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馬利翁效應,在產品設計中的4種應用

在生活中,很多的產品運用了皮格馬利翁效應,讓用戶充分知覺到情境中的期望,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使情境中的期望變成現實。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产品设计中的4种应用

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新學期開始時,羅森塔爾博士讓校長把三位教師叫進辦公室,對他們說:

根據你們過去的教學表現,你們是本校最優秀的老師。因此,我們特意挑選了100名全校最聰明的學生組成三個班讓你們執教。這些學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們能讓他們取得更好的成績。

三位老師都高興地表示一定盡力,校長又叮囑他們,對待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樣,不要讓孩子或孩子的家長知道他們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老師們都答應了。

一年之後,這三個班的學生成績果然排在整個學區的前列。

這時,校長告訴了老師真相:

這些學生並不是刻意選出來的最優秀的學生,只不過是隨機抽調的最普通的學生。老師們沒想到會是這樣,都認為自己的教學水平確實高。

而另一個真相是:

他們也不是被特意挑選出的全校最優秀的教師,也不過是隨機抽調的普通老師罷了。

校長對教師的期望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成績,期望變成現實,在心理學上這叫皮格馬利翁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有很多產品運用了皮格馬利翁效應,讓用戶充分知覺到情境中的期望,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使情境中的期望變成現實。

一、鼓勵型情境

用過跑步APP的老鐵應該知道,跑到一定里程,APP會提醒你:“你已跑步3公里,用時30分鐘,加油哦!”好像路邊有人掐著秒錶對你喊加油。而用過地圖導航的老司機應該知道,車開到岔路口,APP也會提醒你“前方100米請向左轉”。

跑步APP咕咚和高德地圖的語音包,如下圖所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产品设计中的4种应用

個人認為:咕咚也可以增加明星語音包的功能。

一個人跑步的狀態和開車的狀態完全不同,開車需要保持理性,左就是左,右就是右,不會因為志玲姐姐在岔路口說“前方100米請往左轉”,你就激動地向左猛打方向盤,車該怎麼開還怎麼開。相比普通語音包,它在地圖導航中的情境期望增益,近乎於零。

而跑步則不一樣,跑到腿灌鉛,聽到路邊的志玲姐姐掐著秒錶在鼓勵你,是不是比聽到一個路人甲更有動力?因為志玲姐姐在你腦海中的形象更立體,情境期望更強烈。如果路人甲讓你跑5公里,志玲姐姐讓你跑5.1公里,這0.1公里的提升,就是實實在在明星語音包的功勞。

而且,你還可以選擇每隔500米路邊站著一個掐著秒錶的林志玲,還是每隔1公里路邊站著一個掐著秒錶的胡歌,還是……根據你的體能和偶像來設置相應的情境期望值。

綜上所述,咕咚可以增設明星語音包,甚至作為增值產品推廣也不為過。

二、關注型情境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产品设计中的4种应用

講真,我對這樣的朋友是心懷期待的,真心期望他減肥成功的那一天,能趕緊把這麼醜的頭像換了。

他把自己的期望公佈於眾,讓眾人關注他的期望,從而為自己營造一個關注型情境,促使自己實現減肥的期望。脫離這個情境的代價很高——啪啪打臉。

最近刷爆朋友圈的薄荷閱讀,如何通過關注型情境培養用戶的閱讀習慣呢?一個方法是打卡,學員每天分享自己的學習進度到朋友圈。

如下圖所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产品设计中的4种应用

徵得朋友同意放了上面這張圖,他在薄荷閱讀連續打卡100天,讀完了4本英文電子書,還收到4本英文原版實體書作為獎勵。

當然,薄荷閱讀的打卡刷爆朋友圈,是多方因素綜合促成的結果。除了關注型情境和誘人的獎勵外,還取決於打卡產品本身的特性。主打英文原版圖書閱讀的薄荷閱讀,相比背單詞的百詞斬,是不是顯得高大上很多?

在朋友圈打這個卡,不low。

三、共勉型情境

還是拿薄荷閱讀舉例子:如果有個好朋友和你一起打卡閱讀,他一直在堅持,你也不好意思放棄吧。小夥伴們一起努力實現共同的期望,會產生共勉型情境,互相促進以使期望變成現實。

在薄荷閱讀中,除了打卡,學員會加入一個學習社群,裡面有老師答疑解惑、監督打卡,學員也可以互相討論學習問題。社群本身將有學習期望的人聚在一起,產生學習進步的共勉型情境,同時有老師作為關注型情境存在,身處其中,即使你一直在群裡潛水,也會不由自主開始默默行動。

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大學一個宿舍出了4個學霸,一起考上XX大學研究生云云,就是共勉型情境在起作用。所以呀,下次想減肥,找個有毅力的胖子,想複習,就找個坐得住的學霸。

四、金融市場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如果人們對股市產生消極的期望,會拋售手中的股票,導致大盤真的下跌。如果人們對銀行產生消極的期望,會紛紛取現,導致銀行發生擠兌真的倒閉,可怕的期望就這樣變為可怕的現實。

然而,金融市場這個情境中的期望,是無法被準確知覺的。你可能認為明天這隻股票下跌,但XX不這麼認為,XX可能是莊家也可能是股神巴菲特,你一個小散戶小韭菜也無從得知他們的判斷,只能乖乖等待被收割。

金融和互聯網一樣,是離人性很近的行業,金融精英們設計的產品,也是極為符合人性的產品。最近看完了王福重教授的《金融的解釋》,序言中有一段講得很好,就作為本文的彩蛋,如下:

不同的人對世界的看法不同,對未來的預期有差異,有人看好有人看淡,這才是正常的世界,否則才是不正常。正是洞悉了人們認識世界的差異,股票、債券、期權合約、期貨合約,才循此設計出來,以便每個人都能親自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是否比他人更聰明。

你會看到,金融產品有的是利用人們厭惡風險的心理,如保險;有的是利用人們喜歡冒險、喜歡風險、喜歡賭一把的心理,如:金融期貨。

香港影星周潤發主演的電影《賭神》就表現了賭徒的冒險精神。多品種的金融產品,多層次的金融市場,正是豐富多彩的人類心靈世界的體現,這就是金融的人性。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