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半年肥市盤點:如此繁榮,如此不安!

2018年的肥市,好像和其他年份很不同,也彷彿和其他年份沒有什麼不同。

一樣的大環境艱難,一樣的眾企業奮進;但是市場真真是更加難做了。

一邊是繁榮,一邊是不安,各種矛盾的撕扯。

市場變得更快,喜歡與選擇就在一念間,農作物不賺錢說什麼投入?

理念、產品都加速迭代,成本增加,市場活躍度降低,市場節奏把控越來越難……新的困難誰來解決?

我們將2018年上半年的過往都摺疊在肥市二字裡——就會發現產業正經歷著大規模洗牌,市場機遇和挑戰俱在。未來已來,卻分佈不均,只是僅屬於與時俱進者。

我們看肥市的每一層,看到現象,引發思索;找到對標,獲得發展途徑。或已經把握或錯過了曾經的高增長階段的你,將怎樣贏得未來?

第一層:市場活躍度降低

今年好像大多數企業和經銷商也都陷入深刻的焦慮之中:市場啟動慢,市場活躍度降低,市場節奏難把握。

化肥減量,對於國家而言是大勢;對於具體企業而言,銷量下滑是災難。因為在很多企業的認知中,減量減的應該是小企業的量;對於有技術含量的,有品牌的企業而言,彷彿是很遙遠的事情。事實的真相果然是這樣嗎?

河南為例,4月下旬市場才有些許的動靜,才有經銷商開始少量的備貨。雖然說今年的季節有所推後,但是下游市場觀望的態度是騙不了人的。這也是河南區域為什麼夏季政策遲遲未出的原因。窺一斑而知全貌,全國大多數地方估計也是如此。

2018上半年肥市盤點:如此繁榮,如此不安!

市場怎麼了?下一步如何做?

好像“下一步”特別難踏出。和很多企業聊的時候,都說2018年一季度銷量不是很好,同比都有些許的下滑。農產品價格低迷,市場壓力大,下游需求的變化深刻,外部環境難以把握,市場活躍度在降低:對企業而言,市場把控更難了。

對於深耕市場的個人而言,可能更關注市場的細節:客戶遲遲不拿貨;小戶更趨向價格實惠;某某企業已經動了;非正規企業不停往農戶家裡塞化肥讓經銷商的貨無處可去……這些更令他們頭疼。

企業越來越不能解決目前經銷商和農戶遇到的問題;市場上的促銷、會議減少,即便有,參與者也有日趨減少的趨勢。

…… ……

這些都在表明,肥料市場的市場活躍度在降低。

有業內人士預測,長此以往,品牌型和營銷型企業的未來可能將更加艱難。

那麼,市場活躍度降低的情況下,企業該幹什麼?用什麼樣的工作內容去置換原來的忙碌與活躍?未來企業和經銷商怎麼轉型?該如何走下去?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當然,從另一個方面講,市場活躍度降低未必就是壞事。過熱的環境會讓人狂躁,狂熱,冷靜下來的市場倒是可以讓人停下來去理性思考,不再跟風,不再拍腦袋。而去找到自己真正適合的路徑。畢竟,當沒有路徑的時候談方法等於零。

有人說,2018年是一個大裂谷的時代,它不僅是過去通往未來的橋樑,同時也是一個分界線。有的人憑藉對未來的認知和洞察,找到路徑;有的人停滯不前,將被遺落。所以,差距就像裂谷,之間的鴻溝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難以逾越。

第二層:產品價格的兩極定位

2018上半年肥市盤點:如此繁榮,如此不安!

肥料產業的“三高時代”來臨VS 低價成了主流,市場給企業一個艱難的選擇:保量還是保利潤?

沒有任何時期像目前這樣的尷尬兩極定位,一方面是企業對於高品質、高附加值、高利潤產品的渴望,一方面是低價格才能暢銷大田市場的現實需求。

毋庸懷疑,今年很多企業在大田上遭遇滑鐵盧。不少企業夏季肥甚至上半年都有下滑,即便總量沒有下滑的,其高利潤產品也在下滑。去年想在高價產品上一競高下的念頭,在上半年多數打了水漂。

有經銷商吐槽,居然有農戶問他有沒有30元一袋的肥料。市場培育了這麼多年,這在往年是不可能的。也有企業嘆息,現在高端肥推不動,低端競爭太多。

因為前期的成本升高,所以經銷商都將期望放在了後期,期待價格回落。因為基本上每年旺季的時候價格都有一定回落。也因為目前肥料供過於求的態勢,和產品朝發夕至的便捷,經銷商都不著急備貨,零售商更甚。

市場不動,原料成本高企,時至三月底,企業仍不敢報價,也不敢透露夏季的政策。

很多企業因此調整了生產節奏,等到河南、東北幾乎同時開始備肥的時節,不少企業庫存不足而手忙腳亂。

為了促進夏季市場的旺銷,據瞭解,很多企業開啟了限量優惠的政策,也有企業開始給農戶培育大豆用肥的必要性,也有企業開始生產低端產品,憑量取勝。

即便如此,仍有企業笑傲江湖。截止5月13號,綠業元“芸保”大單品銷售8.4個億,要知道去年芸保全年的銷量是7個億。

有企業說上半年已經如此,希望下半年會好些。也有企業說,今年上半年不退步就是進步。下半年會怎樣?現在還未可知。更多企業將“寶”壓在了經作上面,壓在了高附加值的產品上面。

當農業面臨著消費升級的重大時代機遇,高附加值、高品質、高利潤的三高產品可能成為新的增長點。

雖然肥料的消費者並不一定已經中產,並且做好了可以消費中產的地步,但是他們對好產品的需求還是有的。在農產品的消費從吃飽變成吃好的需求轉變的時候,農產品的投入品——肥料,當然也要從增產變為提質。

這個邏輯沒錯,在高品質農產品的收益下投入就顯得渺小。除了品質好、能夠提高溢價之外,還有利潤支撐。這也是這幾年很多新品、新型肥料推廣速度快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目前支撐“三高產品”的勢能已經起來,企業和經銷商已經有支撐三高產品能力和平臺。當然農資三高產品是由服務撐起來的。沒有服務,三高產品在農資行業沒有市場。

第三層:種植迷局

2018上半年肥市盤點:如此繁榮,如此不安!

今年種什麼賺錢?

這恐怕沒人能夠回答。

種植問題恐怕是所有農人的迷局,不侷限於大田還是經作。

為什麼別人種的時候賺得盆滿缽滿,到自己的時候哪怕多收了三五斗還是逃脫不了血本無歸的噩夢?

各種大田作物的價格低迷,讓農戶不想投入,而相對於投入,農戶更迷茫的是種植種類。

其實,在談論市場的時候,我們得關注種植人群,不同種植人群對種植有不同的看法。

2018上半年肥市盤點:如此繁榮,如此不安!

北方小農戶考慮的是繼續種玉米還是改種大豆,還是再種點芝麻,其他更多的種類一般不會去嘗試。現在仍然自己種植的散戶幾乎不指望田間收入的千餘元,沒有勞動力的乾脆都將土地流轉給了大戶。

而大戶,其抗風險能力也未必就足夠,有的在包地之前可能也未必做了足夠的準備和調研。反而是小大戶(20-100畝),由於其投入不足夠多,也幾乎不用請工,基本上多是賺錢的。

然而,對於靠天吃飯的農戶而言,無論擁有田地的多少,在氣候條件差的時候能做的也有限。

烏蘭察布種植土豆的群體,經歷了去年的價格跳水,今年也只能繼續種植,“活下來,經贏你的土豆”;蘋果今年多地發生凍害,嚴重影響掛果,農戶投入不再積極;四川部分區域柑橘迎來小年……

大蒜價格下跌至十年最低,某某地區蘋果滯銷……有的沒的,各種滯銷的訊息鋪天蓋地,當然也有消費滯銷信息的情況,就如臨猗滯銷大爺被各種消費。說實在的,今年春天除了大櫻桃依然價格堅挺之外,很多柑橘類產品價格一落再落。而大面積的滯銷新聞,對產業也是一種影響。

有時候農產品價格的起落是市場的自我調劑,有時候是天災,有時候卻是人禍。

有人呼籲不要跟風,有人說理性種植,但是究竟怎麼種植?哪個區域種植哪個產品更好,哪個更適合,誰都說不明白。

種植迷局,其實不是今年都有,未來肯定還會廣泛存在。

但是,可以預見的,就是農產品品牌的建立會更好。大櫻桃為例,大連、煙臺等地已經開始打造地理名片、地標產品品牌,企業也在幫著農戶或者基地打造品牌,而這些,應該是突破迷局的一個出口。

第四層:產品的功能化提升

2018上半年肥市盤點:如此繁榮,如此不安!

其實任何創新,不過都是在尋找消費者的剛需罷了。

創新隨著消費需求的改變而改變。

市場活躍度降低之後,用什麼內容去置換?

農資與市場主編馮衛東認為,營銷已經做到極致了,這個時候需要分工明確,在品類上創新。將產品做到精準化,往產品上附加更多的功能。

其實,將產品功能化這個苗頭從前幾年已經開始,企業更加註重研發和新的細分領域的產品。很多企業因為在大品類上無法超越一些標杆企業,就另闢蹊徑,找到自己的優勢細分領域,進而領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政策和理念的推動下,農業綠色發展成為趨勢。守土有其責,土壤健康保衛戰亟待全面打響。所以,產品也開始了它的迭代步伐:從火熱的藥肥,到生物刺激素,再到各個細分領域均如是。

譬如,今年金正大提出“親土種植”,很多活動圍繞著親土種植開展。其董事長萬連步表示,金正大在此前的20年間專注開發推廣新型肥料和化肥增效技術,2018年將是轉折點,未來10年金正大將大力推進土壤修復和親土種植。

“親土1號”正式面世短短五個月,就取得單月銷售收入破億的成績;今年3月,新洋豐和康樸合作,新洋豐獨家生產的“康樸·諾泰克”肥料上線;作為肥料行業的標杆之一的史丹利,也在助推生物刺激素國際標準加快落地;湖北鄂中生態的“仟金方”微生物生態複合肥,貴州西洋實業的鹼性肥料“諾威施”等功能型肥料產品,也都有不俗的表現。

…… ……

加上政策導向,今年,大部分企業的認知都是“土壤健康”類的產品將是風口,改良土壤、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型的產品將會有生命力。這個趨勢在各個展會、企業新品發佈會上都可以看出。

市場攪動的過程中,也多出現這類產品的身影。

而產品的功能化,也離不開服務的功能化。

因為很多土壤需要修復、改良,需要高品質產品,更需要專業的集成服務,而很多企業設置的服務已經滲入到整個農業的產業鏈條之中了。

第五層:專業化的落地服務

2018上半年肥市盤點:如此繁榮,如此不安!

農產品價格不行,農民農資投入積極性變低,逐步往上傳導,對於技術服務能力強的經銷商反而是個機會,農戶對技術服務的需求越來越高,對種植風險意識增強。

市場各層級的產品過剩格局已經形成,催生了營銷中的不同模式並存。低價位的單方營銷使利潤到了臨界點,如何提高產品附加值,並將高價產品賣出去?憑藉原來的方法,絕對無法成行,這些都迫使企業進行營銷轉型。

而轉型的一個方面就是專業化,服務化。

產品是企業生存的基礎,但是就目前而言單一的產品並不能帶來大的發展空間。

很多企業已經變生產型企業為服務型企業:保留生產企業的職能,再成立新平臺做控股公司,控股公司延伸業務範圍,集肥料、農藥、農機、農技於一體,根據客戶需求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式服務,聯合優秀經銷商參股,涉足農事服務和產業鏈,之後再做並表。

金正大發布2018年一季報,淨利潤同比增長的原因之一就是——“金豐公社”模式超預期,帶動客戶業務及產品銷量快速增長;諾普信目前已並表的14家控股經銷商,營業收入大概8億元;寧高寧在三農發展大會上透露,中化集團將建立一個開放的平臺,廣泛的結合現代農業產品服務資源,共同打造一個共生共融的現代農業生態服務圈;芭田股份打造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用大數據給農戶賦能。通過大數據平臺,實時監測,實現農作物全程監管可追溯,在保證農產品品質……

不止企業在轉型,經銷商也是如此。作為經銷商,大多數體量大的也已經切入專業農事服務。廣西匯福達農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朱繼學只專注柑橘的幾個關鍵病害,解決農戶痛點,而這種服務的價值並不受行情的左右。

當然,對於農資行業來說,經銷商同時兼任著技術服務的重任。從當前經銷商的資金、規模等實力來看,還是有其短板的。

2018上半年肥市盤點:如此繁榮,如此不安!

真正的農業服務是什麼?應該是個閉環。從上游的農資產品順暢供應,物流、農業金融、農技服務、農產品採收和上行。有了這些才稱得上最初的業務模型。

所以,可能這些並非一個企業的事情,將是一個服務團體的融合,融合各個服務小單元。

草灰蛇線,伏延千里。

即便是目前看不透,但是,可以預料,未來,拳頭產品為基礎的農事服務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第六層:多種服務主體並存

2018上半年肥市盤點:如此繁榮,如此不安!

未來到底誰在賣農資?

其實這個問題,我很早就問過。

我發現在不同的階段,答案是不同的。

開始的時候就是正常的經銷商、零售商群體。

因為經營並非易事,只有有經營資質和能力的特定人群才能經營。

然後隨著經營放開,隨著土地流轉,隨著新的耕種方式的改變,經營農資的開始有了大戶團購、鄉村經紀人、機播手、網絡、企業直銷等新模式。

前幾年是行業迅速變化,匆忙試水新事物的幾年。各種新名詞、新業態都展現出來。零售商死亡論,經銷商死亡論輪番喧囂塵上。東北為代表的批零一體化、鄉村經紀人的經營形態確實獨領風騷好幾年。事實證明,農資電商試水並不成功,直銷也只能在特定區域進行。

當土地流轉到一定比例,當公眾的需求從吃飽到吃好,大戶種植變得更需要技術;當散戶農戶不願意失去土地,自己又無力耕種時。又有了新的經營群體,譬如說如金豐公社為代表的服務平臺,譬如中化的MAP,田園的打藥隊等等。

經作迷戀品質,大田只想降本。

去年化肥施用是減量的,今年應該依舊。怎麼賺錢?經營者除了加大高效、新型產品的比重之外,好像也只能開始賺其他方面的錢了。於是,託管、做產業鏈的經營者出現,可以讓農戶有好的收益,自己也賺取利潤。

農業保險、貸款之類的企業也異軍突起。雖然他們不是傳統化肥生產、經營企業,但是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在農資經營中嶄露頭角。

以農分期為例,通過訂單式生產與廠家直供,依靠自有渠道和線上線下並行的流量來源,以賒銷、集採的方式為農戶提供高性價比、高品質的農資賒銷服務。據瞭解,近期農分期在河南、山東改變了銷售模式,建立新零售模式:一個鄉鎮選一個零售商,同零售商結合,雙方共同開發種地大戶。用業內人士的評價就是,改變很大,建立合夥人制度,感覺可行,能落地。

這樣的企業還有安信農業保險,是我國第一家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在土地改良、土地治理、土地保護等方面發力。

也可能因為外行業的經驗,也可能天然的公信力,這些外來的經營企業用自己固有的優勢結合肥料業務,從而創造出不一樣的業績。隔行取利,沒那麼容易,但是其體量也驚人。

目前,服務主體並存的形態,促進行業的發展和繁榮。未來,為農民農資的又將是哪些企業?又會增加哪些服務主體?我們很期待。

2018上半年肥市盤點:如此繁榮,如此不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