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模範----劉敦興

抗日模範----劉敦興

抗日戰爭時期,在沂蒙山革命老區。有一位聞名遐邇的抗日模範——劉敦興(1892--1952),她是沂水縣諸葛鎮上小諸葛村的婦救會長,因為丈夫姓陳,同志們都親切地叫她陳大娘。。因工作突出,劉敦興多次受到上級的表彰,據當時的《大眾日報》報道,凡在沂蒙山區工作的同志,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陳大娘”。

劉敦興的丈夫於1930年被病魔奪去了生命,。那年他才三十八歲。家中有三個孩子。最大的才七歲。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全部落在了她一個人肩上。但劉敦興並沒有被生活重擔壓垮。相反。她變得越來越堅強和能幹,同時。苦難的生活使他深深地認識到舊社會的黑暗和腐朽。激發了她的革命幹勁。劉敦興的侄子陳善是沂水縣早期黨組織負責人之一(1933年陳善任共青團沂水縣委第一任書記。1935年在南京雨花臺就義。) 在陳善的影響下,劉東興在1930年開始了革命活動。她經常幫助陳善傳遞革命密件。到沂水城與黨組織聯繫。劉敦興非常痛恨舊社會對婦女的摧殘和壓迫。組織婦女放足反對封建禮教。積極爭取婦女的解放。深受廣大婦女的支持和擁護。

1938年秋,沂水縣婦委書記楊剛和夏明來到沂水二區(今屬於沂水諸葛鎮一帶。)發動婦女創建村婦就會。上小諸葛村的劉敦興被全村婦女推選為婦救會長。是沂水最早的婦救會長之一。不久她又兼任葛莊鄉的婦救會長。同年,劉敦興經楊剛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飽經風霜的劉敦興便把全部身心投入到了抗日鬥爭中去。她不僅自己整日為抗日奔波操勞,還先後支持三個孩子參加了抗日工作。大女兒當了區婦救會長,二女兒參加了《大眾日報》的工作,唯一的兒子也送到了抗日前線,劉敦興一家成了名副其實的抗日家庭。

劉敦興對黨的事業忠心耿耿,矢志不移,只要是黨交給的任務,有天大的困難,她也想法完成。1938年初,劉敦興整日東奔西走宣傳抗日,發動婦女,僅兩個月的時間,就動員起閉塞散漫的二區2000多名婦女參加了抗日工作。抗戰初期,我黨繼續培養幹部,特別是需要培養婦女幹部,劉敦興急黨之所急,她四處聯絡、組織,為黨輸送了大批優秀婦女幹部。1938年初,劉敦興先後把20多名女黨員和村幹部分三批親自送到岸堤幹校學習深造,從二區到岸堤幹校往返需70餘公里,她顛著小腳,長途跋涉,第二天自己一人返回。她這種不辭勞苦不怕艱難的革命熱忱,使幹校的同志深受感動。同年6月,她在執行聯絡任務時,撿到一匹戰馬,當天轉山路步行10多公里路,把馬送往八路軍駐河北村的一一五師部隊。1939年3月26日《大眾日報》當時以《抗戰婦女——陳大娘》為題,報道了她的動人事蹟。

我黨轉入地下活動後,劉敦興家成了秘密聯絡點,同志們吃、住在她家,她以火熱的階級感情對待同志們,使同志們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感受到片刻的溫暖,更堅定了抗日的信心。劉敦興還負責聯絡工作和掩護同志,她經常提著籃子,以賣粽子為掩護,上下傳遞情報,還憑機智勇敢多次從敵人內部探聽到一些重要情報。如劉敦興為爭取鄰村一漢奸改變立場,為我所用,她冒著生命危險到漢奸家做工作。她說:“你別看現在日本鬼子很猖狂,但是他兔子尾巴長不了,早晚會被共產黨、八路軍消滅,為日本鬼子辦事不會有好結果的。”在劉敦興的耐心勸說下,該漢奸終於棄暗投明,為我黨提供了很多重要情報。

1939年5月,縣委機關發動廣大幹群收集國民黨散兵藏在村子裡的槍支彈藥。劉敦興和縣婦救會長閻娟一起執行任務,她們倆到大圈莊調查國民黨一個散兵傷員和他藏下的一挺機槍。在當地黨組織的協助下,劉敦興和閻娟經過一番艱苦細緻的排查訪問,終於查出了國民黨那個頑固兵,找到了那挺機槍,並當夜把機槍送到了山東縱隊第一支隊。

1939年6月為粉碎日軍對沂蒙抗日根據地的大“掃蕩”,山東分局機關、山縱指揮部從沂水王莊向劉敦興的家鄉二區轉移,劉敦興積極發動婦女搞募捐,推米磨面,做軍鞋、軍衣,親自帶領群眾送到軍隊,有力地支援了反“掃蕩”鬥爭。由於她在抗日鬥爭中工作積極,貢獻突出,1940年她以抗日模範代表的身份參加了山東省第一次婦女代表大會,並在會上介紹了經驗,受到中共山東分局書記朱瑞的接見和鼓勵。

1941年深秋,日軍糾集5萬多兵力對我沂蒙抗日根據地進行空前殘酷的大“掃蕩”,沂水縣婦救會長張謙在組織群眾向外轉移時,被敵人抓去,押送到黃山鋪據點。

敵人在據點裡對張謙百般刑訊,也沒有得到任何東西。後來把張謙關在一家姓鄧的老百姓家裡。漢奸隊裡有個速記官叫張熙嶽,是我們的地下工作人員。一天晚上,張熙嶽悄悄來到鄧家告訴張謙,他已設法和縣敵工部取得了聯繫。組織上得到張謙在獄中的情況,決定設法營救。但想了許多方案都不妥當,最後想到了劉敦興,劉敦興對黨忠誠,有膽有謀,由她完成這一項任務最合適。於是就派人向劉敦興交代了任務,讓她辦成張謙的嫂嫂,到據點營救。劉敦興毫不猶豫,滿口應允,她請組織放心,保證完成任務。

劉敦興匆忙做了些準備,找了兩個可靠的小青年用小木車推著她,星夜趕赴黃山鋪據點。一路上,北風呼嘯,林濤怒吼,道路崎嶇,遠處時而傳來敵人的冷槍聲。寒冷、疲勞、睏倦,她全然不顧,她心裡只想著如何去營救自己的戰友。

12月30日晚上,刺骨的北風吹進張謙住的小茅屋,凍得她直打顫。張熙嶽跑來對張謙說,劉敦興今晚就來,住在圍子外邊的一個小店裡,明天早晨進據點接你回去,你要作好準備。

那一夜,張謙興奮的沒有閤眼,馬上就要和親人相見,馬上就要回到根據地,她怎能不興奮、不激動呢?當時正是冬季嚴寒,小茅屋裡寒氣逼人,她披著一件破棉被坐在那裡,靜靜的等著、等著。

31日早晨,一個人抱著一套新棉衣來到鄧大娘家,進門下張謙大聲喊道:“你家來人接你了,這是給你帶來的棉衣,快穿上跟我去隊部”。原來,這棉衣是劉敦興花70元買來的。張謙穿好棉衣,快快來到隊部,進門便看見劉敦興正坐在那裡,她見到張謙馬上迎上來,張謙不顧一切的撲到她懷裡,哭著叫了一聲:“嫂子”!劉敦興撫摸著張謙的頭說:“妹妹,這些日子讓我找的好苦啊!”她表露出一副很難過的樣子,接著說:“別難過了,咱們這就回家。”這時,劉敦興面不改色心不慌,機智的一把拉著張謙的手,對狡猾的漢奸隊長說:“隊長,這些日子讓你操心了,謝謝你”。然後,又對張謙說:“妹妹,快謝隊長,咱們好趕路。”

她們二人出了漢奸隊部,院子裡停著一輛小獨輪車,有兩位青年等候在那裡,張謙和劉敦興上了小車,飛快地出了圍子,可走了不多遠,後面就緊跟上一個人來,張謙仔細一看,似曾在隊部見過,那人自稱是自己人,領劉敦興和張謙到了他家,為她們準備了豐富的飯菜,熱情款待。劉敦興警惕性很高,她機敏的觀察,發現該人家與眾不同:四合大院,堂屋內有八仙桌子、太師椅、座鐘、掛鐘,非常闊氣。一看勢頭不對,劉敦興連忙謝絕用餐,悄悄的對張謙說:“這裡不能久留,飯不能吃,要趕快走。”劉敦興帶著張謙迅速的離開了此地,一氣趕到了縣委駐地——竹子溝,使張謙徹底脫離了險境,安全地回到了根據地。

劉敦興冒著生命危險,機智勇敢深入日軍據點營救我黨幹部的動人事蹟迅速傳遍了沂蒙大地,人民對劉敦興無不感到由衷的敬佩。

1944年,葛莊戰役打響,劉敦興又參加了戰場救護工作。

1946年,劉敦興遭打擊報復被開除黨籍。1951年又被指控復辟倒算判刑三年,1952年含冤去世。1981年11月,經調查核實,由沂水縣委批,准予以平反昭雪,恢復黨籍和榮譽。

抗日模範----劉敦興

一部沂蒙革命史,就是一部堅定信仰不動搖的歷史,為了勝利不怕死的歷史,執著革命不覺苦的歷史,勇於擔當不退縮的歷史。沂蒙精神內涵是:共產黨八路軍“為人民靠人民、忠誠看齊革命到底”,人民群眾“聽黨話跟黨走、敢於鬥爭無私奉獻”。偉大的沂蒙精神,永耀人間。“沂蒙紅嫂”和“沂蒙紅哥”們,永遠是沂蒙人的驕傲!

抗日模範----劉敦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