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想過7次分手、100次離婚,卻還是和他在一起找到了幸福

我曾想過7次分手、100次離婚,卻還是和他在一起找到了幸福

曾經我以為結婚一定是跟很愛很愛的人在一起,我完全無法想象跟不那麼愛的人結婚啊,怎麼可能呢?

而所謂愛就是,很強烈的愛啊,就像戀愛中的那種愛,我必須是很依戀他的,再見說了十遍都還分不開,還沒分開就開始想念,戀戀不捨地說晚安恨不得夢境一秒鐘快進完馬上就可以睜開眼睛歡快地大喊早。那才是愛啊。

曾經我以為婚姻是個自然的過程,我們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把日子過好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嗎?兩個人人品也沒問題,待別人也都和氣,可是怎麼一進入婚姻兩個人逐漸變得跟斗雞似的?

曾經我以為愛是不需要花費力氣的,是自然而然的內心情感的湧動啊,表達也並不需要練習,你心裡有就裝不住,不就出來了嗎?

好吧,接下來我又曾經以為,婚姻其實是理性的,而愛是感性的,二者是可以分開的。愛歸愛,婚姻歸婚姻。

我曾想過7次分手、100次離婚,卻還是和他在一起找到了幸福

我曾想過7次分手、100次離婚,卻還是和他在一起找到了幸福

結婚不過是那時剛好在身邊的人

前推若干年,我一直沒有想結婚的感覺,我想我要嫁給的人一定是我非常愛、愛得不得了的人啊,可是我與自認為非常愛的人之間卻都沒有緣分。

我年少起就非常喜歡一個人,是那種可以盼望一年就等著見面一下子飛奔過去撞到他懷裡,思念得到滿足,世界對我的所有不公都可以一秒鐘原諒的那種喜歡。不客觀地說,他很溫柔、極漂亮、有禮貌、尊重人但自尊心超強偶爾小氣得很,可我就是萬般理解啊願意呵護……我又一年一年地熬心為什麼自己還沒長大,長大了就可以跟他表白。

在我 19 歲那年的秋天,世界呈現熱烈的金色,我連著好多個下午給他狂打電話,他思慮重重地說:你這樣別人都覺得我們在談戀愛了。我雞啄米似地狂點頭:我就是在跟你談戀愛啊,就是啊!他很為難:別這樣,我們不可能的。我又拼命點頭:可能可能!你擔心我爸不允許是嗎,你別擔心,我都想好了,我去要挾他,他不答應我就自殺……不不那是假的,我永遠不可能,只要你還在這世界上我就不會留下你一個人孤單……你擔心閒話嗎,我想過了我們遠遠地在另一個城市安家……

可是,我哭著,他反覆說:拜託你照顧好自己,拜託你照顧好自己……

我曾想過7次分手、100次離婚,卻還是和他在一起找到了幸福

▲ Photo by Thomas Peham on Unsplash

我失魂落魄地像一隻落水鬼在校園遊蕩,後來接受了追求我一年的學長,相處了三個月終是以分手收場,我沒法喜歡別人。但學長卻一直不肯放下,在校時我換若干寢室的電話他知道,我的 Call 機號碼他知道,我的 QQ 號碼他知道,我的手機號碼他也知道,不知道他怎麼知道的。

畢業去京後他會給我寫信。轉眼 6 年過去了,我都讀到研二了終於是這顆心被他完全烘熱乎了。可是那些年我因為不確定,縱有動心和想念卻從不說,客觀上似乎是他一個人在那裡瞎撲騰……然後某天手機裡就來一條簡訊:算了吧,天各一方,人各有志。那一刻我終於確定自己的心:什麼天各一方,你不就是在北京嗎,我去呀;你不就是讀個清華嗎,那我就考北大吧;什麼人各有志,你不就是在考 GRE 打算去美國嗎,我陪你考陪你申啊;那有什麼了不起的,只要是在這地球上你到哪裡我自然都能跟去呀。但我依然什麼都沒說,只是暗自準備就考去了北大。

但是一切都晚了。他家經濟條件不好,我想自己可以不讀書了,出去工作養他,他想做什麼都支持他,可他說“我不需要”。還有比這更傷人的嗎?你愛的人說他不需要你,而且你被他拖入情感的泥沼,他卻轉身走掉,連一句解釋都不肯給。

幾年後我遇到了 M 先生,當時他還是在京某大國企一高管,萬花叢中過,左一朵右一朵。我們初見,他很興奮,三天後給我發郵件說:“姑娘,我很希望能跟你在一起,直覺告訴我找到你就是找到幸福。我是個有能力、負責任的男人。我講信義,我說過的話就算。如果你暫時不答應,沒關係,我有耐心。”

他對我極有熱情,對我的事總是認真,做事有條理高效率,帶我見我從未見過的社會。這些當然很有吸引力但不代表我就愛他啊。重要的是他的脾氣太大,隨時隨地不知為何就爆發;可是我們實在算有緣分,我不知分手多少次總也分不了。

第一次我想分手他媽媽就到了北京,他“順便”就讓我見了家長,我心裡暗苦,是不是意味著我得慎重些了。

第二次打算分手他剛好人生有計劃辭職換工作,從此時間極自由,接下來接手了我所有的行程,到哪兒他都陪著,他說:我的原則是不管別人對你怎樣,我只要對你最好。

第三次提分手,次日他家竟然就地震了,512 啊,我不能不仗義。第四次鐵心要分手我卻緊急入院一個星期,他每天煲湯送飯悉心照顧,把一個病房的老少女人都感動壞了;一個老阿姨拉著我手看相說,你這手軟有福氣,這樣好的男人你一定要嫁。我很疑惑,這就是好男人了?

第五次分手我們大吵一架,他氣得半邊身體突然麻痺了動彈不得,我走不成了只能回身給他做按摩,抱著他的頭給他唱完了所有我會的歌,那天計劃的調查也沒做成。唉!第六次分手……第七次分手……

到我畢業時,我一方面表面積極地想留京,另一方面心裡暗道如果離京也正好分手,歐耶!可沒想到對於他生活奮鬥過十幾年,榮辱皆系之的北京,他幾分鐘就下了決心離開,跟我去他全無好感、一人不識的 H 市。他嘎嘣脆地刨除兩地往返時間僅 4 天就把北京一切處理完畢。我暗吃驚,看樣子我得跟他結婚了。

可我還是不確定啊!給我年長的心理督導打電話,她說婚姻就是婚姻,多數人的婚姻跟愛沒什麼關係,你想多了。我愣。他的朋友則說:“你非常愛他啊,愛得不得了。”於是我糊塗了:原來我很愛他?那就……結吧?到 H 市三個月後,我覺得生活必須往前走了,就對他說:“如果不結婚,你可以回北京了。” 於是 15 天內,他就帶我去買了房子,寫了我名字,去領了紅色本子。

那天當我們坐在攝影館的椅子上頭靠頭看著鏡頭,聽聞“咔嚓“一聲響,我真心展開了笑容,覺得心底也算愉快,終於定下就是這個人了。起點如何我不問了,我想結婚了這世界只有他堅持在我身邊;未來很長,我會好好去愛他。

我曾想過7次分手、100次離婚,卻還是和他在一起找到了幸福

▲ Photo by Benny Teng on Behance

我曾想過7次分手、100次離婚,卻還是和他在一起找到了幸福

婚姻變戰場,理性來拯救

婚後我因為他強勢且脾氣大而選擇後退,讓他去主導,而我錯把輕易向生活的瑣碎妥協,保持簡易、缺乏熱情當做撇棄浮華的成熟,任由審美堪憂的他主導生活走向粗糙,我逐漸不滿且歸咎於他。

婚後五年父親看到我的狼狽,終於忍不住說:“你的婚姻,我相信你,讓你做主,可你讀那麼多書為什麼選不好一個人?”我說:“如果我修過一門如何選擇婚姻對象的課的話,那我會得高分,知道怎麼選人。”我漸漸覺得自己選錯人了,但我一向態度是:即使選錯,我也要將生活往對的方向過 。

婚姻裡,我做我認為該做的,我說過會好好愛他。他做事需要什麼人我就充滿了義務感一定去為他找來;他出差希望我同行,我就調整甚至放下自己的工作跟他去;跟客戶見面,客戶點名要聽我講不聽他講,我講得不合他心意他就當場公開發脾氣,我就忍了吧;

我後來懷了孩子不能陪他出差了,每次必然牽著他的手歡喜地送出小區門口,若他回來又常常即使等到半夜都高高興興地去迎接;當我大懷快生了,他覺得可能跟人衝突了就會拉上我去協調,我不願意但我還是去……

出於複雜的原因結合具體的情勢,他作為自尊又自傲的男人,對我固然喜歡但又務必保持鄙視;他從不告訴我他的規則,卻要求我務必遵守,他覺得我自然就該懂他;他把我拖入他的工作,把夫妻關係和工作關係攪和在一塊,他常常不通知、不提示,隨時任意切換角色讓我無所適從,我常把握不準我該叫他老公還是某總……

就好比我倆在高速上開車我靠後並行,他隨他的心意越線竄道不打燈,若被我追尾了,他就來轟炸我那是我的錯,因為你是我老婆,你又不笨,你看著前方這種情況下,即使我不打燈你自然都應該知道我要併線了,你自然就應該減速讓我。我……大哥,我們其實行駛在不同的道上,我的視界跟你的視界有差,而且我們真的駕齡不等,開車的風格也不同。

結婚次日,我開篇就申明我的婚姻信條:一我永不會因為錢跟你吵架,二我永不會因為你媽跟你吵架。後來這些法條不停地增加,終於當我小本本上記滿了“與老公合作注意事項 99 條“,什麼都看穿的我灰心了,我拒絕再寫第 100 條。而從不習慣平等交談、坦誠溝通的他無疑也阻止了我的表達。孃的,他根本就是直男癌晚期!

我心裡暗揣著這些客觀判斷、主觀道理,逐漸變得憤怒,開始反擊。而這一切都讓他感到威脅,習慣了控制環境的他越發暴躁。他開始對所有家人不滿,所有家事較勁,變得苛刻。我也沒想到婚後他會因為錢跟我吵架,他會跟我的父母爭執,當那些時刻來臨,我驚呆了,我不明白我為什麼要過這樣 Low 的生活? — 對我來說,不管錢多錢少總之不因為錢吵架,不管父母怎樣總之都當孝敬寬容,那不是理所當然最基本的嗎?

我曾想過7次分手、100次離婚,卻還是和他在一起找到了幸福

我們大聲地爭吵,我跟他說狠話,怎麼傷人我怎麼來。他氣得渾身發抖,跟我摔杯子把地板砸個坑,我提腳踹翻了嬰兒床,挑釁地看著眼前這個當年某系統全國武術比賽亞軍。我去超市買杯子總會眼光長遠地多買一個以備用。但婚姻於我不同於戀愛,不能輕言退出,我們有孩子,孩子還太小。婚前我屢次分手,但婚後在協議分手上我卻十分克制。

那幾年我苦悶至極,出差到北京在我信任的人面前喝得大醉,後來一度差點酗酒,每每要花力氣才能控制自己對酒精的渴望。記得自己某晚上幾次提起來酒瓶子又放回去,嘆口氣,有專業知識的我明白,我必須找到替代洩壓方案。於是我放下酒瓶子,從此開始寫作,每當憤怒抑鬱難當,就寫孩子的快樂成長日記來對沖,或說逃避。

我痛定思痛,追問婚姻的本質。婚姻是什麼?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婚姻?假設我現在自修這門課,我會得出什麼答案?

進入婚姻時我不懂婚姻。那時我是要求我的婚姻裡有愛的,想到督導告訴我說婚姻跟愛是兩碼事,我暗暗嗤之以鼻:切,那是你們,不是我,我的婚姻裡要有愛,沒有我也要讓它長出來!但經過 5 年後,我打算認輸了,放棄現代婚姻的理想,回到傳統的婚姻模式。

婚姻本質上是個事業共同體,是理性的建構,當遵循理性的邏輯。所以後期我們若吵架了,是無需和好、不用解釋、不用去寬撫對方的,我們只需彼此問一個問題:能因為這事離婚嗎?不至於。那就……該幹嘛幹嘛吧。注意臉色,很難看,自己整理一下。

在理性的婚姻裡,阻礙我們婚姻的與其說是愛的基量,不如說是從前我們的那些心理傷痕和一直以來的性格缺陷,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無效溝通模式(衝突型、阻隔型或矛盾型)。所以,即使有深愛進入婚姻,也會被彼此在日常生活瑣碎中的不兼容一點點磨光。

我們可以不執著於起點,因為每個人的生活際遇不同,選擇空間不同。起點低也沒什麼,只是若不自知,不知反省,不謀成長,婚姻不會有出路。理性需要訓練,婚姻需要學習。

我曾想過7次分手、100次離婚,卻還是和他在一起找到了幸福

▲ Photo by Benny Teng on Behance

第二個問題是要弄清楚具體地我要什麼樣的婚姻。學校沒教過,如果從我們的原生家庭那裡學到過什麼,那就是壞的榜樣,我們的兩對父母裡都是一方能幹強勢另一方弱勢可憐,但每對夫妻的訴求不同相處模式也不同。

當進入我們的婚姻,我老公試圖時刻保持強勢,而我並不是真的弱勢,我做乖貓那只是生活的調料,我本質上要求被尊重、被欣賞、被鼓勵、被解放而不是被壓制、被打擊,那不適合我。他的強勢是要把他的東西施加於我,而我的強勢是要保全自己,按照我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去生活。

我反覆地跟他表達“讓我做自己”,可他聽不懂或是做不來。這是一種新經驗,需要雙方配合摸索練習。但婚姻生活於他或如於很多男人一樣吧,他不願不屑耗費心思去反思改進;他任由潛意識裡的壞經驗牽著走,終是把我倆牽到牆根前,面壁長恨,眼前沒有出路。

2015 年初,我父母先後大病入院,接著他也入院動個小手術,他一對打罵不休的父母也來了。我帶幼兒睡覺長期睡眠不足,工作上換新單位任務逐漸加碼。當我左支右絀,疲憊不堪,他再次大發脾氣純粹無理取鬧摔東西后,我的心涼透了。我認清,他根本不講理,他是小孩子,他只是顧著他要怎樣便怎樣,無法以一個成年伴侶的心態來體諒我、表達支持,而在與他一次又一次的對抗升級中我也變得尖酸刻薄。是的,我也變成了一個牢騷滿腹、怨氣沖天的鬼樣子!這算什麼婚姻?我不想自己這樣,這不是我要的生活,我要離開喘口氣。

我曾想過7次分手、100次離婚,卻還是和他在一起找到了幸福

我曾想過7次分手、100次離婚,卻還是和他在一起找到了幸福

我的婚姻我負責,我要讓它愛起來

秋天,我不管不顧來了美國,跟他申明自己一個人帶孩子,你別管,我能行。但是他堅持要來。國內當時還有工作,所以他就一年若干次國際往返飛。

然而我們繼續爭吵。來美第三個月,房東在他走後對我們很苛刻,他剛回國一月就又飛過來。剛到機場,他說務必採取行動讓房東後悔,我說沒必要費神搬家就是了,他大怒“我是為了誰受了欺負?為什麼你總是反對我!”我趕緊抱歉說,自己沒體諒他累了,回去再說吧。但是已經晚了,他停不下來,繼續原地爆炸式發作,驚得一個美國大個子飛奔過來站到我跟他之間要干預,要打電話報警。他不相信那是我丈夫,他認真地安慰我“別害怕,我在這裡”。那句話,讓我的眼淚頃刻奔湧而出,心裡咆哮著:老子一回國就離婚!但是我什麼都沒說,流著眼淚帶著專業的冷靜,保持距離,聽他一直咆哮,等他的情緒發洩出來,然後心裡評估著他的狀態,帶他回家。

但是後來,他飛來飛去飛到沒有時差,半年後又按照他一向的決斷換了份時間自由的工作來美照顧我們。我的心又軟了,自問如果是我,我做不到。我想他真的比我能幹。有朋友說:他很愛你啊,你沒感覺嗎?我確實沒感覺。我只是覺得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價值觀行動,他要負他自己的責任,而他正好又有能力做到這樣的程度。

我常看著他心裡嘆氣:我們倆之間已經是厚厚的冰牆,不如就這樣吧。明明在一起已經什麼都不對了,我每天都是隱隱的不耐煩而你每天都能被我一句話激怒,可你為什麼還要跟來?可不可以不管我們?我什麼都看清楚:你充滿暴力的童年,你的防禦性人格,你早年的職業習慣,都形成了你對抗攻擊型的反應模式,一旦任何人反對你,你的反應就是“出拳”。你是善良的,但誰敢坑你就是自找屎吃;而作為你最親密的人,與你相處太難了,我只是與你不同你就會讀成否定你,我只是還不夠理解你,你就認為我是故意反對……你對我以你的臉色出拳,以你的語言出拳,以高強度的情緒風暴出拳。

你的暴躁唯有愛可以化解,你需要很多的愛。可是,這卻好比你的內心有個大洞,需要種一棵樹那麼多的愛進去,而我只是一朵花或者一棵草,我沒有能力去填滿的,我們算了好不好?你滿身是刺我拔得手都受傷,可是你那拔掉刺的地方卻像被破壞的白髮毛囊一受刺激甚至分叉長出更多的刺來……

客觀地說有的人並不具備足夠成熟的性格條件與人結成親密伴侶,與你結婚對我不公平,可是你那樣努力堅持,這生活對你又何嘗公平呢?誰來負責對你公平?這世界,也只有我了,是嗎? 可是我也已經千瘡百孔奄奄一息了啊……我如何能做到?

2016 年是卡住的一年,所有的危機依然交織在一起,我猶如被一隻大章魚渾身纏住完全無力掙扎。我腦子壞掉了,完全無法集中精神,孩子還小,異國的新生活要打理,工作上堆積欠賬,我們的關係依然太糟糕,我越來越喪。我記得他跟我大喊“你做不到就永遠別想我做到”。

我從感覺受傷到逐漸理解,這世界要求別人總是容易的,但最終我們只能要求自己。讓我拿出勇氣、耐心和理性,再試一次,我再試一次。我開始走出封閉,與他人交談,打開視野。

我曾想過7次分手、100次離婚,卻還是和他在一起找到了幸福

2017 年春,我跟北大校友去徒步旅行。我問校友們此生誰給你印象最深。一個人說是鄉下的奶奶。我問為什麼?她說奶奶沒文化但她明辨事理,比如我媽對她大聲吆喝,我都會因為我媽媽的態度受傷,可是奶奶從不計較,她總樂呵呵地跟大家說其實我兒媳婦心好,我要是生病了她會比我兒子還著急。而事實確實如此。

那一刻我的心動起來 。奶奶的故事告訴我,感覺到愛,固然需要一方會給,也需要另一方善於感受。每個人都是自以為是的傳達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偏好的輸入通道。我總說他不懂愛,固然他不懂表達,但是否我的感受力也有待提高?如何提高感受力呢,我轉換視角,不是執著於我偏好什麼樣的傳遞,而是去看到他偏好怎樣表達,去理解他對愛的定義。

婚姻是一體的,關係是兩個人的責任,如果出了問題重要的不是責怪誰的責任,而是找到出路。被鎖定的關係是個雙贏/雙輸的問題,即使是他的主責,但完全可以我來負責,如果這方面我更有能力。這就是關係的思維,而不是你、我各自算賬。

我不要我的公平,關係好、都開心才是對兩個努力的好人的正確回饋,這才是本質的公平 — 生活對我們公平。我只要一個好的結果,我不要任何理論意識形態凌駕於我的選擇。我當然懂得女權,我也知道他是男性霸權,但是這些宏觀框架根本無助於我的個人生活。我對自己說,你敢不敢以自己走入僵局的婚姻為對象去展開治療,試一試你的那些理論?你可不能只會忽悠別人。

我曾想過7次分手、100次離婚,卻還是和他在一起找到了幸福

▲ Photo by Benny Teng on Behance

那天我回到家就打開書 The 5 love languages,一直懶得看,不想愛了,如今想好好讀。

一般來說人們通過五種語言表達或感受愛,但每個人的偏好組合不同:說肯定的話、優質相處時間、送禮物、為對方服務、肢體接觸。我結合中國文化語境加上第六條:對對方家人好。

然後判斷我老公的愛輸出語言是服務型,他喜歡為我們做事;而在感受愛上他喜歡聽好話,肢體接觸以及對他及他家人好。我想起來某次他在睡覺,我跟孩子就在床上翻滾打鬧持續半小時,他竟然完全不煩而是嘴角含笑著睡,保持觀察的我頗為吃驚,想如果是我早就“給我滾滾滾”了。於是我重新排序:肢體接觸、說好話、關愛他和他家人。

改變從 3 月開始。

一日清晨我們一起早餐,我對他說:這次春節回家探望你爸媽我給了 3000。他說:跟你說了 2000 就行了,反正我經常給,他們收入也高。我說:我知道,只是個心意。兩千給了你媽,一千偷偷給了你爸,你不是總說你媽不給你爸用錢嗎,你一直心疼你爸。

我感覺他微微一愣,臉色就細不可查地柔化了。

我問他:你覺得什麼是好的婚姻?

他說:好的婚姻就是總是高高興興的婚姻。

我點點頭,理解了。他工作上奮鬥目標明確,在生活中真是個簡單的人,喜歡被喜歡,給他愛的感覺他自己每天就高興了。而人高興才成為其改變的基礎。改變是他自己願意的,不是我能要求的。

從那天開始我展開計劃:

  1. 每天擁抱老公至少 3 次,儘量多不能少。
  2. 堅決好好說話,多看他優點多表揚,事情多挑著積極面去激勵少挑消極面去指責,意見相左多保留,一定要表達就委婉說,硬性規定停住兩秒鐘再說,杜絕使用反問這種容易引發情緒對立和誤會的句式。
  3. (我想,這不是跟家人說話反而累,而是要求自己跟家人說話不要放肆;相比外人,家人其實更應該得到我們的重視,多花點心思大家愉快彼此受惠。從得失角度講,若肆意破壞了關係,反而需要花更大的時間心力去消除,所以凡事務必耐心,唯有耐心。)
  4. 為他服務……這個,還是他比較擅長,我就偶爾為之吧。

記得 4 月的一天早晨,我半夢半醒之間想起來頭天只抱了兩次,心想不行,這頭天的家庭作業得在今天 8 點前完成呢,8 點之後就計入新的一天了。側耳聽他在樓下準備早餐,於是爬起來迷糊著下樓去,打著瞌睡靠他背後,伸胳膊吊著他脖子往上爬。他問:還沒睡醒呢,幹嘛下來?我說:每天要抱你三次啊,昨天還欠一次沒抱呢 。剛說完,我突然驚醒,啊我剛才是說出來了嗎?可是看他,只是低頭笑,什麼都不問,我也就呵呵地樂,放心了,繼續攀他背往上爬呀爬,他蹲身把我背起來,在爐灶冰箱前轉來轉去,一隻手做飯,我趴他背上繼續睡……呵呵。

心理學裡講行為的重複成為習慣,習慣形成互動中的模式,模式雕塑關係。我比較相信我若一直以他能感受愛的方式去表達,我們就會慢慢愛起來。我的心態是,定一個低的目標,但對好的結果也保持期待。低的目標就是視婚姻為理性的建構,實現一個彼此平順合作的婚姻;好的結果是,彼此內心裡真的生長起來愛啊,我關心你不是因為我覺得應該關心你,而是自然地我就想關懷你啊。

我曾想過7次分手、100次離婚,卻還是和他在一起找到了幸福

沒想到最高的期待也自然地來臨。

2017 年秋某天一起走路,我驀然暗驚自問:從什麼時候開始自然地手牽手了,就像從前的從前?而且暗暗體會,心裡覺得自在又舒服。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已經不再是技術了?

他對我的照顧越發地周到,在生活上重新把我慣成小孩子,碗筷都遞到手上,水果端到電腦邊,坐車椅子都要為我調整好,事無鉅細為我安排好,儘管其實我完全不需要。但這就是他表達愛的方式,我也逐漸學會享受。以前我總要求他用我要的方式愛我,但現在我也知道需要通過他的方式去感知。

行文至此,我聽見他在廚房裡備菜唱著歌。他從前從不唱歌,因為自覺毫無美感,可是現在經常唱,而且他大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唱。

中午我們三人吃飯,我問他:老公你怎麼做到的?每天同樣工作八小時,還接送孩子、採買照顧我們生活。孩子說:媽媽,我想因為爸爸愛我們,愛很神奇,會讓一個人有力量。爸爸笑說:女兒說得對。

我又想起來某天他問我:你需要什麼嗎?我說:鞋子吧。結果次日他就給我買來 4 雙,在我眼前一字排開,高高低低碼大碼小。我捂臉調整表情,決定鼓勵為主,說“謝謝老公,鞋子很漂亮”,於是第二天他高興地出門又給我買回來第五雙。我哭笑不得:“老公,你可不可以重新問一遍我需要什麼,其實我需要金條……”

某天當我抱怨項目錢少,他說:你不要為經濟焦慮,工作上也不用計較得失。我負責掙錢養家,你負責實現理想。

我問他:什麼是理想?

他說:理想,就是你想啊。

我伸手捏他的臉,恍若隔世:你怎麼就變得這麼好了呢?

……

一個幸福朋友曾說,我的生活太幸福了有時候會害怕突然消失掉。我想,那是得有多幸福的人才說得出來的話啊,可是現在,我感同身受。

我曾想過7次分手、100次離婚,卻還是和他在一起找到了幸福

▲ Photo by Benny Teng on Behance

不論他在工作上多能幹,但在情感中,他始終是個小孩子。但現在感受到愛的他是個每天都快樂的孩子,偶爾躁起來我順毛捋捋一下子就會好,而不是從前那個拳打腳踢、大喊大叫的小孩子。愛,就是可以治癒。而我也做到了,我要我的婚姻裡有愛。

婚姻出了問題,轉身離開當然需要勇氣,但或許留下來改變更需要力量。現代女性的解放當然是要號召女性追求個體的自由,但也不應該回避成為責任的主體。讓我們找到一個平衡,不斷去成長。東西壞了就扔還是東西壞了就修,看你有什麼條件,自己怎麼選。

我認為婚姻就是調適與匹配,我不會去責備他在情緒上能力如小孩子,也不自責我在生活能力上被他慣成弱智。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匹配環境去成長的能力。作為社會學者,也是心理諮詢師,對當前流行的一些心理學推崇彼此成熟之伴侶關係的說法,我想說,那很美好,但在我們這個缺乏愛教育的國度,那比較不現實。如果遵其為標杆,無疑為我們再增加一重觀念的枷鎖,“TA 不成熟”、“TA 很幼稚”,怎麼看對方都不對勁,懷揣那樣的想法日子不會過得更好。

從現實出發,而不是從理想出發,理想是到達。理論是為每段具體的關係去服務的,是來幫助我們修理的,不是來修理我們的。不要做任何觀念、說法或理論的奴隸,一切為了你自己的生活目的,比如建設一個愉快的家庭。

我曾想過7次分手、100次離婚,卻還是和他在一起找到了幸福

我曾想過7次分手、100次離婚,卻還是和他在一起找到了幸福

激情之愛 VS 生活之愛

我想,曾經我是誤會了,關於愛與婚姻。

就伴侶間的愛而言,有激情浪漫之愛,也有生活溫馨之愛。前者以一見鍾情為極端形式,它從天而降、莫名其妙、毫無道理、電光石火、驚天動地、恨別鳥驚心感時花濺淚,他不理你就是塌了天,他一理你你就亂撒歡。

後者是生活伴侶之愛,它是手牽手覺得溫暖,它是你一回家他就問你餓不餓,它是每天追著你吃核桃喝果汁,它是生活上相互體諒對方的辛苦與難題,是在面對環境時彼此長短互補,他理你你也不欣喜,他不理你你也不會多不安,反正晚上會見面。

前者的樂趣在於互相猜彼此探,我是不是你宇宙的中心,你要唯我最棒,不許看別人;後者的迷人在於我們走過長的歲月,彼此全面瞭解卻並不失望,願意去撫慰。前者是當關系遇到困境,我們止不住手足無措、忐忑抓狂、坐立不安、提心吊膽害怕被宣判出局,後者是當遇到困境,我們卻早就明瞭,眼淚沒用、唯有撐住、理性考量、找到出路,從而促進智慧的成長。

曾經我是個合同婚的擁護者,七年一簽約,不合就別續了,彼此解放多好呀,制度一旦形成,社會文化也就逐漸跟上支持,大家做起來也就不彆扭了。一個婚姻幸福的朋友每每聽我放此有毒言論就欲削我。可是現在我變了。我認識到,愛情關係中的難以替代性,婚姻關係中的不易退出性正決定了它們是幫助我們成長、人生得以圓滿的不同機制。

前者讓我們“遇見”更好的自己,後者讓我們“磨礪”更好的自己;前者讓我們透過一面魔法的鏡子“點亮”我們本來的好;後者則透過生活的嚴厲讓我們一遍一遍地去做練習,不停的反思翻盤自己的思維框架,往上往外去成長。

所以,曾經我以為的婚姻當以愛為基礎,那是對的,只是愛的內涵更廣闊。激情浪漫之愛是天賜,生活溫馨之愛則多靠人力,都是愛都很美好,非要講區別,那就是前者很美,後者很好。這像八達嶺層巒疊嶂山脈綿延是天造雄奇,但是歷經艱辛人建的長城卻更撼動人心是嗎?而且,生活大概會告訴你一個道理,美是高能一瞬間,好是細水常相伴。

我曾想過7次分手、100次離婚,卻還是和他在一起找到了幸福

▲ Photo by Benny Teng on Behance

我不再誤會,愛是遇見的,但愛更是我們鑄造的。婚姻裡當然必須有愛,幸運“遇見”,但若生活裡不誠心製造,最美的遇見也會褪色;如果沒有“遇見”,誠心對待便也會無中生有。

這世界上正好遇見那個撫慰你心又心智成熟的伴侶實屬少數幸運,但是咱們多數人一樣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只要彼此善良有品,愛是獲得幸福家庭的妙方,你當有信心,不妨試一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