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集|我愿用夏日比喻少年

“少年的青春期,表面上平平淡淡,不可见的那一面中,却充满着夏日让人窒息的闷热、如疾风暴雨般强烈而短暂的感情,以及如被蚊子叮咬般不可避免的人生苦恼。”


▌《皮囊》

这部07年的英剧《皮囊》《Skins》对大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很有意义,面对生活,学会在主语和谓语间加上FUCKING。《Skins》发生在一个有趣的年龄段。一个青黄不接的17岁。当然这过程不完美化,毕竟17岁如人饮水。找共鸣的话,大概只有一点点,绕来绕去都绕不过青春这两个字。一群朋友远远地站在高地上,一群西装革履的大人围着喋喋不休的牧师。他们都走出了那个威尔士小镇。

在《Skins》里看见了青春的另一种可能性,以一种非理性的激情在假想的乌托邦里向前奔跑。每个人都在过得更好,每个人都没有变。流浪的继续流浪,放荡的继续放荡,本分的继续本分,等待的继续等待

(看前两季就够了)(给Tony, Effy的颜划重点)

影集|我愿用夏日比喻少年

▌《青之炎》

一个二狗的迷妹给我安利了很久《青之炎》,我始终以为,一个迷妹的推荐很有可能营养不高。可是我错了。《青之炎》讲述了一个十七岁少年如何谋杀继父的故事,不同于很多情感纠葛混乱的“青春片”,它不是靠哭喊与眼泪博得观众泪点的。冷静的镜头语言就像一句恐吓,或许你知道最后栉森秀一终会弑父,但前面一个小时你也仍会为他提心吊胆。印象最深的镜头,莫过于他赤裸蜷缩在透明鱼缸中,像是想到了什么便突然起身、更衣,打理好行头,然后把灯一盏一盏地关掉,一切都面无表情地缓慢进行,反而给人一种莫名的难过。二宫和也的演技配上他如假包换17岁的娃娃脸,《青之炎》打破了我对它的偏见,也让我输给了那个迷妹朋友一顿饭。

影集|我愿用夏日比喻少年

影集|我愿用夏日比喻少年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平淡,清新,幽默,高中生的青春电影,没有狗血的剧情,有着那个年纪神经质般的对于生活和未来的独特认识,些许年少时每个人或多或少会有的奇特癖好。关于友情,迷茫,治疗与死亡,被友谊早先一步而一直没被挑明的少年时期的爱情。三位平凡角色,细致人物细节将他们塑造如此真实得像身边的某位密友,亦或者像是自己的一部分。温暖的结局,青春散场,留下彼此回忆。值得细细回味,青春如同清酒,死亡如同苦酒,当两种味道混合,品味这青春中本不该有的苦涩,以及沉重死亡中独特的纯真。

影集|我愿用夏日比喻少年

▌《死亡诗社》

陈旧与创新,现实与理想,外界的期望与内心的自由,年轻的学生与阅历丰富的文学老师。不知不觉中,这些平凡的元素交织成感人的诗篇。自由的诗歌如同春风化雨,在死水般的体制中,滋润着年少的心灵。青春是信仰,理想和激情的代名词,诗歌是一个完美的表达载体。可是再美妙的诗句也要有人引导。基廷老师仿佛光明法师,解除深刻诗歌的封印,点亮远方的灯塔,引导学生追求自我,但也在同时,将学生引向因突破传统而被陈旧势力阻碍的危难之地。学生们看到了光亮,也嗅到了死亡。在传统的教育面前,是否以及怎样挖掘内心的自由?

影集|我愿用夏日比喻少年

▌《初吻2》

16岁的苏菲玛索有些虚胖,两年的时间似乎并没有让她成熟多少。第二部继承了与第一部一样的家常而琐碎,也许因为过分追求抓马的效果反而让片子缺少了淡而自然的叙事感,但至少保留了那种青涩而正努力成长的感觉。

大雨中的电话亭闷热又弥漫着费洛蒙的气息,15岁的少女心说来透明又模糊。春天太年轻,夏天太气傲。

影集|我愿用夏日比喻少年

▌《天若有情》

《天若有情》是一部有很多缺点的作品,可让人不忍心批评。杜琪峰的早期作品,总是带着一种难言的深情,卷起猎猎的风回荡在青春岁月里。年轻的刘德华骑着摩托飞驰英俊不羁,稚嫩的吴倩莲回眸一笑纯真无暇,轻而易举地就让人原谅了它的粗糙。不过是个情节老套的故事,浪子与富家女,可在这个时候回望1990年的爱情故事,那个时代的一切都被烙上了一层黑白,摩托,婚纱,beyond的歌,还有年轻的他们,那时的香港。影片中的青春和我们几乎没有重叠部分,却有许多人能在其中找到共鸣。影片结尾女主角JoJo穿着洁白婚纱在公路上奔跑,身后是沉默着的高楼大厦,香港凌晨的天灰扑扑的,像是永远不会再亮起。

影集|我愿用夏日比喻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