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初關羽沒有失荊州,而吳國和蜀國願意聯合,那麼最後的結果會是怎樣?

黃家駒忠實歌迷趙三才


這個可能性不存在。

如果仔細去翻閱史料,就會發現,關羽攻打荊州之戰,有很大的門道。首先,關羽進攻襄樊,是在建安二十四年;這個時間,還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劉備與曹操在漢中相爭,最終擊退曹操,奪取漢中。所以,可以發現,關羽的軍事行動,是緊接著劉備奪取漢中之後進行的。史書記載,關羽之所以要出兵,是為了趁著孫權進攻合肥,曹軍主力集中在合肥一帶,而攻取整個荊州,將曹操驅逐出荊州。這樣看來,關羽的軍事行動應當是一種戰略進攻。

但是,很有可能存在另一種情況,關羽的軍事行動,是一種以攻為守。當時,劉備剛剛取得勝利,奪取漢中,而曹操也並不甘心就這樣丟掉漢中,所以他在漢中以北,部署兵力,大有反攻之勢。對於劉備而言,一來漢中是川蜀的屏障,一旦漢中丟掉,那麼川蜀一代必然會面臨曹操更大的威脅;二來建安24年七月,劉備已經稱漢中王,如此一來,漢中更加不能丟,然而曹操此時並沒有死心,而劉備對漢中的統治也並不穩固,所以他需要關羽出兵去牽制曹操,以使得自己在漢中穩固立足。從這個意義上講,關羽出兵,實際上是在防守。

如果按照這個形勢發展下去,那麼在孫權攻打合肥無果,而關羽又擊敗龐德的情況下,實際上此時關羽已經讓曹操感覺到威脅,所以即使撤軍,也已經起到了在荊州一線牽制曹軍的作用;而孫權此時也已經更換了大都督,這預示著肯定有大動作。所以,此時如果撤軍,則戰略目的就達到了,同時荊州也能守住。

但是關羽卻沒有即使撤軍,一來是 因為進展的太過於順利,曹仁被打得不敢出來,曹操派來的援軍也被擊敗(于禁,龐德),而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都投降了關羽,這一切讓關羽以為襄陽和樊城已經是他的囊中之物;再者,因為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大封功臣,關羽急於證明自己,所以他繼續圍攻。

如此一來,他的行動就起了反效果。對於曹操一方而言,本身就已經把重心轉移到荊州一線,但關羽依舊不依不饒,這就使得曹操決心和關羽死磕到底,於是又派徐晃來援救曹仁;而對孫權一方而言,劉備集團最近太順了,赤壁之後,劉備先是取得了貴陽,長沙等荊州四郡,接著又取得了益州,而後擊敗曹操,取得漢中,現在關羽又在荊州一帶連連獲勝,這讓孫權集團產生了危機感。

於是,接下來的事情,也就很清楚了,呂蒙白衣渡江,關羽敗走麥城,最後被殺,劉備集團徹底從荊州退出。

縱觀整個過程,孫劉的聯盟在此時破裂,已經是在所難免,原因如下:

其一就是前文所說,劉備集團的勢力擴張太快,孫權集團感受到了極大的危機感

其二,因為孫劉兩家對於荊州的問題,早有矛盾。。在赤壁之戰後,孫權就向劉備索要過劉備在荊州控制的區域,劉備藉口沒有立足之地,一旦有了新的地盤,就立即歸還。當劉備奪取益州之後,孫權曾經試圖通過孫夫人帶走阿斗,從而要挾劉備讓出荊州,但計劃失敗。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說明孫權已經準備使用非和平途徑解決荊州問題,但劉備沒有察覺,或者說劉備沒有太當一回事。

其三,劉備的擴張破壞了曹孫劉勢力的平衡。孫劉聯盟的基礎,就是曹操勢力太大,唯有聯手才能抗衡。而赤壁之戰後,孫權和曹操基本山沒有大的行動,而劉備則是大殺四方,顯然,此時表現強勢的,已經是劉備。孫權方面當然認為,這個聯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故而,在關羽攻打荊州的時候,孫劉兩家,早已經沒有了在聯合的可能,關羽的失敗,從他擊敗於禁而沒有撤軍的時候,已經註定了。至於劉備死後,孫劉為何能夠再次聯合,是因為劉備金國猇亭之戰後元氣大傷,對於孫權集團已經沒有威脅了。

而即使在關羽攻打荊州時,孫權與劉備聯合,也是沒有勝算的。在關羽起兵之時,孫權已經對曹操控制的合肥用兵了,但是並沒有任何進展。而曹操雖然對關羽足夠重視,但關羽的實力遠沒有達到能夠拿下荊州的地步,且看其取得的最大戰果不過是擊敗了曹操的援軍,在此之後,連曹仁只剩下幾千人駐守的樊城都沒有能拿下來。徐晃的援軍一到,關羽立馬失敗。

所以,曹操事實上只需要徐晃和張遼(張遼曾經在合肥大敗孫權)兩位將領,帶領足夠的兵力,就能完全限制孫劉兩家的聯合攻擊(因為曹魏的人口幾乎是孫劉兩方人口相加的兩倍,且孫權軍隊陸戰不行),孫劉能自保就不錯了,何談擊敗曹操?

【歡迎諸位交流討論,碼字不易,請大家順手轉發,點個贊】


庭州行者


謝謝邀請。如果關羽沒有失去荊州,吳蜀兩國又通力合作,那將來可能是蜀國坐擁天下了。



關羽大意失荊州,讓蜀國失去了一個戰略要地,如果這個要地不失,關羽就不會死,劉備也不會傾舉國之兵討伐東吳。在蜀國實力雄厚,東吳雄踞江東,兩強聯手足以在對抗曹魏,而且處於優勢。



三國時期曹魏雄踞北方,如果吳蜀聯合,有諸葛亮這樣的曠世奇才出謀劃策,有關羽,張飛,趙雲等一批猛將衝鋒陷陣,有東吳固若金湯的江防措施,吳蜀聯合可以說進可攻退可守。



曹操雖然強大,但善謀而多疑,斷然不是吳蜀聯盟的對手,最終會被消滅。



魏國一滅,吳蜀聯盟就會瓦解,此時劉備已經病逝,蜀國大權在諸葛亮手裡,有佔領的魏國地域,蜀國就不是偏安一隅的弱國,而是稱霸中原,一統天下指日可待的強國,以諸葛亮的用兵能力和治國能力,蜀國可以擊敗吳國,最後實現興復漢室的願望。


毒刺劍客


三國中,如果關羽沒有丟失荊州,而孫劉也願意聯合,那麼歷史大有可能會做一些改變,而變數最大方當然是劉備了。

因為孫權殺了關羽奪了荊州,陸遜又敗劉備於猇亭,再與劉備繼續聯合,其間並沒有損失什麼,卻白白得到了荊州三郡,但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間,雖多次攻打合肥襄陽,但都以失敗告終,難入逐鹿中原,所以孫權方是註定無所作為了。

再看劉備這邊,如果關羽不死,荊州三郡猶在,而劉備也不用損失近五萬精兵,一批年輕將領得以成長,最重要的是劉備也不用死,可以多活幾年。

以劉備的雄才大略,識人用人之能力,加上諸葛之治國治軍才幹,何愁大事不成。有劉備坐鎮,強劉禪萬倍,諸葛亮可專心治理荊蜀二州,使之國富民強,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訓練軍隊,以圖雍涼二州之地。

多出來的這幾萬精兵,加上一批年輕將領,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會成功,有劉備在,守街亭斷不會用馬謖其人,取得隴右,守住街亭,切斷涼州與關中之聯繫,涼州可唾手可得。

然後用涼州軍馬訓練蜀國騎兵,想要攻打魏國,沒有騎兵門都沒有,孫權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合肥讓張遼以七千大敗孫權十萬之眾,在水中打仗孫權厲害,到平原遠不是曹魏的對手。

更何況還有關羽一方,隆中對諸葛亮曾明確指出:“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讓孫權在東線全力攻打合肥,以牽扯曹軍一部分兵力,讓其不能分兵西線,曹魏則左右難以兼顧。

關羽可同時率軍攻打襄樊,打通北上的通道,然後直取宛城,洛陽,而劉備則另派一員上將出街亭直逼長安,霸業可成矣。

關鍵是孫權願意嗎,孫權就眼睜睜著看著劉備取涼州,關羽取襄樊,你當孫權是活雷鋒呀,孫權何等精明之人,他也知道,劉備滅掉曹操後,下一個就是自己,他才不會讓劉備得手呢?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如果關羽沒有大意失荊州,而且東吳也願意與蜀國聯合伐魏,那三國會如何走勢,我個人看法是吳蜀聯盟肯定不會長久,吳蜀反目是必然的。

在諸葛亮的隆中對裡說的很明白,那就是先取荊州為立業根本然後取西川,待時機成熟,兩路夾擊曹操,大業可成。那麼當劉備取了西川后,隆中對戰略表面看已經成立了,當關羽率荊州軍水淹七軍後,這時劉備集團勢力已達巔峰,這時如果孫權要和劉備聯合伐魏,那就是自尋死路。

假設東吳不偷襲荊州,那關羽很可能就攻下了樊城,即使有徐晃領軍來援估計也不是關羽對手,因為關羽沒有後顧之憂而且還可以調上庸劉封領軍來援,勝勢中的關羽去上庸調兵劉封不敢不來,而有劉封領生力軍來援,曹仁徐晃肯定不是對手,在荊州軍攻下樊城後進軍中原門戶打開了,那麼這時劉備諸葛亮會做什麼呢?我認為肯定向荊州大量調兵,名義上是支援關羽,實際目標是東吳,因為要兩路夾擊曹操肯定要先穩定後方,這時東吳就成了蜀國的敵人,而有諸葛亮在,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犯的錯誤劉備肯定不會犯了,那麼東吳必敗。

最後說吳蜀聯盟是建立在曹操強大的基礎上,業就是吳蜀聯盟是有共同點的,假設說關羽攻下樊城那這共同點就沒了,所以說東吳從背後偷襲關羽是自保行為,吳蜀不存在共同伐魏的戰略基礎。


天宇的文史情懷


雖然歷史不容假設,但為了娛樂,這裡不妨腦洞大開地假設一下。

關羽在荊州的軍力、人才配置,進攻不足,防守有餘。只要在劉備拿下庸涼地區之前,關羽不要主動對外發起大戰,只需踏踏實實地守住荊州即可。

則劉備可輕易拿下庸涼之地。一旦拿下涼州,劉備實力必然暴漲。不僅人口、地盤大幅度增加,獲得產糧基地和兵源,而且將獲得產馬區和進取關中的基地。此時,劉備將可以訓練大批騎兵,並且可居高臨下地威懾關中。如此,劉備將可以大幅度加強荊州與漢中軍力。時機成熟之時,關羽在荊州留下足夠的防守兵力,然後從荊州方向大舉進攻宛、洛,而劉備可同時從漢中、涼州大舉進攻關中,再向洛陽進軍。在蜀漢兩路出擊的鉗形攻勢下,曹魏顧此失彼,必然滅亡,孫權隨後只能乖乖歸服,則劉備將一統天下,漢朝將得到中興。

按照漢朝的成熟制度,按照諸葛亮的治理能力,將不會出現八王之亂,更不會出現五胡亂華、南北朝亂世,強漢盛世將再次出現。


紅色星河


歷史沒有假設,題主要假設,那就來個假設吧,假如關羽沒有失荊州,蜀吳二家聯合,與魏對戰,吳蜀聯軍也是難於取勝的,吳蜀聯軍到底誰要當老大,在這個問題裡,兩家就會鬧矛盾的,矛盾鬧大後。於關羽的傲氣,就會先收拾江東鼠輩,吳蜀大戰三年,不分勝敗,雙方各死傷過半,哈哈,曹操大軍再次南下,於公元225年吳蜀同時滅亡,三國歸一統,百姓從此不受戰亂之苦。


老林230627576


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即使關羽勝了,吳蜀聯合,他們也不可能聯合到完全把魏滅了,除非魏主動投降。而半道各種利益的驅使,也會讓他們形成新的同盟,或者魏蜀聯軍,或者吳魏聯軍,這是三足鼎立的局面下必定的結局:循環往復,相互制約!



歷史上最後魏完成了大一統,建立晉朝,多半也是因為蜀國的投降。當然,這不是因為阿斗無能,歷史上的阿斗在位41年,很有智慧!也許是他厭倦了戰爭,看夠了連年戰亂。不然,蜀國去吳國說清各種厲害,吳國肯定會派兵聯蜀抗魏,只是那樣,又是無休止的戰亂!



至於關羽沒失荊州最後誰會成為霸主,這可能會有不同的結局,當然,這還要看後續的發展,不是因為荊州這樣一場戰役就能看到結果的。


五味蝦瓶


歷史沒有假設,一旦有了假設,一切都會亂了套。

你以為改變歷史只是你自己會改變嗎,人家難道不改變?恐怕一丁點改變就會引發一系列的蝴蝶效應,後面的劇情發展可能不會按照你的設定來走了,甚至完全是脫軌而行。

假如關羽沒有丟失荊州,但是下月或下年突然暴病死了呢?

在古代,暴病而亡是很常見的事。又或者是其他的死亡等待著找上關羽的門呢?

不談哲學了,這個問題是個人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各人說的觀點只要有道理即可。

我的觀點是:吳蜀滅亡是早晚的事。

因為從歷史趨勢來看,魏國從始至終是最強大的,魏國統一天下是順理成章的事。


魑魅魍魎24鬼故事


我可以告訴你一句話,即使如此,劉備最多能打到函谷關。曹魏退出關中,馬上就平衡了。

道理很簡單:

看地圖

函谷關



函谷關在潼關之東,三門峽市一地區。同時,北面還要奪取上黨一線。曹魏可從幷州南下直取潼關。劉備集團需要固守中條山,函谷關一線作戰。

此時劉備需要兩路防禦,而曹魏只需要一路猛攻即可,因為秦武王當年為了兵出函谷,攻打前哨陣地足足用了一年半的時間。而秦昭襄王56年的時間裡,反覆和魏國,趙國,韓國爭奪河東地區。從孝公變法,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一共歷時7代君王,差不多100年時間。

而此時此刻,東方可不是六國,是兩個龐大的軍事集團。曹魏相當於齊燕趙魏韓五國合一,而東吳相當於楚國。這樣曹魏調兵相當容易,而劉備想要進攻則萬分困難。

這可比北伐難度大多了。

此時劉備要想在兩條關隘重重的地區作戰,又要幾年呢?

秦朝7代君王打了100年!嚴格來說不止,秦獻公時代就開始打。


鐵骨英雄祁同偉


如果這樣,不是就如諸葛亮的隆中對所說的最後一個指導方向了。結果有可能會如隆中對那樣完美,光復漢室。當然我個人主觀上來說,三家無論誰勝,最後都有可能被類似司馬家族這樣的,士族階層所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