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曾经住过的285大院(八)

致我曾经住过的285大院(八)

八、普通话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部队相对封闭,大门有门岗,四周有警楼,除了放电影短暂对外开放外,几乎不和地方接触。环境的封闭造就了语音的独立,久而久之我们285子弟们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方言,说是地方话吧差别明显,说是普通话吧又不那么标准。于是我们自己亲切地把自己的口音称作军普,意思是军队普通话。

军普因为非正规,因此很难给它的口音定义,但凡是讲军普的孩子都能够立刻从一堆孩子中区分出谁是军队的,谁是地方的。更神的是,据说每个部队的军普都有它自身的细微差别,我们幼儿园有的阿姨甚至能够单纯根据口音区分出孩子到底是285部队的还是257部队的。当时我们285部队的孩子都在红旗七路小学(原道庄小学)上学,当地道庄和市委的孩子有时为了混进部队大院看电影,也经常学说我们军普,但总被门岗的士兵抓住,很少有漏网的。虽然他们自己觉得已经学得很像,但我们部队大院孩子听他们讲军普都感觉特别瘆人,浑身直起鸡皮疙瘩,笑话他们: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张店人说普通话。随着在淄博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再加上娶了淄博的媳妇,逐渐地我也学会几句当地方言,可除了拿方言开玩笑,一般我还是习惯说我那标准的军普。

记得大学刚毕业时,我对桌就是我们单位广播站的播音员,她是地道的老博山大街人,一拿起麦克风还能撇几句普通话,撂下话筒扭头就是博山腔。她对我比她还标准的军普极不感冒,多次教育我说现在不是大学了,要和群众打成一片,不要总撇普通话,说方言即可。被老师批评令我诚惶诚恐,虚心地向老师解释我不是故意装的说普通话,我根本就不会淄博方言,如果领导有要求,我可以努力学习当地方言。直到很久以后,通过细致的观察,该老师才彻底相信我所言不虚。

不过我的军普也帮了我不少忙,由于军普不带地方特色,全国哪里都有驻军,都有讲军普的人,因此我到哪里都可以冒充当地人而不被察觉。前几年和同事上上海出差,由于坐公交需要倒好几路车,因此一般都是打车出行。和我一起去的同事都是地道的淄博人,淄博口音极重,为避免让人家听出我们是外地人,而多绕冤枉路宰我们,大家公推我和出租车司机问路交谈,其余人都哑口不言。果然即使精明的上海司机也没有发现我不是上海人,谈天说地热情和我交流上海这几年气象的变化,到目的地,这几个家伙一声不吭开门就跑,气得我用淄博方言大骂:“嫩这几个玩意祥不是东西来,到撵子就跑,没一个结账的换”。身旁的上海司机一脑袋的雾水,就和听外语似的。

文:老橡树,大院子弟:神龙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