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终生与贫穷为伴,短短42年,却尝尽了人间艰苦和寂寞

25年前,在陕北的这片土地上,一位年仅42岁的文坛巨星陨落,他出身平凡,一生坎坷,尝尽了人间艰苦和寂寞,在短暂写作生涯里,他犹如一颗流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辉煌。他就是路遥,25年来,路遥始终被人们所阅读并记忆着,今天,让我们一起致敬路遥!

路遥:终生与贫穷为伴,短短42年,却尝尽了人间艰苦和寂寞

路遥终生与苦难为伴。

路遥小的时候,家庭生活其实是十分的悲惨的。

1949年12月3日,路遥出生于陕北清涧县一个农民家庭,正值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父母亲皆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家里有五个儿子,三个女儿,一家十口,全靠身高只有1.5米的父亲来挑起重担,生活极其贫困,经常揭不开锅。

父亲性格软弱,活得很窝囊,过的是被抛弃的生活。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把他打一顿,回来后希望得到家里人的支持,但得到的是父亲再打一顿。

路遥:终生与贫穷为伴,短短42年,却尝尽了人间艰苦和寂寞

路遥被父亲抛弃在伯父家,因此路遥一直在伯父家度过了他的学生年代。伯父也是农民,没有孩子,家里也很穷,他时常为买不起几分钱一支铅笔而发愁。当时,路遥衣衫褴褛,裤子破了不敢到别人面前,有人搞恶作剧,专门把他拉到人群里,惹得哄堂大笑。

著名的三年困难时期,路遥正在延川县城关小学上学。这个由文庙改建成的学校穷得充满了传奇故事。别的不论,仅就吃饭一项就足以打发掉任何人的寂寞和神经衰弱。吃饭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人们的尊卑贵贱全由吃的好坏而定。条件最好的当然要数家在县城的学生。他们不论吃瞎吃好都有父母亲的关心照顾。而那些远离父母的住校生却不然,每吃一顿饭,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

路遥:终生与贫穷为伴,短短42年,却尝尽了人间艰苦和寂寞

为了改变自己的人生,也是为了证明自己,路遥发奋读书。初中的升学考试中,路遥从上千名学生中脱颖而出。伯父见路遥是一块读书的料子,于是继续咬着牙供路遥继续求学。但是,上了初中之后的路遥,还是依然连学校一个月几块钱的伙食费都交不起。每天只能以稀饭野菜度日。

家里只能勉强给每月25市斤粮票让路遥去上学。不够吃,学习完后,他就在野地里找乱七八糟的东西吃。饥饿的经历和苦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也促使他拿起笔,来反映这忧伤苦痛的一切,《在困难的日子里》和《平凡的世界》里,都有他自己辛酸的影子。

路遥:终生与贫穷为伴,短短42年,却尝尽了人间艰苦和寂寞

1966年高考取消,他和大学失之交臂,但却成了风光的“革命分子”,担任“红四野”首领。参与革命的最大好处就是他可以放开肚皮的吃肉了。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大学,因当过红卫兵头头,很多大学都不敢要他,最后延安大学中文系的领导申沛昌冒着风险拍板,路遥才迈进大学校门。

大学里,路遥的生活依旧简朴。同学白正明说,一身灰的卡服是他的礼服,“老三样”(白、黄、玉米发糕)吃饭后一碗开水冲菜汤是他很喜欢的美味佳肴。

路遥:终生与贫穷为伴,短短42年,却尝尽了人间艰苦和寂寞

当他选择以写作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他就不择场所的写作。草垛旁,墙根下,猪圈边……或坐或靠,五合板膝盖上一支,便可进入状态。身边练琴的、练唱的、背词的,嘈嘈杂杂乱成一团,他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曾对好友语重心长地说“咱们写文章的人,不读书或者读得少,就很难写出好文章。要想当作家,就得像牛吃草一样的多读多学。”

路遥的《人生》在全国获奖了,但他到北京领奖的路费还是找四弟王天乐(当时《陕西日报》记者)借的。王天乐曾经回忆路遥获得茅盾文学奖后的情景:“路遥在电话上告诉我,去领奖还是没有钱,路费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请客,还要买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让我再想一下办法。”一个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人,没有路费去领奖,更没有钱去买自己写的书!王天乐告诉他今后再不要获什么奖了,如果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找不来外汇。路遥只说了一句话:日他妈的文学。

路遥:终生与贫穷为伴,短短42年,却尝尽了人间艰苦和寂寞

苦难是这位文学家永恒的伴侣。但贫穷不是罪过,寒酸不是低贱,落魄已不失纯真。路遥先生曾对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我们这些人,说到底得靠挣死命、吃大苦在社会上争一席之地。别无其他。我们是写东西的,一切不公道以至不幸对我们都有用处。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年仅42岁的路遥因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医治无效,走完了他平凡而又悲壮的人生旅程。他活得太累了,非人般的劳动得到的全是苦难。

路遥:终生与贫穷为伴,短短42年,却尝尽了人间艰苦和寂寞

假如他的生活能好点,假如他的生命能长点,假如… …没有假如,他走了,就如一盏灯,一颗星,一幕月,永远的升上了天空。突然想起柳青先生有篇中篇小说《咬透铁》,铁谁能咬透?路遥先生就是咬透铁的人。

一个作家能被记住的往往只有作品,而对于路遥的怀念更多的却是他的人生、经历、精神,尤其是那舍生忘死的创作方式,“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是他给自己的铭示,也是他的目标和精神支柱。

尽管隔了25年,他和他的作品奉献出的精神食粮,仍然在激励着平凡世界里的人们于逆境中自强不息,在苦难中搏击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