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月傳》中提及的戰國和氏璧 今下落何處?

hello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文章是關於我國流傳很久的神秘故事“戰國和氏璧”究竟下落何處,現在我們還津津樂道於我國曆史上曾有塊寶玉,和由此產生的撲朔迷離的神奇故事。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和氏璧最終還是落入秦國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從此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那麼和氏璧到底如今究竟下落何處呢,接下來就讓我給大家一一闡述。

和氏璧

和氏璧剛開挖出來時的名稱叫“瑋”,此後將沒有經過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稱作“瑋”。

由於和氏璧已經失傳,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樣,今人已經無法得知,只能通過有限的文字記載(包括文學創作)中的描述加以想象。但是,從秦始皇用和氏璧造御璽的故事來看,和氏璧與出土的常規文物相比,至少在外形來看,應有明顯的不同。經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為10釐米,其並非古人儒家學者佩戴的環形佩玉。甚至,很可能和氏璧僅僅是一個經過簡單粗加工的璞玉。同時,由於相傳和氏璧被秦始皇製作成了傳國御璽。而隨著朝代的更迭,該御璽又相傳在唐後失傳,和氏璧原有樣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經無法得知了。

由於美玉和氏璧的遺失,我們只能通過史書對其的記載進行儘可能的復原。

《羋月傳》中提及的戰國和氏璧 今下落何處?

“和氏璧”

對於和氏璧的記載,我們從根本上要歸功於韓非。他在《韓非子》載: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今襄陽南漳縣歷山)中獲得了美麗的玉璧,把它奉獻給了厲王。厲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鑑別它,雕琢玉器的人說:“這是石頭。”厲王認為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厲王駕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獻給那位武王。武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鑑別它,又說:“這是石頭。”武王又認為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駕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淚流盡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聽到後,派人問他原因,說:“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卞和說:“我不是為被刖傷心,我是因為它是寶玉而被看為石頭,忠貞的人被看為說謊的人。”文王於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開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寶玉,於是命名是“和氏璧”。

電視劇《羋月傳》中也有對和氏璧的提及:

在《羋月傳》中不但屈原、張儀、公孫衍等歷史名人紛紛登場,就連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美玉和氏璧也沒有錯過這場盛宴。劇中和氏璧出現在咸陽城,神秘賣家將它裝在設有機關的木匣當中,令人只能看到其一面的光彩,卻不得窺探全貌。

這塊歷史上最有名的美玉,很多人都知道關於它的很多故事,例如“楚人汴和獻玉受刑的故事”“完璧歸趙的故事”等等。在《羋月傳》中,通過張儀之口訴說了其未發跡之前,在楚國丞相昭陽府上為門客,一日,昭陽率百餘賓客遊覽赤山,席中應眾人之請,出璧傳視。其時山下深潭有丈許長大魚及無數小魚躍出水面,眾人爭睹奇蹟,及至散席,發現和氏璧不翼而飛。因當時,在場的很多人都認為“儀(張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張儀因此十分痛恨昭陽,甚至連楚國也一同仇恨,後來張儀入秦為相後對楚國多次實施報復,概想也與此有關吧!有此由頭還引發了羋月和羋姝兩姐妹爭買和氏璧的事,令劇情更加精彩。

《羋月傳》中提及的戰國和氏璧 今下落何處?

劇中的“和氏璧”

可是,和氏璧到底下落何處呢?

歷史對和氏璧的記載

在戰國時期,趙惠文王得到了一塊楚國原先丟失的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昭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對趙王說,自己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楚國藺相如靠自己的智慧擺脫了秦王的陰謀同時保護了和氏璧。由此引出了一個歷史典故“完璧歸趙”。此事在司馬遷《史記》中有詳細記載。同時是記載廉頗與藺相如將相和與將相不和故事的是(《廉頗藺相如列傳》)。

《羋月傳》中提及的戰國和氏璧 今下落何處?

藺相如“完璧歸趙”

多年後,秦始皇掃平六國,統一中國,稱為“始皇帝”。為彰顯其千古一帝的風采,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將和氏璧製作成皇帝玉璽,並由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形同龍鳳鳥之狀,咸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璧精研細磨,雕琢為璽。代代相傳,因此稱為“傳國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行至洞庭湘山,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忙拋傳國璽於湖中,祀神鎮浪。8年後,使者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璽獻上。傳國璽,夫復歸來。其事真假難辨,也是一千古疑案。

可惜,令秦始皇意想不到的是,這塊寶璽並未使秦國江山永遠傳承下去,反而僅僅二世就亡了。隨著各朝代的不斷更替,這塊寶璽成了所有皇帝都向往得到的吉祥物,多番輾轉,傳到唐朝末年時竟真的失蹤了。

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十六年後,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又十三年後,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後唐廢帝李從珂與曹太后、劉皇后攜傳國玉璽登玄武樓自焚,於是傳國玉璽失蹤,成了千古疑案。

對和氏璧下落的猜測

有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後,命玉工將宰相李斯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這樣,和氏璧就成了國璽。代代相傳。有人甚至還找到了用刻璽的邊角料所製作的玉塊。秦始皇死後,趙高利用和氏璧篡權。劉邦率兵攻入咸陽時,國璽落到了他的手中。劉邦建立漢朝後就把玉璧作為漢朝的國印,從此和氏璧成為“傳國璽”。劉邦之後,傳了九代皇帝。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當時因小皇帝劉嬰年幼,傳國璽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讓弟弟到長樂宮去要玉璽,皇太后氣憤地把傳國璽摔到地上,罵道:得這塊亡國璽,看你兄弟有什麼好下場!傳國璽被摔缺了一角,後來王莽用黃金鑲補,但無濟於事,還是留下了缺痕。

但是,歷史文獻中關於秦國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記載還比較詳細。《晉書·輿服志》、唐徐令信《玉璽譜》等記載“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指明它是用藍田玉製成的,因此用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目前有兩種推測:第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被作為隨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內,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後世。如果這樣,將來有朝一日發掘秦始皇陵墓地宮,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和氏璧的風采。另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戰爭中丟失或者被項羽掠奪而去。秦末,項羽率兵進攻咸陽,焚燒秦宮殿,挖掘秦陵墓,掠奪寶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隨後而來的楚漢戰爭中,項羽兵敗,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璽或許藏在項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或許遺落在項羽敗死的垓下(今安徽固鎮)。

這顆玉璽經北周、隋、唐,一直傳到五代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為石敬瑭圍困自焚後,這顆玉璽也下落不明瞭。北宋趙匡胤開國後,就未見有傳國玉璽的記載。北宋哲宗時,一位農夫在耕田時發現了傳國玉璽,送至朝廷,經諸大學士一局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是始皇帝所致的傳國玉璽。等到了金兵破汴梁,玉璽又失蹤了。

一塊傳承千年的寶玉,帶著汴和的鮮血出現在人間,帶著秦始皇和無數皇帝的萬世夢想又在戰火中神秘消失。

知道現在,我們也沒有對和氏璧的下落一個合理的解釋,和氏璧的下落也成了我國曆史上一個神秘的時間。或許,他被某人埋在地下還沒被髮掘亦或許他也可能被某些不法之人銷燬。其實,不管怎樣它都給我們中國歷史上增添了一筆神秘的色彩。也許它存在於我們的想象中才是最美麗的那一枚碧玉,這也正是歷史最迷人的地方。

文中有某些史料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

如果您也喜歡奇聞軼事,記得關注一下小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