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累計虧損46億,途牛變「屠牛」

三年累計虧損46億,途牛變“屠牛”

說到途牛,大多數人的印象一定是電視裡循環播放的廣告“要旅遊,找途牛!”。可真正要去旅遊時,想到去途牛網上選行程、買機票、訂酒店的人肯定沒有知道這句廣告詞的多。


裁員降薪

然而途牛重回大眾和媒體視野中,卻是因為近日途牛內部員工爆料,途牛用降薪的方式逼迫員工離職,降薪波及500人,引發部分員工罷工近一週。微博上關於“途牛單方面降薪、集體罷工”話題的閱讀量一度高達16萬。

無獨有偶2017年12月21日的途牛還發生過“血洗事件”。當日途牛方面突然辭退不少於400名員工,多為技術研發崗位,甚至有的部門被整個裁掉。當時,途牛就裁員一事已經做出回應,承認裁員事實,聲稱本次裁員是公司正常結構優化調整。

此外,2016年6月,途牛創始團隊核心成員,CMO陳福煒離職。2017年11月16日,途牛聯合創始人、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嚴海鋒及首席財務官楊嘉宏同時“因個人原因”離職。在新成立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小黑魚科技”。

此番途牛大規模的降薪、裁員,很明顯是為了“節流”節省開支。昔日“闊少”真得淪為需要裁員、降薪才能保住營收平衡的地步了嗎?


連年虧損

曾經的OTA市場,是攜程、去哪兒、同程、藝龍、途牛等的多平臺混戰,想要在混戰中突出重圍,“合縱連橫”強強聯手才是唯一出路,這對於國內旅遊平臺的混戰來說更是這樣。

2017年同程旅遊與藝龍旅行網宣佈合併,更名“同程藝龍”,並背靠騰訊與攜程這兩個大股東。騰訊先後將微信錢包、QQ錢包中的酒店預訂、機票火車票預訂等自有流量入口相繼交給藝龍和同程,兩家公司的合併和業務整合,意味著騰訊能進一步鞏固兩家公司與其的業務協同,此後同程藝龍合併後也亦步亦趨的走上港股上市之路。

攜程也在2017年以營收267.8億元的成績穩坐龍頭交椅,在資本主導的OTA市場格局重構中,攜程通過換股的形式取得去哪兒網的控制權,自此馬太效應在攜程的身上發揮作用,截至2017年,攜程以267.8億元的營收,21億元的淨利潤穩居龍頭交椅。

三年累計虧損46億,途牛變“屠牛”

而此時的途牛呢,自2014年上市以來,虧損之路就一直沒有停過。

從2015年到2017年,分別虧損14.6億元、24.2億元、7.7億元,三年累計虧損46.5億元。2017年的營收出現斷崖式下滑,雖然這也與OTA市場競爭惡化有關,但是也顯示出途牛的競爭力在逐漸下降。截至2018年一季度市值僅為8.7億美元。


轉型坎坷

曾經途牛也是在OTA第一梯隊的平臺,可為什麼眼看別家相繼走上上市路,途牛卻忙著裁員、降薪呢?

這就要說起途牛的轉型路。

2016年之前,途牛的戰略與定位很清晰,主要業務是跟團遊、自助遊的旅遊產品定製,最早開創互聯網旅遊線路模式。途牛也公開批評對手同程:“同程看起來機票、酒店、火車票、門票、出境遊樣樣俱全,但是樣樣不精。”

可曾經被途牛瞧不上的同程,2015年獲得60億元的鉅額融資,估值達到130億美元,是身為美股市場途牛的2倍,後來也與藝龍合併,衝擊港股市場。

看到了業務上不精不專的競爭對手一個個獲得投資估值大升,途牛動搖了。2015年途牛宣佈進軍在線機票領域、2016年途牛加大力度進軍機票、酒店預訂。

然而OTA市場競爭的重點是獲客和運營,2016年途牛便走上了揮金營銷的不歸路。當時在廣告市場上,曾有“真人秀10個節目裡有8個是途牛贊助”的說法。

公開信息顯示,途牛合作過的節目包括《非誠勿擾》、《最強大腦》、《中國好聲音》、《花兒與少年》、《百裡挑一》等熱門綜藝。2016年還曾豪擲1.485億拿下《奔跑吧兄弟》第四季特約合作。然而鉅額投入的廣告營銷轟炸下,最終的結果也是收效見微。

2016年11月,途牛公佈五大新業務,發力機票、酒店、金融、影視、婚慶等。然而影視、婚慶的轉型不成功,途牛從新迴歸旅遊產品,浪費的這幾年,競爭對手都已經登上了一個臺階,而此時的途牛也陷入了一個水深火熱的境地。

三年累計虧損46億,途牛變“屠牛”

而在融資方面,自2015年11月,海航旅遊投資途牛5億美元,替代京東成為途牛的第一大股東,持有途牛約24.1%的股份外,途牛再沒有注入新的資本。


逐漸回暖

不過好在,2017年,途牛意識到要“理性”運營,從一味追求外部流量,逐漸轉向了兼顧已有用戶的運維,更加重視提升用戶復購率,從一味追求外部流量到精準營銷;有節奏地發展線下門店。

途牛發佈2018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淨虧損7160萬元人民幣,比2017年同期淨虧損2.874億元大幅下降。途牛預計,2018財年第二季度淨營收將達到5.199億元至5.383億元,同比增長13%至17%。淨虧損比去年同期大幅收窄,經營情況逐漸好轉。

據瞭解,截至2018年4月30日,途牛今年共計新增51家自營門市,線下自營門店的數量已經達到220家,覆蓋420個出發城市。特別是,與攜程大面積採用加盟為主拓展地面店為主不同,途牛所有的地面店都採用直營模式。而根據途牛一季度財報顯示,自營門市對途牛總交易額的貢獻首次超過了10%。

業內人士對此評價,途牛開拓了一種線下渠道就是以緩慢的自營模式來開拓市場,和攜程加盟連鎖的激進方式相比,還是有差別的。他能夠把質量管控的比較好,雖然步伐緩慢一些,但是會走得比較踏實。

互聯網時代的快節奏浪潮不會停下來等待任何一家企業,落下了可能就是永遠的落下了。未來無論途牛要走何種經營模式,眼下當務之急是提升用戶體驗、產生規模經濟,將“途牛”打造成一個值得用戶信賴的品牌,讓用戶記住的不再是一句空頭廣告語,而是良好的用戶口碑和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