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爲什麼要廢了少帝,反而立更加聰明的陳留王劉協爲皇帝?

東漢末年,“十常侍之亂”的時候,大將軍何進為了對付十常侍,居然召遠在西北的董卓進京。平定十常侍之亂後,為什麼董卓卻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廢皇帝,反而立劉協為帝?

董卓為什麼要廢了少帝,反而立更加聰明的陳留王劉協為皇帝?

“十常侍之亂”的時候,少帝和陳留王逃出去流落在民間,後來千辛萬苦才回到京城。當時董卓率部隊前來迎接,十四歲的劉辯只會哭著找母親,而九歲的劉協卻上前一步來質問董卓,“汝來保駕耶,汝來劫駕耶?”

董卓回答是來保駕的,陳留王又說:“既來保駕,天子在此,何不下馬?”董卓連忙下馬叩拜,見陳留王小小年紀卻如此鎮定,心中不免有些驚訝,所以心裡默默有了計劃要把少帝廢了,另立陳留王為皇帝。

董卓為什麼要廢了少帝,反而立更加聰明的陳留王劉協為皇帝?

《三國演義》中是這麼描述的,但是董卓真的只是僅僅因為陳留王更加像皇帝所以選他嗎?

其實這應該只是表面的原因。董卓既然上京想要獨攬大權,勢必要把皇帝捏在掌心。既然這樣,需要的應該是一個傀儡皇帝。做傀儡不是越傻越好嗎,為什麼董卓要立更加聰明的陳留王為皇帝呢?

董卓為什麼要廢了少帝,反而立更加聰明的陳留王劉協為皇帝?

其實董卓的心思很明顯。

第一,他想要在朝中樹立自己的威望。董卓是西北過來的,在朝中並沒有什麼威望。而他要做權臣,自然要用到士大夫文官一類的。但是這些人不和他合作,董卓就用盡辦法。他的這一舉動就是告訴朝臣,皇帝我都能廢了,還有什麼能阻擋我嗎?

第二,劉協比劉辯更加好掌握。有人可能會說劉協雖然比劉辯年紀小,但是比他有主張更聰明,應該是傻傻的劉辯比較好掌握。但其實,董卓判斷哪個皇帝適合做傀儡有很多種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身後的勢力。

董卓為什麼要廢了少帝,反而立更加聰明的陳留王劉協為皇帝?

靈帝死後,宮中出現了太后臨朝的情況,劉辯的母親何太后就是宮中的實際掌權者,劉辯的舅舅何進自然也就掌握了很多力量。何進雖然死了,但是何派的人還在。如果是劉辯在位,這些人很可能就想辦法幫助皇帝驅除董卓。

但劉協不同,雖然他聰明有主張,但是他的生母在與何太后爭鬥的時候被害死,等於說沒有任何關係和後臺。而且他年紀還小,就算是當了皇帝可操作的空間也很大,又沒有能力反抗,可以說是完美的人選。

董卓為什麼要廢了少帝,反而立更加聰明的陳留王劉協為皇帝?

然而董卓沒有想到,皇帝是不可以隨便換的,就連曹操都知道這個道理,“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這也是曹操後來“挾天子以令諸侯”,卻沒有廢漢獻帝的原因。

皇帝是一國之君,也是一國之本。董卓提出來後就遭到了士大夫激烈的反對,這時候他就應該停手。但是他反而大開殺戒,硬是換了皇帝,於是就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亂臣賊子。全國的百姓都知道他動搖國本的所作所為,人神共憤。

董卓為什麼要廢了少帝,反而立更加聰明的陳留王劉協為皇帝?

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董卓則是把所有人都得罪完了,於是“天下諸侯群起而攻之”。如果董卓不換皇帝,歷史怎麼樣不得而知,但是他肯定不會這麼快就退下了歷史的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