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再度迎來「禁養令」,養殖場面臨被拆,養殖戶又該何去何從呢

養殖業作為農村地區重要的一大經濟支柱和農人的經濟來源,地位可見一斑。可現如今隨著私人養殖場越來越多,養殖場的建設魚龍混雜,管理和維護,便成為了一大難題。許多村民雖然嘴上不說,但養殖戶的不規範操作確實影響到了他人生活,不符合“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現代化建設標準。

農村再度迎來“禁養令”,養殖場面臨被拆,養殖戶又該何去何從呢

近些年來,生態養殖開始興起,傳統養殖和環保就成了密不可分的聯繫。在專家看來,養殖業彷彿跟環保在唱反調。從去年開始,農村就開始規劃“禁養區”了,今年的4月份又迎來了環保稅,養殖業的道路真的是坎坷。“禁養區”顧名思義就是這片區域不能夠從事養殖業,而區域內現有的養殖場也只能面臨被拆除的命運。

農村再度迎來“禁養令”,養殖場面臨被拆,養殖戶又該何去何從呢

環保稅的啟徵,有增加了養殖成本。如今農村再度迎來“禁養令”。2018年以來環保政策有了進一步調整,就一些地方官員“不作為,亂作為”就行督查整治,有些地方為了政績實行“無豬縣”,為了解決暴力拆遷維護養殖戶合法權益《全國畜禽汙染防治“十二五”規劃》中指出,對於畜禽汙染中以生豬養殖為例。

農村再度迎來“禁養令”,養殖場面臨被拆,養殖戶又該何去何從呢

年出欄肥豬500頭以上的為規模化養殖場,養殖專業戶養殖規模在50頭-500頭之間,年產量小於50頭的為養殖戶,也就是小散戶。禁養區限養區內50頭以下規模不在清理範圍之內,也就是說按照規定小散戶不應該被拆除!專家之所以提出來禁養,只要有以下幾點理由:

一、在農村搞養殖會汙染農村的空氣,導致整個村子裡的空氣都“被汙染”,影響其他農民的健康;

農村再度迎來“禁養令”,養殖場面臨被拆,養殖戶又該何去何從呢

二、農村的個體養殖場(戶)都沒有安裝淨化設備,動物的糞便等會對地下水造成汙染;

三、農村養殖戶缺乏消毒和衛生管控,可能會傳染一些病菌,導致農民得病;

、不少養殖場修建的時候都沒有獲得審批,違反了土地使用的相關規定。

農村再度迎來“禁養令”,養殖場面臨被拆,養殖戶又該何去何從呢

曾經讓不少農民致富的行業,難道以後就幹不成了?養殖不易,小散戶沒錢沒勢生存更是困難,但是還是要憑藉自己的能力為家人和兒女創造更好的未來!但是要守法經營,現在養殖戶面臨的就是自己掏錢做環保設施的問題,投資巨大,養殖戶該何去何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