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STEM教育之我见(谢英新)

中国STEM教育之我见(谢英新)

前言

Stem课程从美国流行开来,近几年传入中国走进学校课堂之后,一时间学术理论头头是道,可是基层实践操作起来似乎并不那么简单。究其原因,问题繁琐复杂,这里有课程设置的问题,有教育教学资源的问题,有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有教师授课水平的问题,也有整个系统体系缺陷的问题。本文尝试知微见著,从几个小事说起,试图找到问题解决的思路,促进基层学校stem教育发展。

从课程设置角度看stem教育

Stem课程是由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数学)四门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教授的课程。这也是当前流行的任务导向、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在stem教育之前,实际上美国的学生早已经历了搜集信息查找资料,阅读理解系统思考,组织信息提出解决方案等一系列研究性学习过程。在美国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没有教材,上什么样的课,组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是由不同学科的教师们在一起研究讨论的结果,他们打破了学科的界限,这样可以互相协作,把整个教学活动贯穿起来。我们学校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各科课程独立教授,各不相干,做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的课程设置就像一个一个钻井一样。

在我的听评课经历中,有一次在北京某师大附属学校听初中历史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经济危机”名词解释,必然要讲到钱的流通,也必然提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那么授课教师需要了解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吗?这个问题不言而喻。而且在我们基础教育阶段,更没有技术、工程类课程的设置,基层学校一时间也难以补充教师资源,无法开办stem课程。

中国STEM教育之我见(谢英新)

从课程设计角度看stem教育

华中城市的某科技大学附属小学请我去帮忙梳理机器人科学课程,科学教师面对5、6年级学生讲授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听评课之后做教学研讨过程中我提议,在讲授传感器知识之前,能不能首先引入仿生学这个概念,因为机器人是仿造人类行为制造出来的机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进化出眼睛、耳朵、嗅觉、触觉等,我们也要给机器安上“眼睛”、“耳朵”,这样机器人才能像人一样识别周围环境,做出下一步行为的判断和处理。这时候光传感器、声音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等,就比喻成了人的感觉系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

我曾经与北京一家教育信息化公司多有接触,公司派出科研教学人员到美国学习,引进全套美国stem课程,在一次商谈会晤期间,我与公司负责人刘博士探讨了stem课程推广的话题。在基层教育局、学校看来,课程示范课演示十分好,但是他们对引入课程进校颇有顾虑,因为一线科学教师多由信息教师、物理教师转岗过来,对于快速掌握美国stem课程教授方法有很大困难。而且从我的角度来看,stem课程不是说翻译成汉字就行,更进一步的,就像需要引入“仿生学”概念一样,我们需要把课程体系中未能做连接的关键环节,通过“二次翻译”有效结合起来,才能适合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现实状况。

从教育资源角度看stem教育

国外的教育教学资源相对发达,教师、学生遇到什么问题,一头扎进互联网、图书馆的海洋查资料找信息,说明书、操作手册、制作工艺流程一大把,读不尽数不完。学校里创客空间配置的硬件设施也是齐全停当,木材塑料、钢铁铜铝、机械工具、车钳铆焊等等应有尽有。即便学校里缺点什么,各家长们也会各显神通,快速集齐,美国家庭的车库里,就是一个小型的材料、工具仓库。我们国家基层学校如果需要发展stem教育,需要营造一个合适的体系环境。

我在小时候读过《我们爱科学》这类杂志,要买一套航模的材料邮寄即可,那个时候要邮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近几年我曾经走访过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几个城市的科学类课外辅导市场,这几乎就是一个微型的“组装业”,成套的零部件商场里应有尽有,买回家或者在培训工作间组装起来,能实现基本功能就算大功告成,根本与数学、科学、工程无关。授课教师有从乐高拼装老师转过来,也有理化生在读研究生兼职,他们对stem教育的认识,或者没有,或者根本就是多余的。

中国STEM教育之我见(谢英新)

从知识结构角度看stem教育

早在2007年,我去人大附中拜访周庆林老师,他是人大附中科研室主任,研究性学习物理学科教师,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总课题组副组长。在当时周老师跟我介绍说,人大附中还只有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于是我就跟周老师探讨这样一个话题,如果说教师教的是知识,知识的体系是科学,科学泛泛的分为三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那么我们基础教育,恰恰缺乏的是对社会科学学科的教授,这次会晤之后的几年之中,人大附中丰富了课程内容,增加了社会科学学科知识课程。

2014年我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给通信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做讲座《大学生如何增长能力》,讲座之前我去调研了海淀黄庄中发电子市场,碰巧遇到售卖GPS模块的小老板告诉我说,人大附中的一个高中学生总是到我这里来买这问那,后来这孩子考上清华了就不来了。人大附中的研究性学习做得很好,这跟stem教育异曲同工。像人大附中每年都有教师内部竞赛,获胜者才可以继续留任本校,不知基层学校知道了作何感想!当然像人大附中这样的学校,高考自主招生的优势就更不用我说了。

Stem课程的设计,很容易让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体系来,在学生读到本科教育时,他们早已经建立起一幢大厦来,他们具备了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技术,懂得如何查找资料和使用工具,这就是支撑这幢大厦的地基结构横梁立柱。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带来的后果就是,一个学生学完了全部基础教育的知识,就建立起一个自己的材料仓库,沙子、水泥、钢筋、木板整整齐齐码放在一起,就是缺少施工图纸。

结束语

在我梳理stem教育出路时,我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试图冒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时,应该回顾一下我们的基础,我们是否做好了要引进先进教育理念的准备。所以我首先要提醒的是,我们对“科学”的认识,我们对“技术”的认识,我们对“工程”的认识,我们对“数学”的认识,我们对这些最基本概念,是否已经达成统一了。

俗话说的好,当一个人迷路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到原点。先不论要不要开展stem教育,我们都需要系统思考整体教育教学环境,逐步提升基层教师职业能力,尤其在课程设计和基本的授课水平方面。当然,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专家推介:谢英新教授,中国素质教育战略顶层设计奠基人;教育科学转化与应用中心课改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培训专家等。】

中国STEM教育之我见(谢英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