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中,最難打的是哪個國家?

付宇慧


在秦軍完成一統霸業的路上,並非所向披靡,東方六國也非完全坐以待斃。這當中屬趙、楚兩國軍隊的阻擊最為頑強,他們給秦軍造成的傷亡也幾乎不分伯仲,而秦國也幾乎在這兩國上頃全國之力。但若從主要戰役的結果來看,那麼對秦國來說趙國無疑是那個塊最難啃的骨頭。這不僅僅在於我們熟悉的長平之戰,還有著許多一般人都不知道的過往。

或許大多數人對於趙國都停留在長平之戰慘敗的印象裡,那個只會紙上談兵、滿嘴跑火車的趙括也讓人覺得趙國在那次慘敗之後將無力反抗。但通過翻閱史料,令人驚訝的是秦軍即便在長平取得大勝,卻依舊難啃趙國一根汗毛。這個境況,還要看下文細細說來。

▲《大秦帝國》中的趙括

這第一點要聲明的就是,趙國起用趙括並非無人可用。在《千字文》文裡有這麼一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這裡邊提到了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前兩位是秦國的白起和王翦,後兩位則是趙國的廉頗和李牧。這句話並非在於說這四人就是戰國時期最好的四位將軍,而是這四人都正好在戰國末期,他們的一舉一動幾乎影響了整個歷史進程。

從將才來說,趙國在當時足可與秦國相媲美。且自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之後,趙國的軍隊一直都保持著強大的戰鬥力。加之趙國北境常遭匈奴侵擾,它的邊境軍隊實戰經驗也非其他六國可以匹敵。即便在長平之戰後,趙國軍隊在李牧的帶領依舊數次大敗秦軍。這也是我們將趙國列為秦國最難打的國家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在於趙國本身的國力,同齊、楚、秦、燕不同,趙、魏、韓三國乃是從春秋霸主晉國當中分裂出來的。這當中,魏國佔有晉國曾經的核心地區,加之李悝變法,一度成為戰國霸主。而趙國佔有的是曾經晉國北部領土,也就是今山西北部、內蒙南部、河北、山東部分。同擁有八百里秦川沃土的秦國和佔據整個長江中下游的楚國來說,趙國的土地簡直又小又不利於耕種。這麼說大家或許沒什麼概念,那就且看下文給出的數據(長平之戰前):

楚國面積150萬平方公里,人口500萬;
秦國面積80萬平方公里,人口400餘萬;
趙國面積約20多平方公里,人口約350萬。

從上述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比秦、楚兩國,趙國的可用耕地簡直捉襟見肘。即便如此,自伊闕之戰(前293年)後到秦剪滅六國(前221)為止,這幾十年間唯有趙國一直同秦國正面抗爭。秦國坐擁4倍於趙國的國土面積,更為堅實的後勤補給,在長平之戰後卻仍要花將近40年的時間才將趙國消滅;而且這期間趙國還有反撲的機會,衝著這一點便可知趙國有多麼頑強。

我們熟知的是:長平之戰,趙括指揮無方,導致趙軍大敗,趙國士卒被坑殺40餘萬。不過實際上,這一場戰役是趙軍戰死25餘萬,將領死後投降者被處決20餘萬;秦軍自身傷亡也達25萬。按照司馬遷老爺子的話說,這一場戰役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連秦國都“國內空”了,趙國的境況只會比這個更慘。當時趙括也是迫於無奈——趙國國君已派人去尚且富裕的齊國祈求糧食援助,齊國不肯。無奈之下,已經是幾近斷糧的前線軍隊只得被迫出門迎戰。若是趙國軍隊能在正面打贏秦軍,廉頗為何還要揹負罵名堅壁清野而不出?只能說,趙國一開始就輸在了後勤上,但是趙國的將士卻用自己的意志頑強地扛了下來。當然了,這不是要為趙括翻案,畢竟他當時揹負的可是趙國兩百餘年積澱下來的家底,就這樣被他揮霍了實在可惜。

但即便主力打完了,趙國也並非空無一物。公關前259年,也就是長平之戰後的一年,秦55萬大軍軍包圍了趙國國都邯鄲。在廉頗、平原君等人的指揮下,趙、魏、楚三國聯軍共計28萬餘人大敗秦軍於城下,斬殺超過40餘萬敵軍,一舉抹平了長平之戰的傷亡比。若不是秦國嚴苛的行政體系,連著兩場大戰下來,怕是沒個7、80年都緩不過勁來。可惜的是,在幾年之後的蕞之戰中,趙國為首的五國聯軍共計百萬餘人慘敗於秦軍,使得東方六國真的無力再抗秦。

即便打光了最後的家底,趙國也沒有被秦軍輕易擊垮。在李牧的指揮下,趙軍僅剩下的不過20萬人相繼於公元前233、232年贏下了肥之戰和番吾之戰,斬殺秦軍21萬餘人,自身傷亡不過數萬人。若不是李牧的存在,趙國也不可能僅憑20餘萬眾抗擊秦軍。

縱觀戰國末期整個秦趙戰爭,從公元前236至前228年為止,秦軍共計投入80餘萬人參與到滅趙的戰爭中,傷亡高達28萬人。最終,秦軍通過離間計,讓昏庸的趙幽繆王賜死李牧,這才順利攻下趙國國都。

公元前221年,隨著的齊國不戰而降,戰國這一烽火不盡的時代落下了帷幕。翻看秦軍橫掃諸侯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趙國的將士們宛若錚錚鐵刺插在秦國推進的道路上,成為了秦國最難越過去的那道山門。

1、《史記》

2、《戰國策》


協虎戰爭史


戰國四大名將:李牧、廉頗、白起、王翦。秦國兩個,趙國兩個。不是說某個國家的不行,而是說其他國家的跟這四個比都是垃圾。

歷史有一個評價:秦趙長平之戰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國,在戰國時期,能夠打敗秦軍的只有趙國軍隊。歷史學家對趙國的評價是:四戰之國;(後面介紹下趙國的幾個名將)意思就是這個國家是全民皆兵,特能打仗。趙國曆經戰亂,首都幾遭侵擾,四周諸國虎視眈眈。這一切迫使趙人分外的團結、耐苦、善戰,也只有如此才能生存。

趙國地處太行山附近,國強兵盛,其軍力為東方六國首,抵抗秦近百餘年,而互有勝負。秦國要東出統一天下,首先碰到的就是趙國。趙國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的軍隊的戰鬥力、生產力大增。

秦趙長平之戰,秦國傾全國力量攻打趙國。當時趙國45萬軍隊,秦軍號稱20萬軍隊,當秦國圍困趙軍後,秦昭襄王親自到前線,發動將近60萬軍民,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部投入戰鬥,斷絕趙軍的救援和糧道,賜民爵位一級。秦國對爵位相當的摳門,是靠殺敵來獲得的,爵位可以用來抵罪用,相當於免死券,在長平之戰,秦王上來就給爵位。最後,四十天的戰鬥,秦趙的傷亡比是3:2。最後,已經斷糧40天的趙軍,分四隊突圍的時候,主將趙括被射殺,趙軍才投降。如果主將趙括不死,趙軍或許真的就突圍了。最終白起殺了40萬投降的趙軍,只留下了老弱200人送回趙國。

但是此時,秦軍也損失慘重,國力損耗大半。秦王拒絕了白起繼續進攻邯鄲的建議,罷兵回國休養生息。就在此時,北面一個國家——燕國,一看趙國戰敗,趙國精銳喪失殆盡。就想攻打趙國,結果被趙國軍隊反打了一頓,趙軍攻下了十幾座城池。

趙兵以驍勇善戰聞達於諸侯,尤其是趙武靈王改革後,趙兵單兵素質及軍團作戰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趙兵作戰不足也是很多,如:

趙兵士氣及作戰意志的持續,更多的依靠主將的作用趙兵失敗多是因主將戰亡,而軍亂而敗。故只要趙軍保持指揮官的存續,基本上趙兵很少潰敗、投降,戰亡也是成建制的。

趙國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國家,在戰國時期,能夠打敗秦軍的只有趙國軍隊。趙國的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趙國人全民尚武,而且騎射十分了得。從趙國的七子良將可以看出趙國的軍力多麼的強悍:

1.趙國最後的頂樑柱 武安君李牧

李牧是戰國時期真正的打仗不挑剔,一輩子沒打過敗仗的名將。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趙王遷在奸臣郭開(換廉頗也是他)的讒言下,奪了李牧的兵權。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李牧前半生主要在北方防禦匈奴,大破匈奴,滅了襜襤(chānlán),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于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公元前243年,燕國趁趙國長平之戰失敗後,入侵趙國。趙王派李牧進攻燕國,攻下燕國的武遂(現河北省徐水縣西北的遂城鎮)、方城(現河北省固安縣南)

公元前233年,長平之戰後,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李牧大敗秦軍,斬首五萬。

2.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廉頗

這位老爺爺雖然脾氣不大好,但是其軍事才能極高,能夠和李牧、白起、王翦並列為“戰國四將”,其能力可見一斑。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這位老爺爺打仗很有特點,早年攻打齊國的時候,以勇氣聞達於諸侯。他要是打能打的對手屁滾尿流,後來守衛上黨以及邯鄲,白起拿他也沒有辦法。最後被秦國神將郭開(趙國的奸臣)給讒言打敗,後出逃魏國。

戰績:

公元前284年,廉頗將,攻齊昔陽,取之。

公元前279年,廉頗將,攻齊。

公元前276年,廉頗將,攻魏幾,取之。

公元前275年,廉頗將,攻魏房子,拔之,又攻安陽,取之。

公元前251年,廉頗為趙將,破殺慄腹,虜卿秦。

公元前250年,廉頗圍燕國都。

公元前248年,廉頗攻燕。

公元前245年,廉頗將,攻魏繁陽,取之。

長平之戰後,邯鄲保衛戰,廉頗大破秦軍。

3.馬服君 破秦猛將——趙奢趙奢不是很出名,但是他有個兒子很出名——趙括;紙上談兵的哪一位。趙奢是最早提出“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人。

趙奢當徵收田賦的官吏,在收租稅的時候,平原君家的下人仗著平原君的勢力不肯繳納。一臉:老子特麼就不交,你能把我怎地,有種來打我呀?趙奢直接發揮了:社會我趙哥,人狠話不多。直接把平原君家九個當權管事的依法給剁了。平原君一聽,臥槽,要殺趙奢。趙奢說:

“您在趙國是貴公子,現在要是縱容您家而不遵奉公家的法令,就會使法令削弱,法令削弱了就會使國家衰弱,國家衰弱了諸侯就要出兵侵犯,諸侯出兵侵犯趙國就會滅亡,您還怎能保有這些財富呢?以您的地位和尊貴,帶頭率先垂範,則能奉公守法就會使國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國家強盛,國家強盛了趙氏的政權就會穩固,而您身為趙國貴戚,難道還會被天下人輕視嗎?”

平原君一聽,臥槽,這麼有邏輯的人好久沒遇到了,立刻把趙奢推薦給了趙王。趙王讓趙奢掌管全國的賦稅,果然,百姓富足,國庫充實

閼與破秦,當時趙王問廉頗、樂乘,可以救援閼與嗎,都說不可以。問趙奢,趙奢說:“道遠地險路狹,就譬如兩隻老鼠在洞裡爭鬥,哪個勇猛哪個得勝。”趙王便派趙奢領兵,趙奢大破秦軍。

認識到自己的兒子是個滿嘴跑火車的貨,趙奢在臨死前說過如果趙王讓自己的兒子出戰,絕對不可以。因為趙括只會紙上談兵而已,不堪大用。

閼與之戰後,直到趙奢去世,秦軍再也不敢進犯趙國。閼與之戰,趙奢打的太他媽狠了,壓根都沒反應,秦軍就被打全軍覆沒了。


嘟嘟讀讀


最難打的無疑是趙國,這不僅因為秦趙兩國同出一源,血脈裡都有好戰基因,還因為戰國時期趙國、秦國都具有統一全國的實力。此後趙國一直是東方六國拒秦的首道屏障,北拒匈奴,秦趙爭霸,在國家的地理、人口、經濟優勢全無下,即使被白起坑殺40餘萬人、壯年男丁幾乎全部戰死的情況下,仍在次年就大敗秦軍……

先來看看秦滅六國之戰的時間表:滅韓1年;滅趙14年;滅魏3個月;滅楚4年;滅燕6年;滅齊……呵呵,一個月也沒用的了。

秦趙一家人死磕,其他都是看客。


1、秦趙同脈,血性強悍

秦趙是同一祖先:伯益,其因治水有功賜姓“嬴”。伯益後裔蜚廉、蜚廉長子惡來曾輔佐商紂王。蜚廉、惡來均是強悍戰將,惡來“手裂兕虎”,可手撕野牛和猛虎。周武王伐紂時,惡來戰死,蜚廉自殺。

蜚廉次子叫季勝。季勝有個後裔叫造父,有一年周穆王到西方巡視,樂而忘返。國人趁機作亂,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返回平定叛亂。造父因功封趙城,後人以趙為氏。惡來雖死,也有後人。周朝時的非子是惡來五世孫,被周孝王封於秦地,人稱“嬴秦”。

春秋末期,趙氏曾差點兒被滅族,趙氏孤兒的故事舉世皆知,但最終趙、魏、韓“三家分晉”,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而秦國在遠離中原的蠻地,曾被蠻人打得幾乎滅國,也始終不受東方六國待見,但經六世努力,到秦襄公時正式成為諸侯。要說明的是:秦王室“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不姓嬴也不姓秦,而是嬴姓趙氏。原因是因趙氏封國大,名氣旺,人才輩出,就以趙城為源,自稱趙氏。

秦趙兩國都有尚武之風,民風剽悍,蜚廉、惡來、趙衰(cuī)、趙盾、趙簡子、趙襄子、趙桓子、趙獻子、趙籍(趙烈侯)……如果說戰國七雄中誰最有實力統一全國,非秦趙兩國莫屬。


2、北拒匈奴,秦趙爭霸

趙國是戰國七雄中第一個對軍隊進行改革的國家。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創華夏民族向蠻胡之人的學習之風,胡服代替寬大戰服,傳統步兵作戰被改革,騎兵和弓弩兵成為軍隊主體,中國歷史上第一支制式騎兵部隊誕生,趙國成為東方六國中作戰能力最強的國家。沒有之一,是唯一!

戰國初期,秦趙爭霸不斷上演。趙武靈王曾裝扮成使者入秦,考察秦國地形,意圖攻滅秦國。之後秦趙鬥法,樓緩、藺相如、趙勝、趙奢、廉頗、李牧等趙國名將輩出。慷慨悲涼之士層出不窮。當東方五國還在醉生夢死時,趙國就成為阻擋秦國入主中原的第一道屏障。

完璧歸趙、澠池會盟中,趙國都是勝利一方。如果沒有強大軍隊,外交上如何才能成功?而兩國的第一次交鋒是閼與之戰,馬服君趙奢一戰面勝。

3、長平之戰男丁40萬被坑殺

秦滅六國中最慘烈的戰役當屬長平之戰。戰場源起是韓國無能,面對秦軍迫境把自己的上黨郡獻給秦國。最終,趙國接手了這塊“飛地”。如果沒有實力,敢出手承接嗎?趙國就是這樣霸氣!

隨後,廉頗領兵拒秦長平。如果不是趙孝成王中秦國反間計,臨陣換將,讓紙上談兵的趙括領兵;如果不是趙軍被圍,東方六國視而不見;如果不是秦國舉15歲以上男丁全部參軍阻擊趙國援兵……46天后,彈盡糧絕的40萬趙軍就不會被白起全部坑殺。史載:消息傳出趙國“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

慘勝的秦國第二年舉兵又攻趙。原因是趙國不願割地求和,全國備戰欲報血仇。秦昭襄王遂舉全國之兵包圍邯鄲。史載:趙國兵士30餘萬皆為老年,13歲弱童也持器登城衛國。所謂哀兵必勝!邯鄲被圍5個月沒有城破,秦國殺掉白起,換帥鄭安平,再發兵5萬。最終,糧草全部斷絕的趙國等來魏、楚援兵,秦軍兵敗而退,鄭安平所部2萬餘人投降趙國。什麼叫血性?看看男丁全無的趙國面對秦國就知道了。


4、痛打燕國,力抗強秦

一直做壁上觀的燕國在邯鄲之戰後趁危出兵攻趙。被廉頗領兵擊敗,並圍困燕都。其後燕國數次犯趙全被擊敗。

趙悼襄王六年,秦將蒙驁率軍十萬攻趙被擊敗,蒙驁被射殺而亡。趙幽繆王三年,秦軍再出上黨,意在趙都邯鄲。李牧率兵一戰稱神,大敗秦軍,10萬秦軍全部被殲,秦軍統帥出逃燕國。

隨後,燕國再次攻趙,被李牧擊敗,燕軍主帥自殺。再隨後,趙國組織五國聯軍攻秦。如果不是楚軍臨陣而逃,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5、末代趙王復國抗秦

公元前229年,秦軍攻趙,趙國中秦國反間計殺李牧。秦將王翦攻陷邯鄲,趙王遷被俘。趙悼襄王的嫡子趙嘉在代地稱王復國,匯合流散趙人與燕國聯合,於易水河邊再戰秦軍。直到公元前222年秦軍才俘虜趙嘉,趙國被亡。

史載:趙滅之後,東方之國無一再可抗秦。從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2年,秦國最終攻滅趙國,是滅東方六國中用時最長、損失最慘重的。

趙國最終被滅還與天災有關。史載:秦將王翦滅趙最終一戰的前2年,趙國大地震,樓臺、房屋、牆垣大半毀壞,地面裂開130步深溝,次年發生大饑荒。民謠說:“趙人大哭,秦人大笑。如果不相信,請看田裡長不長苗。”

難道非秦滅趙,天要滅趙?


指動濟南


先看看秦始皇滅掉六國的先後順序:韓趙魏楚燕齊,按理說,最強的國家要麼是第一個被滅,要麼是最後一個,齊國是傳統大國,曾經強大到被五國圍攻,齊閔王被殺,再也不想合縱抗秦,縱橫家們的話,齊國人最後是說啥又不想聽了,於是坐看其它五國被滅,其它五國中,以趙國最為厲害。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發展,十分強大,雖然長平之戰,任用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導致四十萬趙國士兵被坑殺,但是並沒有讓趙國一蹶不振(換了其他國家恐怕早就完蛋了),但是趙國上下都沒有因此而氣餒,君臣勤政,大力發展農業,積累資本,積極結交其他國家,全國上下專心抗擊秦國,在此情境之下,白起建議秦王不要攻打趙國,礙於白起的功績,秦王雖然不滿,但也沒有表示異議,但還是沒有忍住,仍然攻打了趙國。



趙國並沒有怯戰,趙軍全線收縮後堅壁清野,退守都城,趙王親自激勵趙軍,趙武靈王之子平原君也仗義疏財,讓自己的老婆孩子親自去前線幫忙,全國群情激憤,誓死抗擊秦國,頂住了秦軍的一次次衝鋒,秦軍傷亡慘重,士氣低落,邯鄲卻巋然不動,然而勤王仍然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攻打趙國,趙國向周圍國家求援,但是各國要麼等著趙國被滅,要麼就是懼怕秦國的勢力不肯救援,最後孤立無援的趙國最終在六國中式微,一蹶不振,秦國從函谷關內向外看的時候,驚喜的發現,已經沒有人能夠抵擋秦國了。


軍事一點通


秦滅六國中,最難打的是哪個國家?有書君認為,應該是趙國。同秦國消滅其他幾個國家有所不同,滅趙國時,秦國用了幾十年的時間,經過幾代秦國帝王的努力,才完成了這個任務。從公元前283年開始,秦昭襄王就開始謀劃滅趙國,他不斷地對趙國進行挑釁試探。



但是直到公元前222年,秦政時期,秦國才完全滅掉了趙國。而秦國消滅其他國家,則如摧枯拉朽一般,迅速地取得了勝利,滅掉了這些國家。


有書君為你簡單說一下秦國滅趙的過程。


長平關秦趙對峙三年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王齕進攻韓國上黨郡。韓將不願投降秦國,便把上黨獻給了趙國。趙孝成王接收了上黨。秦軍隨後包圍了上黨,趙王連忙派廉頗率20多萬大軍去救上黨。廉頗只能守住長平關,叫士兵們修堡壘,深挖壕溝,做長期的鬥爭。雙方對峙了三年。


離間計白起射殺趙括


後來,秦國的大臣範睢用了離間計,使趙王聽信謠言,啟用趙括接替了廉頗。趙括領兵20萬到長平關,加上廉頗的兵士一共40萬。被秦國的大將白起設下埋伏,趙括被亂箭射死, 40萬大軍全部覆沒。白起的大軍乘勝攻打趙國邯鄲,趙國形勢危急。



趙魏聯合勝秦


趙國說動魏王與趙國結盟,派兵救援。魏國派兵時受到秦國的恐嚇,便在鄴城就地安營。信陵君用計竊取了魏王的兵符,率大軍去救邯鄲。趙軍和魏軍兩下夾擊,打得秦軍像山崩似的倒了下來。


王翦反間計滅趙


秦昭襄王死去後,秦王政親政,派大將軍王翦徵趙。王翦運用反間計誹謗趙國的李牧,結果趙王殺了李牧。王翦乘機滅掉了趙國,俘虜了趙王。趙國只剩下了一座代城。公元前220年,秦國完全滅掉了趙國。


秦滅戰國五雄



秦國消滅其他幾個國家,則比較順利。公元前231年到公元前230年,秦國用一年的時間滅了韓國;公元前225年,秦國滅魏國,只用了三個月;公元前226年到公元前223年,秦國滅楚國用了三年,可說是第二難打國家;公元前226年,秦國迅速消滅了燕國的主力;公元前221年,秦派兵滅齊,齊王不戰而降。秦國最終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王朝。


趙國最難打的原因:擁有較強的綜合國力


六國中,趙國是最難打下的國家,有書君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趙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趙國經過學習胡服騎射,以及與匈奴的實戰,部隊作戰能力很強。


趙國擁有比較多的兵力資源,長平關一戰,就投入兵力達40萬。趙國擁有很多軍事人才,像趙奢,廉頗、李牧等。當然,趙國的經濟實力也比較強大。


秦國的優勢遠遠大於六國,經過商鞅改革,秦國國富民強。秦王重用人才,釆用遠交近攻的正確決策,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所以秦國的改朝換代,可說是摧枯拉朽。人類歷史發展雖然具有曲折性,但什麼都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前進性。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秦始皇是我國第一的封建制度的國家的君主,他也結束了我國戰國末期諸侯混戰的局面。秦國通過吞併其他六個國家建立了統一的朝代,那麼秦國為什麼要吞併其他幾個國家呢?  

  秦滅六國的示意圖


秦國起初也和其他幾個國家一樣是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國是在 商鞅 變法之後逐漸變得強大。秦國在公元前338年 秦孝公 死後 秦惠王 繼位後有了一個轉折,秦惠王雖然殺死了商鞅但他一直勵精圖治將秦國治理的非常強大,之後秦國在秦惠王的努力下成為戰國四雄之一和楚國齊國處於同等地位。

後來秦始皇 嬴政 統治秦國,由於嬴政是一個非常有野心和有能力的人,再加上丞相 李斯 的策劃和幫助,嬴政有了一統天下的慾望,在這種慾望的催使下,秦國在嬴政的帶領下逐步吞併了其他六個國家,一統天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統一的王朝, 秦朝 。

我們都知道戰國初期最強大的並不是秦國而是齊國和楚國,秦國之所以能後來居上成為戰國時期的霸主,甚至滅掉了其他六個國家一統了中原,與它自身一直不斷改革和變陣是很有關係,再加上秦始皇嬴政的雄才大略才奠定了後來秦國統一天下的局面。所以秦國滅六國的原因很簡單,它要一統天下所以滅六國是必須的。歷史和世界都是一樣的“優勝劣汰,強者生存”。

秦滅六國中最難打的是哪一國-楚國


在戰國末期秦國吞併其他六個國家的戰爭中一直都是所向披靡的,但有一個國家讓秦國最為頭疼,花費了最大精力和最多的兵力去攻打,但還是久久攻不下,這個國家就是楚國。  


  秦始皇的畫像

秦國再攻打楚國的時候花費了比攻打其他國家更多的時間,為了攻下楚國秦國耗費了很多的兵力。公元前224年秦國大將 王翦 率領了10萬大軍向楚國發起進攻,但由於楚國一直都是用武治國,所以兵強將勇,而且楚國的城牆堅不可摧,所以王翦遲遲沒有攻破楚國的防線。

秦國與楚國的這場戰爭一直持續了一年之久,由於當時秦國已經打敗了其他四個國家。楚國沒有援助而且將士們鬥志渙散,再加上一直都處於備戰狀態,導致糧草不足,所以楚國國君無奈只能撤軍投降。雖然秦國最終打敗了楚國,但是秦楚的這場戰爭雙方都受到了消耗,秦國花費了兩年時間才恢復國力。

楚國為什麼會是讓秦國最難打的一個國家呢?楚國也是 周朝 的一個諸侯國,楚國最初起源於河南新鄭,楚國從春秋時期國力就一直很強。後來經過 楚威王 的統治和改革楚國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但楚威王死後楚國的國力就逐漸衰弱,以至於最後被秦國所滅。

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楚國之所以是秦國在滅六國的過程中最難對付的一個國家不僅僅是因為它疆域遼闊,還與楚國強大的國力和基礎有關。

戰國七雄 爭霸是我國很重要的一段歷史。在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中秦國最終勝利了成為了霸者統一了中原。秦國為了能夠成為霸者而策劃了秦滅六國的戰爭,我們都知道一場戰爭除了雙方的軍事實力之外最重要的還有戰略方針和軍事策略。秦國為了滅掉其他六個國家採取了什麼戰略策略呢? 

秦滅六國的策略是由當時秦國的丞相李斯提出來的,李斯為秦國確定了先安撫魏楚兩國,和燕齊兩國交好,消滅趙韓兩國然後各個擊破的策略。最終這場戰爭的勝者是秦國,秦國以一國之力擊敗了六個國家成為 春秋戰國 時期的霸主,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封建集權制度的國家。秦國的勝利不單單是由於秦國的國力強盛,還和李斯確定的戰略方針有很大的關係,正是由於李斯為秦國制定了正確的戰爭策略,才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秦滅六國的戰爭策略是很成功的,歷史上將這一策略命名為“遠親進攻”策略,正是由於這一戰爭策略的正確才為秦國帶來了勝利,使得秦國成為這場戰國末期諸侯混戰的勝者。

從秦滅六國的例子上我們不難看出一場戰爭中確定正確的戰略方針和策略是決定這場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一個正確的戰爭策略可以幫助一個國家在戰爭中獲得優勢從而獲得戰爭的勝利,秦國在滅六國的戰爭中獲得勝利要歸功於秦國確立的策略。

俗話說“天下大勢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混戰,最終由秦始皇一統天下結束戰局的歷史事件更能很好的印證這句話。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最混亂的幾個時期之一,在這長達幾百年的混亂時期中最著名的一場戰役就是秦滅六國之戰。 

在公元前223年也就是我國曆史上的戰國末期的時候,有七個國家稱霸於中原大地上,它們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最後由於秦國逐漸強大發動起了戰爭逐漸滅掉了其他的六個國家。

秦滅六國之戰從公元前231年到公元前221年曆時10年時間,在這10年時間中秦國相繼滅掉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六個國家,結束了戰國時期諸侯混戰局面,統一了全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朝代,秦朝。

史書上記載的秦滅六國之戰歷時了十年,但是秦國為了策劃和準備這場戰爭卻花費了多年的時間。秦始皇嬴政成為秦國的國君後開始周密部署統一六國的戰爭,當時的秦國丞相李斯向嬴政提出,遠交近攻 的策略,所以秦始皇在第一年就滅掉了韓國和趙國,同時準備向其他國家進軍,在 荊軻 刺秦失敗後又滅掉了燕國,燕國被攻破後秦始皇又進一步向其他國家進軍最終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原。

秦滅六國之戰這場戰爭長達十年,在這十年時間中,秦國滅掉了其他六個國家可以看出秦國國力的強勢。

希望我回答對你有幫助!喜歡的記得關注或點贊哦…


瞐虹侃籃球


趙國和楚國。趙國在長平之戰主力部隊損失殆盡之後,竟然又生存了30多年,不可謂不強!甚至到了最後的幾次戰爭,趙軍還2次擊敗過秦軍的攻勢。最後秦軍動用反間計,屢戰屢勝的趙軍主將李牧被昏聵的趙王處死,趙國自毀長城而滅亡,不過趙國王室還北逃代地復了國,又堅持了6.7年才滅亡。

趙國的戰鬥力來源還是之前趙武靈王搞的胡服騎射,使得趙軍的戰鬥力是極其強悍的。雖然之後逐漸衰弱,但相較其他國家戰鬥力還是不錯的。除了秦國,趙國和其他國家的戰爭基本上就沒輸過,即使和強秦對打,7次關鍵性大決戰,也是輸5贏2,在六國裡表現最好。趙國的缺陷在於它源於晉國的分裂,面積小人口少,只要拼消耗就得完。

戰果七雄裡,就屬三晉比較吃虧,被夾在齊國中間,趙國在北邊還能向北發展,韓魏兩國四周被其他國家包圍,幾乎沒有發展空間,魏國武卒隨強也沒用,沒有發展空間,體量就那麼大。

除趙國外,最牛的就是楚國了,楚國的特點是地廣人多,整個長江流域幾乎都是它的。當時華夏民族統治的區域,它佔了一半多。不過楚國大而不強,缺乏名將名相,內部鬥爭激烈,導致軍隊的戰鬥力差,雖然抵抗堅決,但只要一決戰,就一潰千里。若不是它地盤大,人口多,戰略縱深廣,王翦也不至於要60萬來平定楚國。

其他國家裡,魏國燕國也有過強烈的抵抗,信陵君死後,魏國就開始了厄運,作為世仇,秦國長年累月對魏國進攻,土地不斷減少,但魏國反抗也很強烈,秦國滅了韓國趙國之後才徹底滅了魏國,還是靠的水淹大梁城,為了報復魏國的抵抗,始皇帝特地下令屠城。

燕王聽了代王嘉的餿主意,殺了太子丹來緩解秦國的攻勢,沒用,不得不進行強烈抵抗,但燕軍的戰鬥力並不強,很快就被攻破了國都,燕王逃到遼東組織抵抗,第二年被滅。

這裡最奇葩的是齊國,坐視五國被滅,不僅不幫忙,也沒有枕戈待旦,等到秦軍突然兵臨城下,齊王索性舉國投降。

哦,還有個韓國,沒說頭,太弱小了,它完全被各國領土包圍,沒有發展空間,戰國後期,韓國領土只相當於秦國一個郡,最後韓王安不得不獻土請降。


雲中史記


這個如果把時間段限定於“秦滅六國”的話,秦軍碰上的最難打的對手應當是楚國。我沒記錯的話這也是春秋戰國時在秦國曆史上動用兵力最多的一次,另外一次是對趙國的長平之戰,這兩次大戰動用兵力均達到60萬。要知道,即使是幾百年後的淝水之戰也才有八十多萬人,而那次前秦軍隊幾乎把整個北方能拉的兵丁全帶上來了。

最初,李信、蒙武二人兵分兩路各率十萬人進攻楚國,結果由於大軍冒進被項燕打的大敗而歸。嬴政大怒之下想起了之前說打楚國要60萬大軍的王翦,事實證明了王翦是正確的,嬴政便親赴稱病的王翦家中探望並請老將軍出山。老將軍沒有像白起那次一樣,在嬴政答應了給60萬軍隊的條件後便率兵出戰。

王翦比李信更懂得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道理,王翦剛來的時候楚軍也是動員了全國之力打算拼死一戰,大概是50萬人。兩軍擺開陣勢之後項燕就懵了,對面跟來駐防似的,成天也不打仗也不訓練,除了警戒哨一幫人就在營地裡發呆。直到後來楚軍實在受不了了就把一些人調離陣地,這時候王翦帶人突然襲擊,一下把楚軍打散了,楚軍再就沒能聚起來。後來,兵臨壽春,楚王負芻被俘。

當然,說著容易,王翦和那60萬部隊當年愣是在敵國境內耗了一年,要是秦國沒有強大的國力支撐,反倒會是楚軍耗死秦軍。而王翦若不是參透了嬴政的心思,怕是也早就被生性多疑的秦王咔嚓了。所以說,對付楚國這一仗應該是最難打的。


軍事新觀察


秦始皇滅東方六國的戰爭中,我認為滅楚是最難的,後來有句話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話最後應驗在項羽身上了。說明楚人是強悍不可征服的人。為了滅楚,嬴政幾乎傾盡了全國之力。

滅楚之前,嬴政召開了戰前會議,商議作戰方案。秦王嬴政首先發問滅楚要多少兵馬?

老將王翦表示非六十萬大軍不可。嬴政聽後不悅,60萬大軍幾乎是舉國兵力。是嬴政所有的家底,嬴政敢賭嗎?

就在這時,年青干將李信說20萬足矣。嬴政聽後大悅,說:“王老將軍,您老了,”長江後浪推前浪。秦王嬴政於是令李信率領20萬大軍開赴楚國前線,隨軍一起還有蒙恬將軍。

當秦國的20萬大軍打過來時,楚國在幹什麼呢?此時的楚王心急如焚,徵召全國臣民保衛楚國,於是一代戰神項羽的爺爺項燕登場了,項燕帶領他的八千子弟兵和項氏一族橫空出世。一場交鋒開始了。

首先,李信和蒙恬兵分兩路,李信率軍攻打平輿(今河南平輿),蒙恬率軍攻打寢丘(今安徽臨泉),二人相約在城父(今河南平頂山市)會師。戰事起先對秦有利,李信和蒙恬都取得了勝利,打的楚軍節節敗退。可惜,小勝後的李信信心滿滿、自高自大,中了項燕的圈套。項燕一直保存著實力,故意引誘李信孤軍深入。

最終,狂妄輕敵的李信慘敗而歸。李信的慘敗,讓嬴政悔恨不已,還是自己太大意輕敵了。嬴政痛定思痛,此時他想起了一個人,老將王翦。那麼王翦何在?

在家養老,上次嬴政沒有聽從王翦的建議,王翦乾脆請辭回家養老去了。嬴政決定親自去拜會這位老將軍,因為滅楚不能停,一旦停止,那麼其他幾國的殘餘勢力肯定會捲土重來,後果不堪設想。

嬴政見到王翦後,先是賠禮道歉,寡人糊塗,當初沒有聽老將軍的,如今楚人反撲,希望老將軍出面。王翦說,多謝大王垂青我,可是我年老多病,經常說糊塗話,讓大王見笑了。嬴政知道這是王翦的託詞,於是說,老將軍,以前的事情就當他過去吧。

比起白起,王翦顯然是個聰明人,再者說,識時務者乃為俊傑,他不想做第二個白起。於是王翦對嬴政說,既然大王這麼信任我,讓我出征,請給我60萬大軍。嬴政同意了。

不過在出徵前,王翦讓嬴政賞賜他良田和豪宅,說給自己和子孫,嬴政笑了笑答應了。當王翦大軍行至函谷關時,王翦再次上書要求嬴政賞賜良田和豪宅。

我們不禁要問,堂堂的一個大將軍要這些幹嘛呢?他就不怕人家說他只是個貪圖富貴名利的人嗎?這就是為臣之道、做人的智慧了。你想啊,60萬大軍對於嬴政來說,幾乎是所有的家底。現在嬴政的家底在王翦手裡,如果王翦要造反,嬴政攔得住嗎?所以,王翦唯有這樣做表示我王翦對你嬴政忠心耿耿,只有自毀才能打消嬴政的猜疑,安心打仗。

當年王翦滅趙就是嬴政充分信任他,而對手李牧卻遭到趙王猜忌,被王翦用離間計,兵敗身亡。古代君臣之道莫過於此,所以王翦就算撕破老臉,不顧名節也要這麼做。更可況,滅楚是一場苦戰,天知道要打多久,如果一旦失去信任,被猜忌,很可能前功盡棄,一切的努力都將付之東流。

而且王翦要面對的對手是項燕。秦國戰神對戰楚國名將項燕,這將是一場史無前例的交鋒,這也是春秋戰國歷史上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一次的戰爭。

秦始皇的部隊開進了楚國,秦楚軍隊玩起了相持戰。王翦深知,楚國縱深很大,對手很強,不可能一下子併吞,只能步步為營,穩打穩打。

就這在一年多的時間裡,雙方形勢發生了轉變。秦軍這邊,王翦一邊休養生息,一邊鼓舞士氣。

而楚國這邊判若兩樣,楚國豪門世族林立,各種政治勢力互相敵對,勾心鬥角,派系鬥爭嚴重削弱了楚國的凝聚力。而且長期的相持也讓楚王對項燕的動機產生了懷疑,極大地不信任項燕,認為項燕擁兵自重。

最後以至於糧草不濟,項燕兵敗自殺,他的衣缽只好由他的孫子項羽來繼承了。與其說項燕是被王翦打敗的,不如說項燕是敗於楚國內鬥。

隨著項燕的戰死,楚國也就走上了末路。公元前223年,嬴政37歲,王翦60多歲。楚王被俘,楚滅。


秉燭讀春秋


戰國末期,秦國的士兵所向披靡,結束了諸侯混戰的局面,秦國消滅六國,嘴上說起來容易,但是實際中,可是非常之難的,那麼在秦滅的六國之中,哪個國家是最難打的呢?相信每個人心中的評判標準都有所不同。仔細查閱一番歷史,客觀的講,最難啃的骨頭還是楚國。

秦國打楚國耗費了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從時間上來說,秦打楚國耗費的時間比打其他國家更多,王翦帶領十萬大軍攻打楚國,有趣的是,楚國一直是崇尚武力的,並且是以武治國,因此他們的士兵作戰能力是非常強的,王翦一時半會無法攻破。戰事持續一年之久,楚國面臨糧草不足的情況,並且這個時候楚國已經是孤立無援,士兵們也是軍心渙散。最終楚國只能選擇投降。這還不是楚國能堅持這麼久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楚國太大了,人口也多,戰略縱深廣。實際上強大的秦國,為了吃下楚國,戰爭結束後整整修養了兩年才緩過勁來。

有趣的是戰國時期,楚國曾經是最強大的一個國家,也是最有可能統一中原的。但是改革失敗後,楚國便一蹶不振,走向了下坡路。實際上在戰國中後期除了楚國難打,有人認為還有一個便是趙國。嚴格的說趙國的戰鬥力也是非常的強,經過胡服騎射的改革,士兵更加的勇猛,可以這麼說,趙國在戰爭中,除了輸給秦國,對戰其他國家幾乎沒有敗仗,但是趙國很快便被滅了,雖然趙國不難打,但是他的威脅太大了,說得直白一點,只要趙國被滅,一切只是時間問題。

綜上所述最難打的是楚國,不過這個難打併不是說他的威脅大,而是真的是不好打,國土太大,人也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