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底深圳45天,我被一條皮帶救了命」|探訪故事硬核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採訪、撰文 | 楊佳琦

內容總策劃 | 郭楠

版式設計 | 一番

一年前,“ONE實驗室”團隊還在像往常一樣討論工作。

當公司副總裁李海鵬告訴大家自己準備離開媒體去寫小說時,林珊珊為他感到很高興:“太好了,鵬總終於要去做他真正想做的事了!”

聊到凌晨,直到出租車已經行駛在回家的路上,她才突然反應過來,似乎更為傷感的那部分。

2017年9月,“ONE實驗室”對外公佈解散。處於話題中心的當事人們,在“集體離職”後一起去了趟北戴河度假村,進行屬於他們的第一次“團建”。

三個月後,由林珊珊重組的“故事硬核”團隊低調回歸。

隨之,《了不起的茅侃侃》、“廢物俱樂部”系列、《ayawawa製造:情感教主和300萬種擇偶焦慮》…以及剛剛發佈的《天才球員董方卓的殘酷答案》等作品,均以每月一兩篇的頻率,刷屏了朋友圈。

01、ayawawa選題始末

“理解她們,同時又不會認同她們”

為什麼要寫ayawawa那篇文章?

刷屏、爭議、熱點聚焦、官媒點名、網紅被封…

如果從打造一篇新媒體爆文的角度看,《情感教主和300萬種擇偶焦慮》的原創團隊“故事硬核”著實做到了。

但這個故事背後的故事,絕非如此。

5月18日上午,非虛構原創工作室“故事硬核”在其合作平臺“穀雨實驗室”上首發有關情感網紅ayawawa及其粉絲的近兩萬字深度內容。隨之,事態的發展便不再受到控制。

“故事硬核”負責人林珊珊對於這篇日常工作成果之一,想說的並不太多。

或許,對作品“蝴蝶效應”的震撼抵不過對輿論“反應過激”的無奈,當“ayawawa篇”成為“ayawawa事件”,其中涉及的多種原委和多層利害,都不是團隊在選題之初便想牽扯的。

最早,林珊珊只是在身邊男性創業朋友的議論聲中對ayawawa萌發了更大的好奇。

在這個關於女性的共識大多集中在平等、獨立的時代,ayawawa的“成功”有些蹊蹺。

為此,“故事硬核”特意跟進了好幾個月,想弄清楚究竟是什麼人在關注她,又為什麼選擇相信她這一套?

“從兩方面來講‘故事硬核’操作ayawawa選題的思路:

第一,從女性的角度思考問題。雖然男女平等在社會上已達成共識,但現實中的女性依然處於弱勢,我們想以同理心去挖掘、呈現她們的真實狀態、想法。女性遭遇的普遍困境是什麼?她們為什麼選擇追隨ayawawa?意味著什麼?她們從中獲得什麼,代價又是什麼?

第二,不斷地拆解這些問題。Ayawawa是怎麼包裝自己的?又是如何推銷自我、催眠粉絲的?ayawawa理論和話語策略暴露或者遮蔽了什麼?我們想以嚴肅的態度,探討她所存在的土壤。”

林珊珊說,按照現在更多更輕巧的操作辦法,文章可能會更好看,傳播也會更容易。

但“故事硬核”想做且在做的東西,始終就是“主動選擇困難模式”

而今,層出不窮的新熱點將公眾視線轉移至其他地方,終於幾乎不再有人對“故事硬核”的這篇文章“耿耿於懷”了。風波便看似過去,又不知道真正的紛亂何時才得以過去。

提到文中最引爭議的那些女孩子,林珊珊的說法是,理解她們,同時又不會認同她們

實則,無論是ayawawa及其粉絲

,還是茅侃侃、李敖、三和大神、賽車手徐浪、球員董方卓…“故事硬核”對故事的講述方式,都徹底深入到了尋常人幾乎不可見的地方。

02、硬核比核心酷很多

“‘ONE實驗室’解散後,我們第一次去團建”

在網絡流行語的普遍釋義裡,“硬核”代表著剛硬、厲害、酷。

2017年12月,“故事硬核”工作室與騰訊穀雨正式簽約一個“酷”的原創品牌就此成立。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據林珊珊介紹,“故事硬核”的logo是一隻手握住一個“核心”。地球結構、六邊形、握住的手、“CORE”的首字母C…每個元素都是點點信念,“故事硬核”希望,能層層剝開這世上的萬千故事,深入其最堅硬的內核當中。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在ayawawa成為全民輿論中心之後,《情感教主和300萬種擇偶焦慮》的原創團隊“故事硬核”並沒有太多改變。

這個團隊,由曾經備受矚目的非虛構寫作組

織——“ONE實驗室”脫胎而來。

一年前,“one實驗室”團隊還在像往常一樣討論工作,當公司副總裁李海鵬告訴大家自己準備離開媒體去寫小說時,林珊珊為他感到高興:“太好了,鵬總終於要去做他真正想做的事情了!”

原“ONE實驗室”成員之間,有一種親密又勝過親密的聯繫,無法繼續共事這件事,令所有人陷入難過。

2017年9月,“ONE實驗室”對外公佈解散,讀者和媒體尚在為非虛構的發展前景憂心忡忡,互聯網上的討論熱火朝天,處於話題中心的“當事人”們,則在“集體離職”後一起去了趟北戴河度假村,進行屬於他們的第一次“團建”。

“那三天就一直在打牌、吃海鮮,其實都沒有討論未來怎麼樣。”

未來可期。想做的事和該做的事都是非虛構,“分別從事其他工作”遠遠沒有“對共有的手藝敝帚自珍”更具吸引力。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幾個月之後,原one實驗室團隊由林珊珊重組,以“故事硬核”的全新面貌低調回歸。

新工作室在與騰訊·穀雨獨家合作的一年內,將作品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穀雨實驗室”,此外,騰訊新聞為“故事硬核”提供平臺內容分發支持

工作室成立不久,其首篇文章《了不起的茅侃侃》在發佈過後閱讀量迅速突破10w+。

至今,由 “故事硬核”陸續推出的非虛構內容皆影響力、感染力頗高,新老讀者紛紛在評論區留言:“好文”、“終於回來了”、“很幸運,還有硬核在堅持”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5月21日,故事硬核讀者群應聲建立。

起初,剛完成一篇稿件、略有閒暇時間的作者杜強是小助手“硬核”背後的運營者。

他曾花上幾天,不停地添加好友,篩選入群,期間還因為操作不夠嫻熟、工作原因未能及時回應等,收到過讀者的“差評”。這時,他就向對方發送一個哭泣的表情,委屈地解釋:“哎呀實在是忙不過來”。

在近千人的讀者群裡,日常畫風是年齡、職業各異的大家針對某一社會事件發表個人觀點與思考。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林珊珊對此充滿感慨,她覺得,如果“故事硬核”有一個用戶畫像,那應該是追求事實深度,獨立思考,有趣、有審美、有態度,對世界保持好奇心和理解力。

或許一切尚在慢慢摸索,但作品帶來的附加價值本就更多。

不只是運營,在“故事硬核”,傳播邏輯與流量當道的新媒體也有很多個不一樣:

原創內容在合作平臺上首發、推送頻率為每月一到兩篇、作品皆數萬字深度長文、數據非團隊考量績效的最主要維度…

目前,非虛構平臺方興未已,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優質內容的存在,及其存在的必要性。

這給了“故事硬核”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機會,來探索他們想要達到的“更好的標準”

成立新的工作室前,林珊珊曾與多家公司、機構溝通合作事宜,在最終與騰訊·穀雨達成共識之外,她所能看到的也有某種媒體氛圍的迴歸

“據我所知,許多平臺正在努力做有價值的流量。現在大家對優質內容挺友好的,只要寫得好,就會被支持。”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部分非虛構類內容新媒體

過去,大多記者尚不具備足夠寬鬆的創作環境,版面和發行要求讓報道題材、寫作週期、內容質量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把稿件反覆打磨,做到極致,並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

而今,“故事硬核”並不考慮太多利益訴求,只專心做有品質感、業界領先的非虛構作品。

這些作品在“穀雨實驗室”也好,在“故事硬核”也好,都不是挖空心思漲粉、拼命賺取眼球的工具,大家更希望的是,找到適合自己作品的讀者,讓文章與有對應閱讀需求的用戶相匹配,使稿件具備真正的影響力。

“很高興,對於眼前的許多小得失、小餡餅,我們小夥伴的心態都是who cares。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03、關係像同班同學

“他在前面受苦,我們也不該過得太好”

“ONE實驗室”剛解散時,到北戴河進行團建的成員男女各佔了一半。

林珊珊說,那時,幾個人像是組織去郊遊的初中同班同學,做飯女生來,叫外賣男生去,吃飯時各坐一側,聊起什麼話題還相互鬥嘴…

如今,大家“組團”換過幾家公司,從一起在南方報業、《時尚先生》、《人物》、“ONE實驗室”,到“故事硬核”也已經成立了半年餘,那種純粹的少年感仍然很強烈

林珊珊將團隊一起工作時的狀態概括為“真心地願意幫助他人,也真心地為他人的進步而高興”

在“故事硬核”,工作室與每位作者都簽有合同,嚴格規定好各自的具體工作時量,但面對有價值的選題和一己之力的作者,大家還是會不約而同地加入幫忙,甚至理想化地想要自費去協助負責人跑採訪。

米脂殺人案發生時,團隊成員張瑞負責跟進,奔波得非常辛苦。

其他人就也跟著懸一顆心。

後來,由他完成的相關文章在朋友圈刷屏,閱讀量迅速達到10w+;關於嫌疑人照片的烏龍事件與當事人澄清也作為此案在新媒體傳播流當中的第一手信源第一時間發佈,獲得了重要的影響力與專業度認可,在騰訊新聞APP上轉化率達到約170%。

“我們當時連吃飯也不敢吃太好。他在前面受苦,我們也不該過得太好。

“第二天把稿發了,群裡紛紛說‘感謝張瑞讓我們安心地吃了一頓午飯’,”大家似乎覺得,小夥伴把工作按時按量完成這件事讓自己也更有了生活下去的理由,“還挺有意思的。”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故事硬核”團隊成員

目前,由八人組成的“故事硬核”團隊中除了編輯林珊珊,還有事實核查員劉洋,以及杜強、魏玲、錢楊、王天挺、葛佳男和張瑞六位作者。

他們當中,有人擔任著行業內絕無僅有的突破性角色,有人斬獲了國內非虛構領域的多項榮譽,有人寫出過全網廣為流傳的經典之作…

自尊心強、自我要求高、做事情追求極致的精神潔癖人格背後,也有傳說中萬里挑一“有趣的靈魂”。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寫出業內首兩篇將影視改編權賣出百萬量級的非虛構作品《太平洋大逃殺》、《生死巴丹吉林》的作者杜強,是個會把個人公眾號文章標題取為《你們對茄子餡包子有多好吃一無所知》的“段子手潛力股”。

在同事兼朋友們看來,他平時講話也眉飛色舞,面部表情配合肢體動作,把任何事情都講得繪聲繪色,是個表現力足夠強的人。

獨立完成“故事硬核”成立後首篇作品《了不起的茅侃侃》的錢楊在讀者群裡也很受歡迎。

林珊珊曾和她一起參觀HELLO KITTY博物館,一起拍粉紅色照片,但少女心的同時又覺得,錢楊本人是個毒舌而溫暖的存在,“這樣的個性在女生裡不多見,倒挺像一個小男孩的”。

……

至於自己在團隊裡擔任著什麼樣的角色?林珊珊笑哈哈地表示:“可能是‘保姆’吧!”。

作為“故事硬核”負責人,林珊珊工作龐雜又意義重大。

秉持為大家創造更好的創作環境這一原則,

大至商談合作、出席活動、稿件把控編輯、人物約訪突破,小至回覆後臺留言、設計印製名片,她方方面面都有參與。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故事硬核”負責人 林珊珊

因為希望更好地運轉下去,所以儘量承擔更多的工作。

林珊珊一直希望,讓作者們以最小的震盪,把自己熱衷且擅長的非虛構寫作繼續下去

。這個最大的訴求從“故事硬核”成立便開始存在,時至今日愈發強烈。

此外她身兼團隊主要的編輯,在內容把控方面,也以應有的專業要求,根據不同稿件屬性,盡力發揮著自己所能發揮的最大作用。

目前,團隊八人在合作了一年多的基礎上,已經達到相當高的信任和默契程度。

面對一篇操作時間僅限一週的快稿,或需要全力跟進好幾個月的大題材,大家的專注和執拗都非比尋常。

選題、採訪、寫作、編輯、推送…這些能被最簡單的詞彙概括起來的工作流程,在“故事硬核”則是個一言難盡的體系。

作者、編輯、事實核查員在整個過程中聯繫十分緊密。在出現需要快速操作的稿件時,他們的工作流程通常為:作者遠程發送擬稿,編輯同步進行補充、修改,在事態變動和不可抗因素的裹挾裡,故事版本不斷迭代。

最後的終稿環節,由專業的事實核查程序將可能出現的疏漏一一排除,從而確保故事的真實程度。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故事硬核”事實核查員 劉洋

“我們這裡的人,多少都有點精神潔癖。”林珊珊覺得,非虛構屬於新聞行業中的一個高度專業化領域,如果按照國際的標準來看,大家還處於成長期。

成長期的“故事硬核”團隊,每個人腦子裡都是滿滿的“要寫出更好的作品”。

“因為每一次創作都想比過去更好,想要各方面提升,呈現更好的文本。比如上一次用了這個結構,這次就想用新的結構;之前用過某種表達方式,現在就想要創新表達方式…”

一次,“故事硬核”正在進行例行的頭腦風暴,林珊珊問起某位作者:“你那篇稿子已經開始寫了嗎?”作者回:“嗯,這次我要‘無痛寫稿’。”

大家瞬間笑成一團。

04、選題會開了六小時

“爺爺那時80多歲了,還說要幫我找採訪線索”

在採訪林珊珊之前,“故事硬核”剛剛結束一場長達六小時的選題會。

這樣的情況不是個例。

在“故事硬核”,全體成員義務為故事付出。

通過多層人際關係聯絡線人、寫長篇約訪信說服相關家屬、到選題對象所在的環境親自體驗生活、乾眼症中仍反覆瀏覽已被標記得花花綠綠的文本…

很堅韌,也很拼。

工作室正式成立後發表的第一篇作品是創業者茅侃侃的故事。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這篇“開山作”,讓團隊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什麼叫同事即戰友

此時,整個新媒體圈的關鍵詞全都是“茅侃侃”,大家不僅要完成極限挑戰,還得實現有效突破。

“故事硬核”立志讓受訪人和讀者知道,

他們不是要蹭熱點或消費逝者,而是傳播負責任且有溫度的內容。

擔任“主將”的是作者錢楊。在敏感素材和輿論環境為採寫帶來不小難度的同時,她面對的還有僅限一週的操作時間壓力。

林珊珊回憶,那時兩個人常常電話溝通進度,錢楊有時講著講著,就被逝者的一些經歷觸動,忍不住哭起來,後來,她都是先自己消化完情緒,再來談工作的。

“隨著不斷採訪,不斷接近事實真相,真的會變得更加理解他人,和理解這個世界。”林珊珊覺得,每一位作者都是真正在投入,真正在感受,而不是隻想著把故事寫成爆款。

“故事硬核”非常重視由感受力和理解力帶來的閱讀體驗。

為了加強這種體驗,要寫“三和大神”的作者杜強甚至親自跑到深圳龍華區的城中村裡“臥底”了45天。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到那裡,他也身體力行,睡廉價床鋪,打小時零工…

關於吃苦的一切準備已就緒,他想,要先成為“三和大神”的一員,再時不時與同伴們聊聊天。

然而,儘管吃、穿、睡都與周圍人別無二致,他還是有無所適從的時候。

在三和,身體力行比想象中艱難,杜強不僅小腿被臭蟲叮咬至流膿,傳菜過程中還是被一條皮帶救的命。

“因為那個菜真的很重很重,手一直在抖,已經沒有力氣扛東西了,但還要繼續扛下去。最後他就把菜架在自己的皮帶上面,這才‘活過來’。”

林珊珊說,杜強回到北京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無論做什麼都帶著“三和大神”的視角。

自己吃的午飯很香、買的東西好貴…身邊的一切似乎新奇又荒謬,儘管這些都不過是他過去的尋常生活。

後來,在“故事硬核”與“故事FM”合作播出的音頻節目裡,杜強親自上陣,講述了當時所經歷的那一切。

他聲音的獨特質感讓不少人由“讀者粉”化身“聽眾粉”,並紛紛表示,支持“故事硬核”繼續推出類似作品。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對此,林珊珊也表示,音頻節目的確是未來團隊會考慮的一個新方向。

“音頻成本更低,不像文字那麼重。”

“文字要帶給讀者審美的體驗,也就意味著閱讀文字作品會有一定門檻,但音頻節目不是這樣,在作者本人口述的過程中,聽眾會很自然地把這個故事接收了。”

本期節目播出後,“故事FM”粉絲增長率是以往的三倍,杜強也被讀者評價“很有做電臺主播的潛質”。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從大三那年進入《南方人物週刊》實習至今,“故事硬核”負責人林珊珊入行做記者已經十年餘。

被問到在多年職業生涯中,從同行身上學到最珍貴的是什麼?

她概括:責任感、信仰手藝、儘量不抱怨。

2007年,南方報業如日中天。

大學生林珊珊乘電車從寫著“南方週末”四個大字的高樓前經過,心裡突然有一瞬間電流通過的感覺。

“真的是生理感受,一點都沒有誇張。那個時候就覺得,要是能參與這份工作該有多好。”

然後她便真的成為了其中的一員。

這種參與,不是執著於個人的成敗得失,也並非想要改變社會的一股恢弘鬥志,而是放眼自己所在的變動時代,很想很想把同處其中的人與事都記錄下來。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林珊珊大三實習期間的作品《少年殺母事件》,曾獲由《南方週末》評選的2007年“傳媒致敬”之年度特稿寫作

隨後的工作裡,她便始終告訴自己,你是手藝人,你要信仰你的手藝,你要做得更極致一些。

成為記者的起初幾年,家人會不斷在她加班和出差的空檔裡反覆叮囑,要按時吃飯、按時睡覺、不要熬夜…

發展到後來,故事的走向變成全家人都幫她一起找選題

林珊珊回憶,幾年前自己要去突破某個重要人物,爺爺那時已經80多歲,還說著“我幫你‘公關’一下”,然後真的去聯繫人尋找線索。

參與的過程漫長,林珊珊把這份工作形容為“用有限的經驗和人生,體驗無限的經驗和人生”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林珊珊曾分享與奶奶之間的故事

如今,得空回家時,她便會給媽媽講述自己採寫來的那些故事,以紀念那些自己有幸得以免費體驗的人生。

林珊珊的媽媽也很喜歡講故事。

每逢孩子們回家,她便把自己聽來、看來的奇聞異事在飯桌上說一遍。先下埋伏,從很久以前講起,聯繫到人物淵源,然後突然發生了一件事,當晚怎樣怎樣…講的繪聲繪色,很有感染力。

“故事硬核”成立後,林媽媽也會時不時地對團隊的選題進行點評。

拋開很嚴肅、高難度、強壓力的工作可能衍生的一板一眼,“參與”漸漸成為一件連團隊成員們的身邊人都主動去做的事。

為什麼人們喜歡讀故事?為什麼故事都是關於困境和解決困境的?

“有一種解釋是,每個人本質上都處於危機當中。也就是說,整個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從整個人類進化的過程來看,人類在不斷地遇到困境,同時不斷地化解危險。”

喜歡故事也許是一種仿真。對閱讀者來說是這樣,對寫作者而言,其實更是這樣。林珊珊想。

“這個過程有點像在體驗他人,同時不知不覺地為自己的人生作準備。

所以,還是要永遠虔誠以對。

05、對話故事硬核

Q1:“故事硬核與“穀雨實驗室”達成了怎樣的合作共識?

林珊珊:目前,“故事硬核”工作室由騰訊旗下的國內非虛構非盈利項目——“穀雨計劃”提供創作基金和傳播平臺,我們的文章會首發在“穀雨實驗室”上。

其實這種合作方式是很好的,我會覺得我們本身是在共同成長

因為我對“故事硬核”的定位就並不是一個公眾號,如果它只是一個公眾號,就需要以追求數據為基礎,要講究成本和收益,計算投入產出比,最後以流量換取廣告。

或者說,如果用流量邏輯來批判內容產品,“故事硬核”存在的價值就會比較少。

所以我不會把“故事硬核”當作一個公眾號,而是定義為優質故事品牌,這個品牌會不斷地成長,這是我們的共同願景。

另外,騰訊穀雨非常支持我們團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這一點是很重要的,這代表著我們不是要給平臺提供大量的、引流的產品,而是原創的、優質的、嚴肅的、有影響力的作品。

因為騰訊新聞這邊的負責老師都是業界前輩,他們一直在非虛構這條脈絡下工作,談合作時,我們都能看到彼此對新聞理想有種類似的執著,並沒有感受到很強的利益訴求。

站在騰訊的角度看,從商業邏輯上講,他們主張做效率更高的事情,但是從用戶需求上講,他們也希望做更紮實的事實報道,希望我們用專業精神輸出優質產品,所以雙方訴求其實是比較匹配的

如果我們做得足夠好,雙方的合作也挺開心的,一年後我們可能會繼續合作,同時也會進行一些新的探索,比如更多的作品、更多的產品線、很多的合作方式…在達成良好合作關係的前提下,我們會繼續不斷探索更好的創作標準。

Q2:工作室目前的主要盈利方式是?未來會考慮哪些新渠道?

林珊珊:主要就是騰訊的資金支持,談不上盈利。

之前,有很多機構想與“故事硬核”進行商業合作,但現階段,我們還沒有接過任何廣告,想把主要精力都放在非虛構創作上面。

大家心思還挺單純的,就是想把作品做好,我們會以這個為重心。

之前有一家公司和我談原生廣告合作,聊天的過程中,我也向他們提出了很多建議,建議如何完善,怎樣實施。講得很具體,他希望讓我們來做,但我說,我只是和你聊聊這個想法,你可以讓別人去做,他就感嘆地說,你真的好“佛系”…

其實不是“佛系”,而是每一篇作品要耗費大量時間,機會成本很高。建立品牌是一個困難的過程,變現不能操之過急。廣告方面更希望是品牌合作,或是尋找更能體現雙方價值的選題。

另外,即使是商業變現,我們也希望它首先建立在好作品的基礎上。

如果未來“故事硬核”能把作品做得足夠好,可能會考慮多層次的內容開發,例如圖書、音頻、漫畫、視頻、影視…希望打造出真正的內容IP。

Q3:“故事硬核”的選題標準是什麼?

林珊珊:我們主要從兩大維度進行考量:第一,重要的議題;第二,強勁的故事。

什麼是重要議題?像《Ayawawa製造:情感教主和300萬種擇偶焦慮》就涉及我們當下生活中的重大議題——有關女性問題的思考。

什麼是強故事?這樣的題材通常是更獨特、更激烈的事件。

還有一個標準是接近性。比方說在“廢物俱樂部”特輯中,“三和大神”雖然看起來是一個非常遙遠的群體,但我們操作的方式是給讀者一種非常接近的體驗;

還有其他的標準,例如我們操作的選題還需要是當下的、新鮮的內容,這個也很重要。

所以其實會有不同的標準,但並不是每個選題都必須同時具備,而是至少要在一個標準上達到的值比較高,

比如這個事情非常重要,或者說這個故事非常好,或者說它非常新鮮,才是一個可以操作的選題。當然,如果三者能有效結合的話是最理想狀態。

另外,“故事硬核”一方面會做長週期、大篇幅的內容,另一方面,也會適應新媒體的節奏做一些調試,比如先放一些階段性的信息,然後再繼續深耕下去。相信這些嘗試能夠讓我們的作品有更多層次。

Q4:如何理解“故事硬核”工作流程中,事實核查環節的重要性、特殊性?

林珊珊:非虛構內容的採寫過程是非常細緻、深入的。但由於故事講述得非常細膩,很容易引發讀者的疑惑:某處細節是不是合理想像的?某個人物會不會是編造出來的?

所以,設立這個崗位的目的在於,從工作流程上保證我們全部記錄的真實性。

事實核查至少可以確保,逐字逐句都由採訪得來,每一篇非虛構作品中的全部內容都是有所憑據的。

“故事硬核”團隊成員劉洋,可能是國內非虛構領域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事實核查員。在工作時,她會核對每一句引語,聽錄音、看錄音整理,考慮是否引用了原話、有沒有可能斷章取義…方方面面都要判斷。

事實核查員不能代替記者進行判斷

記者採訪結束後,會進行錄音整理,一般他們會建立一種基於事實素材的理解,放在整個語境下還原事實進行創作。事實核查員會進行通篇考慮,對照文中的材料和錄音裡的材料,判斷記者對事實理解有沒有偏差等,她會和作者進行討論。以上是事實核查員要做的工作。

其實說真的,要想編造情節是非常容易做到的,有時,身為作者難免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某個關鍵時刻如果出現什麼情節就好了、某個人要是能說這樣一句話就好了…

“事實核查”這個機制就完全斷絕了這種可能

核查並不代表不信任作者,而是我們的確需要有這種工作機制的保證,從而證明我們是真真實實的採訪,真真實實的記錄

Q5:對“故事硬核”而言,目前遇到的挑戰有哪些?如何克服?

林珊珊:其實很多挑戰來源於整個大環境的變化——

一是管控更多更嚴,有些內容的確很難書寫,所以會略受題材限制;

二是傳統媒體的廣告模式遭遇全面衝擊;

三是如今做非虛構,已經不是作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和所有形式的內容競爭注意力

挑戰的確非常大,但是不是就完全沒有空間呢?所有努力都會白費嗎?有白費的風險就不做嗎?我看未必。

“故事硬核”雖然不是做調查報道,但也充滿活力地在探索真實世界。

整體來看,我們獲得的支持還是很多的,所以準確地說,我的態度是“悲觀但積極”,至少大家還是可以安心地做一些深度、精緻的作品。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有相應的提高,所以要說挑戰,也可以說是我們實際上有給自己更大的壓力

未來,我們會努力把質量和效率都再提高一些,畢竟現在看起來,情況還不算太差。

— END —

【藍鯨渾水】獨家深訪

只報道最有料的新媒體人

深夜發媸姜思達胡辛束

六神磊磊顧爺王左中右

吳曉波李巖範衛鋒

秦朔遲宇宙黃章晉

英國報姐鬼腳七靈魂有香氣的女子

三表黎貝卡杜紹斐

如果你也是有故事的自媒體人

渾水備酒,與君共話自媒體江湖

聯繫微信 渾水小二:hunwater3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

為方便各位新媒體總監們交流、合作、吐槽、約酒,藍鯨渾水建立了

“新媒體總監群”

入群方式:掃碼添加渾水小二為好友,備註所在公司+職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