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習俗:剃龍頭、炒豆豆、吃攪團、打瞎瞎、挖喇喇

二月二習俗:剃龍頭、炒豆豆、吃攪團、打瞎瞎、挖喇喇


秦玉龍/


二月二習俗:剃龍頭、炒豆豆、吃攪團、打瞎瞎、挖喇喇

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在隴東城鄉,人們將二月二這天剃頭稱為“剃龍頭”。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總是理髮店一年中最忙碌的一天,不少理髮的人甚至排起了隊。時至今日,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這一習俗正在逐漸淡化,專門在二月二這天去理髮的人越來越少了,但這一民間諺語依然被人們口口相傳。

二月二習俗:剃龍頭、炒豆豆、吃攪團、打瞎瞎、挖喇喇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傳統習俗到底從何而來?二月二為什麼叫“龍頭節”?為什麼在這一天要吃炒豆子和攪團?為什麼二月二剃頭被稱作“剃龍頭”?

二月二習俗:剃龍頭、炒豆豆、吃攪團、打瞎瞎、挖喇喇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

在農耕時代,進入二月之後,春耕開始,農業對雨水的需求顯得尤為突出,故二月二成了龍的節日。在古人的概念中,認為雨水是龍帶來的,在易遭春旱的隴東,龍在人們心目中地位是很高的。故而,民間流傳的炒豆子習俗,也和龍的故事聯繫在了一起。


二月二習俗:剃龍頭、炒豆豆、吃攪團、打瞎瞎、挖喇喇

傳說武則天當了女皇,重男輕女的玉帝大怒,勒令各路龍王三年不許下雨,關中大旱,赤地千里,餓殍遍野。有一條涇河小白龍不忍百姓受苦,違背玉帝旨意,私自降下甘霖,於是被玉帝壓在太統山下,並降下旨意:“要想重登靈霄,除非金豆開花!”百姓為救小白龍,家家炒黃豆、玉米花。玉帝誤以為金豆開了花,下令釋放了小白龍,讓它重登靈霄,當天恰好是二月二。這就是隴東習俗“二月二,炒金豆”的來歷。一些地方這天早飯專吃攪團,意謂“為龍護(糊)甲”。

二月二習俗:剃龍頭、炒豆豆、吃攪團、打瞎瞎、挖喇喇

此外,傳說龍王有個女兒生於農曆二月初二,一天溜出龍宮,看到人間大旱,沒有告知父王就播灑雨露。龍王得知後非常憤怒,將龍女逐出龍宮。龍後思念女兒,每年二月二都要浮出水面痛哭一場,淚水化作甘霖滋潤萬物,於是有了“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二月二習俗:剃龍頭、炒豆豆、吃攪團、打瞎瞎、挖喇喇

筆者發現,二月二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北方叫“龍抬頭日”、“龍頭節”,在南方又叫“踏青日”、“花潮日”,這個節日是從唐代流傳下來的。華夏自古以農業為主,由於農曆二月二是在雨水、驚蟄、春分之間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早春二月,草木萌動、柳樹發芽、大地復甦,農民們面臨春耕、播種,非常需要雨水滋潤田地。因此在古代的二月二,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祈雨儀式。

二月二習俗:剃龍頭、炒豆豆、吃攪團、打瞎瞎、挖喇喇

平涼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邸廣平表示,農諺曰:“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隴東地區春旱較嚴重,春雨貴如油,倘若春雨充沛,預示著一年的大豐收。因此,古代人們會在這一天通過各種方式祭龍,希望風調雨順。二月二也是蟄龍昇天的日子,而國人素以龍為圖騰,這一天“剃龍頭”,寄託著人們祈求神龍賜福的美好願望。

二月二習俗:剃龍頭、炒豆豆、吃攪團、打瞎瞎、挖喇喇

邸廣平認為,二月二祭龍習俗,體現了華夏民族“天人合一”的樸素自然觀。在天氣漸漸轉暖、雨水開始增多的時節,人們希望通過祭龍祈雨順應這一過程,從而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月二習俗:剃龍頭、炒豆豆、吃攪團、打瞎瞎、挖喇喇

被淡忘的二月二習俗


眾所周知,隴東地區是華夏農耕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流傳著許多幾千年沿襲下來的習俗。除了“二月二,剃龍頭”,坊間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瞎老鼠抬頭一榔頭”的民謠。二月二一大早起來,隴東的孩子們就提上木棒到田野打瞎瞎(一種田鼠)拱起的土堆,其意義當是對農作物蟲害的一種示威。

二月二習俗:剃龍頭、炒豆豆、吃攪團、打瞎瞎、挖喇喇

隴東民間二月二的習俗很多,有些習俗正在逐漸被人們所淡忘。筆者兒時每年二月二這天,都要被奶奶強摁著剃頭。因為那個時代沒有電動推子,剃頭都用剃頭刀子,刮起來生疼。很多6070後都記得,小時候因為剃頭不知道哭過多少回,至今回想起來也別有趣味。那時小孩的髮型幾乎都是“大平頭”和“小平頭”,偶爾看到有孩子剃個“哪吒”頭,或者留個“氣死毛”,走在村裡十分炫酷。

二月二習俗:剃龍頭、炒豆豆、吃攪團、打瞎瞎、挖喇喇

有本土民俗研究者考證,很久以前,二月二蒸棗山是隴東地區重要的習俗之一。有些人家在臘月二十八或三十就蒸做好了,有些則在二月二這天蒸。棗山用直徑約三釐米粗的面花旋成,環環相扣,每環嵌一定數目的紅棗(一二六九排列),頭部呈橢圓形,五官用黑豆鑲嵌,胳膊、腿用圓柱形面槓做成,背後由兩根紅筷子支撐,以便立放。據說,棗山是專為祭祀土地爺爺做的。

二月二習俗:剃龍頭、炒豆豆、吃攪團、打瞎瞎、挖喇喇

二月初二這天,由家庭主婦把早已蒸好的棗山送到地頭,全家先拜土地神,再擰下幾塊撒祭、祈禱。然後由戶主套犁耕一段地,以合“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俗諺。也有人將棗山放到開犁第一天,端到地頭焚香祭祀土地,紙炮響過,一家老少在地頭分吃棗山,然後開始耕地。據老一輩人講,這樣可保證一年之內耕收打碾不遭洪澇雹霜等自然災害,也不會損壞農具,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二月二習俗:剃龍頭、炒豆豆、吃攪團、打瞎瞎、挖喇喇

隴東地區還流傳著一句民諺:“二月二,炒豆豆”。二月二早上,農家普遍炒食豆子或棋子豆(一種面做的類似豆子的食品),據說是為了炸害蟲,也有“使蟲鳥明目不糟蹋莊稼”之說。現如今,隨著城鎮化的進程,發源於農耕時代的一些習俗,已經與土地、莊稼沒有多大關係,但人們依舊保持了二月二吃豆子的習俗。這一天,街頭炒貨店的生意分外紅火,買豆子的人也比平日裡多了許多。

二月二習俗:剃龍頭、炒豆豆、吃攪團、打瞎瞎、挖喇喇

古時候,二月二也是一個企盼學業有成的日子。過去私塾先生多在這一天收學生,謂之“佔鰲頭”。學生們也會念叨:“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同時,二月二還是一個新媳婦回孃家的日子。舊俗規定,新媳婦正月裡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許回孃家。

二月二習俗:剃龍頭、炒豆豆、吃攪團、打瞎瞎、挖喇喇

二月二也是傳統年節結束的最後一天,所以這個時候,人們都喜歡結伴聚會、聚餐,期待來年有個新的開始。


至於挖喇喇或挖辣辣,在隴東農村生長生活過的人都知道,請自行腦補畫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