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直連」後,微信支付寶還肯繼續補貼服務費嗎?

6月30日,本是“央媽”給非銀行支付機構“斷直連”的最後期限,然而在大限之日整個行業都靜悄悄。

經瞭解,“斷直連”已經明確延期,暫定8月底執行。具體原因主要是利益各方的合作問題還在談判當中。所謂“斷直連”是2017年8月,央行發佈《關於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臺處理的通知》(209號文),規定所有支付機構必須在2018年6月30日之前接入網聯,切斷之前支付機構直連銀行的模式。

與“斷直連”相輔相成的還有100%集中交存備付金。《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於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關事宜的通知》(114號文)明確自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 年1月14日實現100%集中交存。

支付機構接入網聯平臺後,流程變成了這樣:

“斷直連”後,微信支付寶還肯繼續補貼服務費嗎?

根據Ipsos China發佈2018上半年第三方移動支付用戶研究報告顯示,2018上半年第三方移動支付的年交易規模達到106.78萬億元。

如果沒有網聯清算平臺的監管,這百萬億規模的資金基本屬於處在監管外的灰色地帶,讓詐騙、洗錢等犯罪行為有機可乘。曾經聽一位銀行從業人員講,在工作時常會遇到有人因註冊了第三方支付平臺後被莫名扣款,而到銀行查賬後卻發現,通過銀行系統查詢後只能看到銀行內部賬號對銀行內部賬戶的交易,根本無法查到真實的收付款人。如果這時候扣款的支付平臺跑路,這筆錢將很難追回。

接入網聯後,這種莫名扣費將不會再發生,如果用戶對第三方平臺的交易有疑問,也可以去銀行順利查到資金去向。這樣等於在第三方支付平臺和用戶間放了一個數據引流器,所有的支付清算數據,最終都通過網聯彙總到央行。有利於央行進行反洗錢、金融監管、貨幣政策調節、金融數據分析等金融工作,保證國家金融安全以及公民個人財產安全。

利益之下 支付巨頭滯後接入

支付巨頭優勢被削弱

支付寶和財付通合計佔據了中國第三方支付九成的市場份額,新規實施後,必然二者受到的影響最大。

“斷直連”後,微信支付寶還肯繼續補貼服務費嗎?

去年央行的248號文件要求,截止2018年4月,支付機構備付金交存比例要求約在50%左右,根據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4月末,支付機構存放央行的備付金存款為4995億元,以50%的比例測算,支付機構備付金日均餘額約為1萬億元左右。

在直連時代,支付巨頭們可以用鉅額的備付金與銀行談條件,拿到低費率甚至免費率。而“斷直連”與交存100%備付金後,銀行直連的低費率不復存在,更重要的是,“斷直連”後用戶規模不能再成為增加銀行直連數量的誘惑,改變了大小支付平臺不同“玩法”的現狀,從制度上抹平了頭部第三方支付的優勢,同時割斷了支付機構的重要利潤來源。

因此,第三方支付將有越來越多的服務收費是早晚的事,就看各支付機構提供免費服務還能扛多久

目前,支付寶和財付通一直在按照國家要求推進工作,然而雙方每日業務量龐大,船大難掉頭。

今年4月初,網聯與銀聯先後宣佈與財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正式開展微信支付條碼業務合作。微信支付切量給銀聯日均2000多萬筆,切量給網聯100多萬筆,較財付通整體體量而言,顯然相距甚遠。

支付寶方面,5月11日,支付寶與網聯曾雙雙發佈合作公告,而沒過幾小時便雙雙撤銷,只留下了雙方還在溝通的公告,至今還未有新的進展出現。

“斷直連”後,微信支付寶還肯繼續補貼服務費嗎?

有消息人士透露,支付寶方面曾提出在代理清算模式上做獨特安排,但並未得到監管部門的認可,這可能是最終導致5月11日合作公告發布又撤回的重要原因。

從網聯發佈的49號文件披露的網聯進度來看,商業銀行協議支付完成生產驗證的比例達到74.46%,付款接入完成生產驗證的比例達到30.74%,支付機構的則為93.04%和18.26%。但外界最為關注的網關支付,商業銀行“無直連業務”的比例已經達到73.38%,支付機構這一數據僅為4.35%,大幅落後於商業銀行。

中小支付機構的樂與悲

中小企業在執行政策時態度都比較積極,對他們而言這是一次可以和巨頭在同一高度競爭的機會。

在網聯之前,如果中小型支付機構想和銀行合作需要一家家去洽談,而當所有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都能通過網聯與各家銀行互聯時,大巨頭和中小機構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同時,也節約了中小型支付機構對接多個銀行的渠道拓展、維護成本。

機會往往伴隨挑戰,“斷直連”主要是切斷了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代扣渠道,而中小型支付機構代扣業務仍是剛需,如果想真正與巨頭同臺較量,還需要探索更多服務形式。

“斷直連”誤區:

以後不能用銀行卡直接支付了

對於普通用戶而言,這場支付界聲勢浩大的變革對我們影響不大,主動支付的行為幾乎不受影響,只是多了網聯平臺的監管,消費者的操作與以往沒有任何區別。

唯一影響的是“代扣業務”,比如按月自動扣話費,分期付款自動扣費,花唄自動還款等,這種非用戶主動發起的業務。如果還需要這類業務,可以用銀行卡先轉到平臺的餘額中,然後再進行操作。如果沒有及時轉入餘額的話,會出現扣費不成功,所以設置過信用卡自動還款的用戶一定要留意,否則會影響徵信。

代扣業務便利度降低也可能會導致一些用戶轉用銀行APP的自動扣費功能。

被冷落的銀行APP要復出了

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存在對銀行其實並沒有造成什麼本質上的影響,相反,還為銀行過濾了一些繁瑣的業務。而且第三方支付平臺已經培養好了用戶使用移動端管理資金的習慣,銀行的APP上線後很容易被大眾接受。

“斷直連”後,微信支付寶還肯繼續補貼服務費嗎?

數據來自艾瑞移動APP指數

像銀行的轉賬匯款業務,雖然會收取手續費,但相對於銀行的人力成本與網點運維成本來說,這種業務根本不掙錢。又如日常小額的存取款業務,對於銀行來說幾乎沒有效益可言。而第三方支付興起後,銀行這種業務的比例明顯變少了。

銀行間手續費大多相似,主要競爭在於多渠道辦理業務,主要利潤來源是貸款業務和授信業務,因此銀行APP主要目的不是搶佔第三方支付平臺市場,而是豐富自身業務渠道,從而做到吸引客戶開戶辦業務。

事實上,與第三方支付平臺相比,銀行APP的功能更多,專業性更強,像大額匯款、換匯等第三方支付平臺無法完成的業務,銀行APP統統沒問題。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主要優勢是低費用和便捷性。而新規之後,其主要優勢被抹平,銀行APP使用量可能會迎來一波增長。

最後

央行對第三方支付機構重拳監管,砍斷了銀行與支付機構之間的利益鏈,將之前略顯畸形的支付市場推回正軌,大大增加了金融安全的同時用戶的免費服務紅利期也馬上要走到盡頭。

第三方支付市場上,雖然中小型支付機構迎來了一波機遇,兩巨頭的鋒芒有所削弱,但兩巨頭的市場滲透率和綜合服務能力很難超越,未來免費也不能再作為吸引用戶的方法,平臺服務差異化、平臺專業性等方面將是主要競爭方向,尋求更穩妥的盈利模式也是第三方支付機構下一步要考慮的。

由於接入網聯後,消費者進行移動支付時,支付平臺要先向網聯發起協議支付,再由網聯將付款請求轉發給髮卡行,髮卡行扣款後再向網聯反饋信息,網聯再告訴支付平臺,這中間多了很多步驟,日常使用不會受影響,但突然集中的大量請求湧入時,網聯能否扛住壓力,就看今年的“雙十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