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A股「入摩」,五問五答全知道

關於A股“入摩”,五問五答全知道

A股“入摩”到底是什麼意思?

所謂的“入摩”指的是最近MSCI相關指數將納入234只A股股票。其實A股和MSCI的淵源已久,從13年開始4次衝關,但去年才宣佈成功,今年才正式納入。為什麼我們要入摩呢?這個MSCI中文翻譯過來就是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也叫明晟公司。摩根士丹利的影響力非常大,他們編制的全球市場的系列指數,是全球公募基金的主要基準之一,總共有12萬億美金追蹤這些指數。如果能夠被納入這些指數,意味著世界對中國金融市場的認可,同時會帶來外資對A股的配置增加,資金流入。

本次調整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會受這麼高的關注度?

本次調整是實質上的納入,前面幾年都在討論能不能納入以及何時納入,但這次是正式的編制進指數,那麼入圍的234只A股將在今年的5月31日收盤後進入相關指數的計算中,被動追蹤這些指數的海外基金會實際的買入這些個股。另外一些主動的基金也是採用這些指數作為基準的,也會配置,甚至如果主動基金認為當前A股被低估,還會增配以獲取超額收益。

對A股會有什麼影響?相對應有什麼投資策略呢?

短期來說會有直接的資金流入,但資金量有限。雖然A股市值很高,但為了指數的延續性,減小對市場的衝擊,MSCI不希望一上來就把A股的比重放的太大,這裡面有一個納入因子的概念,目前納入因子只有很低的2.5%,就是說A股的整個流通市值要乘以2.5%再計算,所以算出來納入的比例在主要的兩個指數,也就是MSCI中國和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分別只佔1.26%和0.39%的權重。而到了9月份納入因子會翻倍,權重也會增加但依然不多。

根據一些機構的測算,年內給A股帶來的增量資金在1000億出頭,相對於A股40多萬億的流通市值來說並不算大。但這更多的是一個標誌性事件,這些增量資金背後所代表的投資理念和風格將對A股的格局帶來深遠的影響。

具體來說會體現在幾個方面:

1,短期看,納入股票大部分都是滬深300的成分股,所以說第一批資金肯定還是投向大盤股,在滬深300目前估值比較合理的情況下,這些配置資金可以給大盤一個支撐;

2,中期看,外資也不是死腦筋,被動資金進來後,主動資金並不會單純追逐大盤,而是實實在在的去看基本面,哪怕是成長股,只要估值和業績匹配,也會受親睞。市場會更加理性;

3,長期看,A股估值將與國際接軌,這個接軌不是說估值一致,A股可以有溢價,因為成長性更高,但A股中小創與主板的估值差距比起成熟市場來說更大,未來這個差距可能會縮小,也就是主板的估值中樞抬升而創業板下降,但這可能是5-10年的過程。

事實上,入摩對股市的短期影響,從歷史上其他地區股市來看,是漲多跌少的。但中長期的表現最終還是要看這個地區的基本面,比如說98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外資對於納入因子在提高的韓國和臺灣股市反倒是在流出。

近期有不少公募公司都紛紛推出了MSCI主題的公募基金,請問現在值得購買嗎?適不適合做定投呢?

現在市場上有近10只MSCI指數公募產品,現在這個MSCI 納入的A股和滬深300很接近,兩者走勢很相似。如果要買的話,目前買MSCI指數和滬深300其實差別不大,當然,持有我們拿鐵智投基金組合的話就不用考慮這些啦。

至於定投,這些品種和滬深300一樣,也是適合定投的,大家可以通過我們APP上的“智定投”進行操作,效果比普通定投要好。

我們拿鐵智投的基金組合在配置上對此事件會有相應的調整嗎?

A股震盪格局未變但築底已接近尾聲。目前來看經濟有韌性,主板有支撐,而創業板業績改善,並得益於利率的邊際下行,其表現會回暖。大小盤估值從歷史角度來看都比較合理,後市兩者的表現差異不會再像去年那樣大。

我們建議投資者保持目前對各個風格板塊的均衡配置,我們目前在大小盤上的配置比例是4:6。有關我們的配置觀點,大家也可以跟蹤我們每週一發出的速遞,裡面有更詳細的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