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齊桓公

春秋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時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晉”作為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開始。此時周已衰弱到了極點,統治範圍方圓不足六百里,各諸侯國紛紛割據稱雄,不再朝見周王,其統率諸侯的權利也是名存實亡。此間,全國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而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國、晉國、宋國、陳國、鄭國、衛國、魯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燕國等。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在政治、軍事中佔據主導地位,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主,今天給大家介紹下春秋五霸的首霸——齊桓公。

一、驚險即位

齊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的第三子、齊襄公之幼弟。

齊襄公時,國政混亂。他的兩個兄弟公子糾和小白均逃離齊國,公子糾由管仲、召忽保護逃到了魯國,鮑叔牙保護小白逃到莒國。

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殺了齊襄公,自立為君 。次年,雍林人殺掉了無知 ,並討論重立君主。齊國的貴族高、國兩家事先暗地通知了小白回國。魯國聽說以後也發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管仲帶兵堵截住莒國到齊國的路,待遇到小白時,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假裝倒地而死,迷惑了管仲。於是魯國就慢慢地送公子糾回國,過了六天才到。這時小白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立他為國君。就是齊桓公。

二、重用管仲

齊桓公即位以後發兵攻擊魯國,在乾時(今桓臺)大敗魯軍 。鮑叔牙給魯侯寫了一封信,要求魯國殺了公子糾,交出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魯人害怕,殺了公子糾,而召忽自殺了,管仲被囚禁送回了齊國 。桓公本來要殺了管仲,在鮑叔牙的力薦下,齊桓公決定不計前嫌。與管仲談論霸王之術,大喜過望,拜管仲為相,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例行改革,對外尊王攘夷,存亡續絕。這一時期,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長、盡忠職守的出色人才。

三、東征西討

齊桓公繼位後,為了爭奪霸權,開始了東征西討。由於桓公逃亡時經過了譚國,譚國待桓公不好,於是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出兵滅掉了譚國 。齊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齊、宋、陳、蔡、邾五國國君在齊國的“北杏會盟”,旨在協力平息宋國內部爭奪君位的變亂,齊國首開以諸侯身份主持天下會盟的記錄,齊桓公的威望在諸侯中開始不斷提高。

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攻打魯國,魯國失敗,魯莊公請求割讓城池平息戰爭,桓公答應了,並與魯在柯地會盟 。會上,魯莊公的臣子曹沫拔出寶劍,劫持了齊桓公,要求齊國歸還魯國在齊魯邊境上的汶陽之田 。齊桓公答應曹沫的要求。事後,齊桓公想不歸還土地而且殺掉曹沫。管仲勸諫說:“不給汶陽之田,只是逞一時之快。失信於諸侯,天下人就不幫我們了!”最後齊桓公將汶陽之田還給了魯國。諸侯們知道了這件事情,都認為齊桓公有信譽,漸漸地都想依附齊國了。

齊桓公六年(公元前680年),曾參加“北杏會盟”的宋國背叛盟約,齊桓公約請曾參加“北杏會盟”的陳、蔡二國一起出兵伐宋 。齊桓公派人帶著禮物去朝拜周天子,說宋國不尊重周天子,隨便廢立國君,請周天子興師問罪。周天子想借齊國的力量來樹立天子威望,遂答應齊桓公要求,派大夫單伯帶部分兵力,會同齊、陳、蔡三國合兵伐宋 。宋國看到齊國打著周天子的旗號來討伐,不想揹負抗禦王師、與天子作對的罪名,請求歸順王室、與諸侯和好。齊桓公覺得“拉大旗作虎皮”的辦法比自己直接出兵更有效,便又在第二年冬天,拉著周天子的代表單伯,約集衛、鄭、宋三國國君一起在鄄地會盟,各國看到周天子支持齊國,於是共推齊桓公為盟主,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開始確立了。

齊桓公八年(公元前678年),齊又約集魯、宋、陳、衛、鄭、許、滑、滕等國在“幽地會盟”。會上大家再推齊桓公為盟主,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齊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國,於是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出兵討伐,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師。燕莊公於是送齊桓公回國一直送到了齊國的境內。桓公說:“不是天子,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無禮。”於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給了燕國,諸侯聽說此事,都擁護齊國。

齊桓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59年)春,狄人出兵攻打邢國,齊、宋、曹三國之君各率本國兵馬共同救邢。狄人退兵後,三國決定把邢國遷得離狄族遠些,齊桓公幫助邢國把都城遷到靠近齊國較為安全的夷儀(今聊城西南)。不久,狄人又侵犯衛國,齊桓公於是在第二年(公元前658年)春在楚丘幫助衛國築新城,使得衛國在黃河南岸重建國都。

齊桓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57年),齊桓公和寵姬蔡姬在水中游玩,蔡姬晃船,桓公心怕,阻止蔡姬。蔡姬不聽,晃個不停。齊桓公出船,大發雷霆,把蔡姬送了回去。蔡國也不高興,把蔡姬又嫁給別人。於是齊桓公發怒,興兵討伐蔡國 。到了秋天,楚國進攻鄭國,齊桓公約集各國國君在“陽穀會盟”,商討伐楚救鄭。齊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春,齊桓公率領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聯軍先對楚國的盟國蔡國實行軍事行動;接著,齊桓公率大軍聯合進攻楚國。兩者相持不下,通過外交談判,楚國答應遵守諸侯的本分,恢復向周天子納貢。於是齊桓公和各小國諸侯共同與楚國在召陵訂立盟約,互相結盟,各自退兵,史稱“召陵之盟”。

齊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5年),周王室發生更立太子之事。周惠王已立王子鄭為太子,因惠後喜歡小兒子帶,周惠王便欲廢鄭立帶。周惠王死後,齊桓公約集魯、宋、衛、許、曹、陳等國在洮會盟,正式將王太子鄭扶上週天子寶座,是為周襄王。

齊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與各諸侯國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會盟,周襄王因齊桓公帶頭支持自己繼位,便派宰孔賜給齊桓公祭廟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車馬,這是周天子對於諸侯國的最高獎賞。《孟子·告子下》記載了齊桓公“葵丘會盟”盟辭的“五禁”條款:“一是誅殺不孝之人,勿改變已確立的太子,不要以妾為妻;二是尊重賢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愛護孩童,不忘來賓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為官,官吏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辦,不要獨攬。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專殺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設堤壩,不要阻止別國人來糴糧食,也不能不報告天子就封國封邑。”這“五禁”條款分明是齊桓公成就霸業的經驗總結。周襄王派大臣與會並送重禮,說明周襄王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會上齊桓公儼然代周天子號令諸侯,標誌著齊桓公霸業達致顛峰。

四、昏庸晚年

齊桓公晚年,日漸驕滿,縱情聲色。管仲臨終時,桓公問他:“群臣中誰可以代你為相?”管仲說:“瞭解臣下沒有人比得上君主。”桓公說:“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殺掉孩子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桓公說:“開方如何?”管仲回答:“背棄親人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近。”桓公說:“豎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閹割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愛。”管仲死後,齊桓公不聽管仲的話,重用三人。後來齊桓公生病,豎刁、易牙他們為了矯託王命把王宮用高牆圍起,只留一個小洞,桓公飲食,全靠小太監從洞裡送入。並很快連飯也不送了,桓公在飢渴中悲慘死去,一代霸主,落得如此下場。桓公死後,眾公子忙於爭奪王位,直到67日後才在老臣的建議下發喪,其時,桓公之屍已腐爛不堪,蟲蛆爬出戶外,惡臭難聞。齊國霸業隨之衰落。宋襄公會合諸侯,護送太子昭即位。齊國國勢一蹶不振,桓公一生經營的霸業,也從此結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