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七大方言中,到底哪種是古漢語的正統嫡傳?

博聞博識


中國漢語博大精深


中國有七大漢語方言,都是古漢語的遺傳,包括普通話



普通話和古漢語之間的關係就如漢高祖和漢武帝之間的關係 ,是爺孫關係。和其他方言就如漢武帝和七國諸侯,是叔侄關係。普通話是在官話基礎上改造成通用語言的,和官話之間的關係就如漢武帝和漢景帝的關係,父子關係

古漢語用劉邦來比喻。現代的官話歷經漫長年代發展到現代,佔了中國大部地盤和人口,好比漢景帝;他的同時期爆發了七國之亂,這七國好比是同樣從祖宗劉邦傳下來的一部分子孫,用七國來比喻官話區之外的各大方言區,這七國國王和漢景帝在劉邦子孫這點上是並列的。漢景帝傳位給漢武帝,用他來比喻現代漢語普通話

方言的形成

客家話是中原官話與古贛分化,古贛主要來源就是唐關中一帶口音,而唐西北濁音清化也是從這個開始。

閩語原為閩越之語,閩越之語起源於古代江東語(即為古吳語,同樣現代吳語的前身與閩語沒有什麼不同,當然是古吳語),古吳語和現代的吳語和閩語差別非常大,不可同日而語。

中國的11門方言從古老到現代的排序

秦至唐:閩南語>粵語=贛語>晉語

宋至明:客家話>吳語=平話>湘語=徽話

明至今:官話>普通話

十一門漢語各自特點



吳語聲母保存最好,韻尾合併太多。入聲尾三合一。

徽話古濁聲母一律清化

贛語大體繼承了古漢語四聲調的分類

湘語無論是否保留入聲,古塞音韻尾均完全消失

粵語入聲尾保存得好,介音少。無全濁聲母。

平話塞音韻尾分尖團,全濁清化

客語入聲尾保存得好,介音多。無全濁聲母。書面整體性較好。

閩語入聲尾保存得好,韻母有些脫落。接近上古漢語

官話介音比較完整,基本不分尖團音

晉語保存了喉塞音式的入聲

普語無入聲,無全濁聲母,無m尾。尖團合流。



古漢族的標準用音,目前被廣泛認可的是《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五卷,是我國北宋時代官修的一部韻書。




各地方言與廣韻吻合程度




數字:客家80%,閩南60%,普通話40%,潮州30%,粵語吳語均為20%

十二生肖:閩南50%,普通話34%,吳語粵語客家話均為25%,潮州則17%

百家姓:客家71%,閩南65%,潮州49%,粵語32%,吳語45%,普通話27%

一賜樂業人:客家80%,吳語60%,閩南40%,粵語20%

方位數量:客家50%,廣府潮州均40%,閩南吳語普通話30%

人稱代詞:潮州55%,閩南客家均33%,粵語吳語普通話均只有11%

對比各地方言音標發音和復原的廣韻發音

綜合來看:客家67%,閩南64%,潮州49%,吳語45%,粵語36%,普通話32%

方言的相似程度

以百家姓為例,粵語有181,其中客家77%,閩南64%,潮州51%,吳語47%

閩南有361,其中客家75%,潮州54%,吳語45%,粵語32%

潮州有281,其中閩客均70%,吳語53%,粵語33%

客家有406,其中閩南67%,吳語50%,潮州48%,粵語34%

吳語有257,其中客家79%,閩南64%,潮州58%,粵語33%

總結

①語言都是不斷髮展變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各方言都保留了不同時期漢語音系特徵,選擇性地保留古漢語的一部分,並未完全繼承,而且能活到現代的都是現代漢語,絕不是什麼古語。

②各地方言沒有什麼正統不正統之分,更沒有高雅低俗之分。

網絡上或現實中,經常會碰到持家鄉某某話是“正統漢語”或是“古漢語活化石”觀點的人,這是對語言學缺乏瞭解造成的。要是簡單粗暴地反問他是哪個朝代哪個地區的漢語,估計他只會一臉茫然。況且,閩語、粵語、客家話,甚至宣州吳語高淳話,都有人自稱是中原古音,到底哪個才是呢?針對類似現象,著名語言學家鄭張尚芳先生曾在博客中說:“熱愛鄉土是好的,但不能異想天開。”


宇文度鵬


這個問題很簡單,我們只要認真看看古代留下來的典藉、文學作品,和哪種語言的遣詞、用句、語法、讀音高度相似,不就一目瞭然了嗎!這個答案再清楚不過,那就是今天在中國大地上流行最廣泛的普通話。

普通話,就是歷代流行語-官話的直系血親後代。我們看看唐詩、宋詞,甚致往前翻到樂府、漢賦,和今天我們講的普通話有著明顯的承系特點:孔雀東南飛,十里一徘徊…(漢末.【焦仲卿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晉陶潛)。陽關萬里道,不見一人歸。唯有河邊雁,秋來向南飛(五代.庾信)。這麼久遠的文學作品,這麼淺顯明白的語言。大家看一看:這該算作哪個方言!這不就是明明白白的普通話嗎!至於唐詩、宋詞,就更帖近今天的語言了。有很多淺顯的詩詞作品,用今天的普通話朗誦出來,連沒有文化的人都能聽懂,這不是事實嗎?流行語到了宋末、元初,入聲字己經從官話中消失。元立國四十年出版的【中原音韻】,就取消了入聲韻部,將入聲字全部派入平、仄二聲。這時的“官話”語言已經和今天的普通話非常接近了。我們來讀元曲【中呂】朝天子.志感中的一段:不讀書有權,不識字有錢,不曉事倒有人誇薦。老天只恁忒心偏。賢和愚五分辨。折挫英雄,消磨良善,越聰明越運蹇…。這簡直就是河南味的普通話。

總結:中國古代從了殷商起,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幾乎都是中原或北方人,建立的都城也都在中原或北方。帝王的鄉音和首都的流行語言自然就成了“官話”的基礎。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就形成了強大的官話語言“系統”。為了有利於治國、平天下,歷代統治者都自覺地維護這個系統。連不可一世的蒙元、滿清統治者也沒敢動“廢除漢語”的念頭。

今天的普通話不過就是名字不同而已,其實質就是正宗的古代流行漢語的延續!



橡木桶61955766


中國古代漢語流傳至今誰最正統,這個應該是中國人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中原地區的語言,比如北京話,西安話,洛陽話,開封話,這些曾經的皇都就是中國官話的發源地,今天我們講的普通話就是北京話的官方語言。離我們最近的朝代元明清的皇都就在北京,三個朝代流傳至今的官話當然是北京話,無法改變了。因為幾百年的文化基因的遺傳已經深深的刻入了中國的文化中,文字和語言中了,甚至中國人民的思維格式中。南方革命黨想改,以廣東話為國語,但是普及不開呀,全中國除了福建,廣東,廣西,能夠聽懂,其它的省份如聽鳥叫一樣,一個字也聽不懂,所以流傳至今的鳥語仍然限制在一個狹小的圈子裡,不得普及。最後還是把中華民國的國語定位於北京語,還帶著一些南京腔。徹底不用廣東語了。

那麼在元朝之前中國的官話是使用那個地區的話呢?元朝前面就是宋朝,宋朝的都城在開封,那麼開封話就是當時中國的官話,那麼宋朝前面說那個朝代呢?唐朝,洛陽就是中國的都城,官話當然就是洛陽話了。當然長安也是中國古代的都城,曾經的官話也發源於這裡。每一個朝代的更替,老百姓都把都城的方言作為最高貴的語言,就像今天的廣東人把廣州話作為最高貴的語言一樣,只要在廣東說上兩句廣州話,身價立即太高了,勝氣臨人。那些講著其它地區粵語的人立即萎萎縮縮,顯得低人一等,而失去了人格價值。

中國的官話的形成,是以每一個朝代的都城中心語言為標準的,我們中國的普通話來源於元明清的都城北京,今天在中國已經深入了中華文化的骨髓裡,中國人的思維格式裡,執導著中國人的性格和行為方式,可以說北京就代表著中國,中國的中心就在北京,在中原,在中國的北方地區,不可改變。

我們感慨中國的母親河黃河,中華民族就誕生在這裡。


寶樹白石34222787


自《商》字發明以來,文字就與語音相匹配,至少也有3500年了,當中姬周人殖民活動成功了,商字語音換成了姬周人語音,由關中擴散到中原、燕趙、齊魯,並且穩定下來。這就是華語,以雅言為標準。這是任何人任何民族都無法撼動得了的。不是北方民族控制幾下就能把語音完置換的,只是被影響而已。語言語音的起源,要看先民從哪裡來。當今的華語(雅言)、閩語、粵語、客語差如此巨大。其至少要20000+年的分化。強勢語言1000年之內,是基本不變的,所以最有可能是華式越語(粵語),華式蠻語(閩語)而已。至於入聲,如果不受定勢思維影響,越南語、老撾語、泰語等中南半島各民族語,以及嶺南、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語都有所謂的《入聲》。


還我美麗山河


好像一般學者都認為是粵語,因為漢族在經過幾個朝代的一直南遷中差不多都到廣東一帶了。但是說官話,我認為每個朝代所說的官話都不一樣的,可能說漢代的官話是粵語,宋代也許是河南話,唐代也許是陝西話之類的,不是研究這些的,可能也就懂這點。


窈窈他爹


現代的普通活包含了大量的原滿族方言,如衚衕等,本人認為最接近古漢語的語言可能為南京官活,明清時,南京話為代表的江淮官話被稱為雅語,另,從士族南遷之路也可認為可能為南京官話,因為士族代表了文化的傳承,而語言是文化最主要的特徵之一。


田宇173368399


南方人語言應該最接近古漢語,特別是海南,越南廣西一帶應該是古漢語,北方絕對不是古漢語,這一點從朝鮮語音就能感覺到,朝鮮名詞發音非常接近北方語言,所以普通話是北方少數民族與漢人交流語言,長江以北語言幾乎相近,因為長江以北特別是黃河以北在古代是少數民族的地盤,所以說越往南越有可能是古漢語


善若水31


閩南語,沒有之一,但是閩南語最正宗的在鄉下,城市裡面受現代漢語影響嚴重,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閩南人是中國最重商的地區,祖上是殷商後裔,至今建寧縣依然保留三千年前殷商的祭祀舞蹈


小宋策市


各有特點,

吳語聲母保存最好,韻尾合併太多。入聲尾三合一。

粵語入聲尾保存得好,介音少。無全濁聲母。

客語入聲尾保存得好,介音多。無全濁聲母。書面整體性較好。

閩語入聲尾保存得好,韻母有些脫落。

普語無入聲,無全濁聲母,無m尾。尖團合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