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振飛回憶老一代小生前輩李桂芳

1920年,我來上海豫豐紗廠工作之後,就開始到各個劇場看京戲,當時,第一個留給我深刻印象的小生演員,是李桂芳,那時候,他是老天蟾舞臺的主要小生,我特別喜歡看他演的《玉堂春》和在《寶蟾送酒》,看過很多次。我還清楚地記得,那年初冬一個晚上,他演雙出正是這兩個戲,前面傍筱翠花演《醉酒》,大軸傍尚小云演《會審》,我看得非常高興,在南方舞臺上演王金龍的,沒有比李桂芳演得再好的了,他的身段、動作、表情,皆有獨到之處 。

我演的《會審》基本上是照程繼先老師親授的路子,但李桂芳老先生的身段,程老師是沒有的,我覺得太好了,就把它學了過來,直到今天,我還保持著這種演法,這後一組動作是很難做的,我體會,一是要氣質對頭,二是要分寸適度,李桂芳好就好在這兩點。假如搖頭晃腦,一味誇張,也會惹人討厭。我是在反覆觀摩中學到這組動作的,以後我自己演幾乎每次都能得到滿堂彩聲,我有些學生專門向我學這些身段,還問我是怎麼創造出來的,其實,這都是李桂芳先生的創造!

俞振飛回憶老一代小生前輩李桂芳

俞振飛

二十年代初葉,《寶蟾送酒》這出戏在南方舞臺上很流行,不僅歐陽先生和南派的小楊月樓、綠牡丹等各位都常演,北方來滬的,幾位著名花旦有荀慧生、筱翠花、芙蓉草、朱琴心也都常常貼演,李桂芳和荀、筱二位合演得特別多,據荀先生說,他演這出戏就是李桂芳拿來劇本向他推薦的,李桂芳將這個拘謹、文靜的書生,刻劃得細膩、生動,他的表演不瘟不火,正可謂恰到好處。那一身書呆子氣,使觀眾感到很有情趣。

李桂芳的戲路很寬,他的小生戲風格屬於京朝派,只是由於常在南方,有些地方受到些南派影響,我多次看過他演的頭、二本《虹霓關》,打把子時腳底下很乾淨,看得出武功基礎是很紮實的,過去我存有一張他和尚小云先生合攝的頭本《虹霓關》對臉的照片,他的王伯黨,身段、神情都好,都是京朝派規格,只是腳上穿花靴子,是南派作風,他的《呂布與貂蟬》也同樣有水平,我還看過他演《鴻鸞禧》中的窮生莫稽,表情十分豐富,他和荀慧生先生合作時間很長,這出戏(帶“捧打”)合演得很多,還有《花田錯》、《得意緣》、《穆柯寨》、《馬上緣》等,他們也經常合演。

俞振飛回憶老一代小生前輩李桂芳

李桂芳《霓虹關》

一次看《七擒孟獲》,我發現花臉魏延非常好,天蟾舞臺的戲我看得很多,對那些演員都挺熟悉,可這位好花臉就看不出是誰來,等找了戲單一看,我真奇怪,這竟是李桂芳!一打聽,我才知道,他非但精通小生,對於老生,紅生也很精通,甚至演花臉也很像樣,是位一專多能的全才演員。

據說他的關公戲一舉一動都學老三麻子王鴻壽,學得特別精到;臉譜,是學王鴻壽用硃砂揉臉,用墨筆加七點黑痣;出場,是學王鴻壽把青龍偃月刀藏在鎧甲底,這是按《演義》的說法,那把刀輕易不能外露,一露便有人授首。因為王鴻壽一直在上海演關戲,李桂芳就不演了。瞭解到這一背景,聯繫王金龍的身段,我一琢磨,原來,李桂芳的“看狀”正是從關羽讀《春秋》那些配合鑼鼓點子的造型中,化出來的。

李桂芳在老百代公司和張文豔合灌的《游龍戲鳳》唱片,唱得也酷似王鴻壽,他還常傍荀慧生演崑曲《春香鬧學》,飾老生應工的陳最良。所以,從他的小生戲來說,他是京朝派;從一專多能來說,他又頗具南派演員的特長。李桂芳唱小生,嗓子也不錯,但他的藝術特色,更多地還是從身段,表情、武功各方面表現出來,像《轅門射戟》、《白門樓》這些唱功戲,沒有見他貼演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