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兼程寫春秋——寫自平魯區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系列報導

歲月不惑,春華正盛。

前不久,隨著“網絡大V”平魯行採風團走進中煤平朔安太堡現代化大型露天採煤礦區。宏大壯觀、氣勢恢宏的開採場景震撼人心: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重型卡車930E如繁星點綴、有序穿梭於巨大“天坑”周邊,巨械揮臂、機聲隆隆,滾滾烏金正不斷輸出,支撐了全國能源需求。擁有三座年產能2000-3000萬噸的特大型露天礦井,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資源回收率最高,多項指標位居全國領先水平的露井聯採特大型煤炭生產企業,是我國重要的動力煤基地和國家確立的晉北億噸級煤炭生產基地。

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是中煤平朔的前身。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是國內第一個、也是全國最大的中美合資項目,開闢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塊“試驗田”,打開了中國長期冰封的對外開放之門,孕育了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開放精神。

新中國規模空前的國際合作項目在千千萬萬創業者篳路藍縷、砥礪創新的實踐中,用如椽巨筆書寫了一段風霜激盪的崢嶸歲月史詩。

由此,有著“朔北雄城,塞外天險”的紫塞平魯,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四十年物換星移,初心不改寫春秋。

四十年歲月如歌,砥礪前行書華章。

在鬱鬱蔥蔥、蒼松滴翠、鳥鳴林間的臥龍山上;在芳草葳蕤、遍野染綠、雉兔乍起的太平山間,國務院第一次把三北防護林現場會開出北京城,開到平魯山鄉間,開到這個建國初期只有人工營造成片林400畝、林木覆蓋率約0.01%的“小縣城”。會上,平魯被授予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獎。2015年,被確定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

在轉型項目集聚的北坪、朝陽兩大循環經濟園區,廠房林立、機器轟鳴,依託煤炭資源上馬的一大批綠色轉型企業正成為平魯的新生代經濟發展引擎。億噸級煤炭基地建設不斷鞏固;千萬千瓦級電力基地建設穩步推進;“雙千億”級兩大園區正在形成;內陸港公司組建完成;橫跨境內的右平、榮烏兩條高速公路,準朔、準池、木瓜界鐵路專線、露礦專用鐵路等多條鐵路形成拉動經濟增長鏈……誰曾想,這裡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是出了名的窮縣,解放三十多年累計吃國家財政補貼2632萬元。1978年,農民人均分配收入20.1元,經濟排隊全省倒數第一,全國倒數第二。

漫步平魯,滿眼綠意沁人心脾;城市街道寬潔劃一,路旁垂柳婆娑相綴;居民小區新穎別緻、鱗次櫛比;街心公園功能齊備,街景路燈美觀有序;山鄉群巒妝碧、禾田鋪綠、彩浪漣漪;林中民居隱現,裊裊炊煙……

是什麼造就了魅力平魯?

是改革開放的浩蕩春風,是改革開放釋放的強大活力。平魯從來就不缺改革的精神和開放的魄力,在黨的偉大旗幟引領下,平魯的建設者正用忠誠和智慧描繪著一幅幅如詩畫卷,讓革命老區平魯在開放的大潮中煥發出別樣生機。

開放精神續寫能源新華章

上世紀80年代初,舉世矚目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下拉開了基建序幕。1982年4月,中美合資開發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項目列入國家計劃。同年,平朔煤炭工業公司組建,直屬煤炭工業部。1984年4月,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項目由中國煤炭開發總公司與美國西方石油公司於北京正式簽約。該項目總投資6.5億美元,協議開採區面積18.58平方公里,煤炭儲量約5億噸,1987年9月建成投產。1991年美方退出,由中方自行管理經營。1997年6月併入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成為中煤集團旗下核心煤炭生產企業。2010年平朔公司原煤產量首次突破億噸大關,建成我國首座單一礦區億噸級煤炭生產企業。公司先後榮獲全國優秀企業金馬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百家文明社區示範點、煤炭行業AAA級國際信用企業、中華寶鋼環境獎、中國最美礦山、全國節能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截至2017年底,累計生產原煤14.07億噸,外運商品煤10.89億噸,累計繳納稅費691.45億元,為推動國家能源工業發展和帶動地方經濟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

“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這趟能源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列車從平魯始發,更多的是承載了中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封閉半封閉向全面開放的希冀、承載了平魯弘揚開放精神實現工業強區夢想,激勵著平魯人民在新時代續寫對外開放新高地的華麗篇章。

在平魯2314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中,含煤面積355.2平方公里,地質儲量119.3億噸。資源分佈廣、儲量大、含硫低、發熱量高,是優質工業動力煤。1976年,全縣共有國營、集體和社隊(鄉鎮)煤礦18座,年產量39.41萬噸。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平魯煤炭工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1996年生產煤礦已達到116座,年產原煤900萬噸,煤炭產值佔到全區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在煤炭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服務業等第三產業逐步發展壯大,地方經濟前所未有地呈現出多樣化發展態勢。2002年,保留和扶持年產30萬噸以上礦井75座,初步完成了煤炭企業由速度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以2003年為例,全年生產原煤1399萬噸,煤炭提供稅收1.8億元,佔財政總收入的74%。

沐浴改革開放的東風,以國家煤炭能源基地特色定位,鎖定多元發展思路,著力拓展煤炭產業鏈條,觸角延伸到現代煤化工、煤機制造等領域,昔日“煤老大”在尋求綠色新出路上漸入佳境。平魯區按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堅持“關小上大、產權置換、有序建設”的原則,到2010年底,全區煤礦總數由2006年底的52座整合為24座,年產量提高到1.18億噸,資源回採率提高到75%以上。

斗轉星移,2011年,歷史機遇又一次垂青平魯。平魯被列為全省轉型綜改試點區,掀開了歷史新的一頁。平魯區全面探索資源型經濟可持續發展路徑,破解“一煤獨大”。2013年全區實施“一礦一企”戰略,煤炭資本投資或參股非煤產業超過100億元,煤炭企業的非煤產值比重超過3%。打破傳統產業路徑依賴,實現了由單純“挖煤”到煤電並舉的重大變革。2017年,平魯區全年電力企業總產值達到34.3億元,佔到本區工業總產值的42%。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風電併網發電166.5萬千瓦,全年產值達到13.2億元,比2016年增長了40.7%,是2013年的3倍。建成電力項目240.5萬千瓦,在建電力項目377萬千瓦,構成較完善的梯級電網輸送體系,打破傳統產業路徑依賴,促進資源轉化增值,“煤變電”成效明顯,千萬千瓦電力基地快速形成。工業固廢利用蓬勃興起,全年綜合利用工業固廢物2514萬噸,煤矸石綜合利用率61%,粉煤灰綜合利用率20%,在打造全國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範基地上實現了重大突破。

同時,藉助煤炭資源優勢和煤炭工業發展形成的資本積累,以“多聯產、全循環、抓高端”為基本路徑,打造了北坪和朝陽新材料兩大投資超千億、產值超千億的“雙千億”循環經濟園區,撐起了平魯轉型跨越一片天。藉助山西省融入京津翼協同發展和環渤海經濟圈兩大國家戰略的歷史機遇,圍繞煤炭資源高碳向低碳發展、黑色向綠色轉型、低端向高端發展三個目標,補足經濟發展短板,引進風電、光電等清潔能源項目。2017年,平魯區把去產能與優化產能相結合,推動億噸級煤炭基地持續穩固提質。去產能完成1000萬噸,建成安全生產標準化礦井24座,通過驗收19座,煤炭生產、洗選能力分別達到1.3億噸、1.5億噸。

在總投資200億元由平魯區、中煤平朔、河北港口集團三方共同出資興建內陸港項目工地,工人們揮汗如雨、大型機械穿梭有序,建設以煤炭交易為主的內陸港。建成後將實現一站式倉儲、交易、商業保理、金融服務等港口功能向腹地前移,企地互利共贏,從而提高平魯對外開放水平和區域競爭力,為承接產業轉移,建設綜合保稅區,在優化經濟結構方面提供強力支撐,成為輻射晉陝蒙、融入京津冀、通向全國的外向型經濟貿易平臺。一個以“一區四園”為架構,以陸港物流、煤電一體化和煤化工、新材料三大產業為支撐,總面積達19.64平方公里的省級開發區正在形成。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發展是實幹幹出來的。四十年風雨兼程,四十年歲月如歌。平魯區歷屆黨委、黨政府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特別是新一屆區委、區政府高舉開放大旗,銳意改革、攻堅克難、忠誠擔當、奮發進取,圍繞生態優先、穩煤促新,緊扣建設“示範區”“排頭兵”“新高地”三大目標,在建設美麗宜居新家園,奮力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魯篇章的道路上,將續寫更大輝煌!

(謝宏 範磊 馬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