原配資公司高管告訴記者。

一名剛剛離開網貸行業的P2P前高管向記者分析,P2P大面積逾期的原因有三點:一是宏觀經濟形勢下行,許多投入中小企業項目風險比以往時候更高;二是羊群效應導致投資人信心嚴重受挫,各大平臺資金淨流出非常嚴重,流動性是個死命題;三是P2P並沒有降低市場的融資成本,前期因平臺推高估值高位套現的需求,不得不追求規模,在去槓桿的眼下,泡沫必然被刺破。

還有P2P人士認為“爆雷跟股市下行不無關係”。的確,目前因底層資產涉及上市公司貸款項目逾期而受牽連的,就有信融財富與陸金所。

從一些宏觀經濟數據看來,P2P目前經歷的風險可能是被傳導的。銀行方面,截至5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為1.9萬億元,不良貸款率達1.9%,較一季度末上升了0.15個百分點;債市方面,截至5月的債券違約率為0.39%,上升明顯。

企業信用風險高發的同時,因為去槓桿的關係,非標融資卻繼續萎縮:6月份信託貸款繼續收縮1660億,委託貸款繼續收縮1600億,未貼現票據收縮3630億,總體收縮接近8000億。因此,企業的信貸獲得主渠道又回到了銀行表內,灌溉民間融資平臺的熱錢越來越少,借貸主體資金鍊吃緊。

在國內走過了11年的P2P(首家P2P成立於2007年),在近幾年不斷被唱衰中,或許到了真正危險的存亡時刻。也有理性的聲音出現:沒有哪一種商業模式,需要數千家同質化的商業主體共同參與。本輪“爆雷”潮過後,P2P的數量將會進一步巨量收縮,至於會不會銳減至中金研報說的200家以內,有些P2P行業人士的態度更為悲觀——或許是減至百家以內。

“但洗牌過後,一定是光明。”包括許建文在內的P2P平臺人士稱。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