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進京會不會是袁紹的陰謀?

shiyichuan2005


作為互不相容的兩大勢力,外戚與宦官間的爭鬥貫穿東漢帝國的始終,並在漢少帝時期達到巔峰,其最終的結果是宦官、外戚兩敗俱傷,朝廷則被軍閥董卓控制,漢末三國大亂世就此開啟。而導致這種局面出現的“罪魁”,明著是大將軍何進,而實際“策劃者”卻是頭號陰謀家袁紹。那麼,袁紹究竟做了哪些事情,從而導致這種局面的發生呢?


何進本是屠夫出身,因為妹妹何氏被徵選入宮並受到靈帝寵幸的緣故,一步步飛黃騰達,最終坐上了大將軍的職位。不過靈帝對何進並不放心,為了制約他的權勢,便任命心腹大太監蹇碩組建西園軍,並設置八校尉來網羅天下精英(袁紹、曹操都是其中的成員),以此來跟何進相抗衡,必要之時還可以剷除何進。



可袁紹雖然歸屬於蹇碩,但跟何進卻是眉來眼去,尤其是靈帝駕崩、少帝即位後,更是通過門客遊說何進,並獻上誅殺宦官的計策。袁紹出身於權傾天下的汝南袁氏家族,加之才能、名聲俱佳,所以何進便將他“挖”了過來,提拔其做司隸校尉,共謀誅殺宦官之事。


本來,何進意圖剷除的目標僅限於蹇碩等少數人,但是袁紹提供的建議卻是盡數誅殺宦官,讓士人輔佐何進執政(“遂與紹定籌策,而以其計白太后。太后不聽...進難違太后意,且欲誅其放縱者。紹以為中官親近至尊,出入號令,今不悉廢,後必為患。”見《後漢書·卷六十九·竇何列傳》)。



這項建議看上去貌似合理,但實際上卻是一條無比陰毒,勢必將何進置於死地的計策。且不說宦官數量龐大、成員良莠不齊,如果不分區別的一概誅殺,難免會有濫殺無辜之嫌。更要命的是宦官與外朝勢力多有勾結,手中也掌握著大量的兵力,如果硬碰硬釀成流血衝突,造成的混亂局勢恐非輕易能解決。


所以對待宦官集團最好的方式,是誅殺其中罪大惡極的禍首,而放過其他人,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帝國的長治久安。以袁紹的能力和見識,他必定也考慮到上述方方面面,然而卻依舊提出盡殺宦官的建議。那麼只能說明一點,他是想借助宦官與何進互相搏命的機會,達到“借刀殺人”的目的,待兩股勢力兩敗俱傷後,來實現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等到何進誅殺蹇碩後,便想按照袁紹的建議,將其餘的宦官也一網打盡,沒想到卻遭到妹妹何太后的強烈反對(原因是宦官有恩於何家)。正當何進一籌莫展之際,袁紹適時地又獻上一計,建議他召集四方諸侯及大批豪傑,讓他們率軍入洛,借武力威脅何太后同意誅殺宦官(“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引文同上)。


此項建議跟盡殺宦官一樣,都屬於無比歹毒的計謀,兩者綁在一起實施,必定會讓何進死無葬身之地。可笑的是,顢頇愚蠢的何進非但沒有猜透袁紹的用心,反而認定是良策妙計,準備依計而行。結果還沒等到諸侯進京勤王,何進便把性命搭了進去。中平六年(189年),大宦官張讓等人假稱太后懿旨,誆騙何進入宮奏事,在歷數他各種忘恩負義的行為後,在嘉德殿前將其斬殺。



雖然何進沒有完成任務,但是他的死卻讓袁紹極為興奮,因為他正可以藉此事盡殺宦官,然後利用自己和弟弟袁術手中掌握的精兵,迅速控制京師,成為帝國新的執政者。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袁氏兄弟雖然殺盡宦官,但卻沒能享受到勝利的果實。原來就在袁氏兄弟與宦官混戰之際,涼州大軍閥董卓趁機進京奪權,並憑藉蠻力壓服、吞併城內外的其他部隊,成功地摘取了本應屬於袁紹的“果實”。


袁紹機關算盡,到頭來終究是一場空,心中要多鬱悶有多鬱悶。因為不肯歸順董卓,不久袁紹便向東逃往至冀州。董卓逼走袁紹後,又強行廢殺少帝劉辯、何太后,並立陳留王劉協為帝,由此成為帝國新主宰。



董卓上臺後各種倒行逆施,激起天下諸侯群起討伐,由此開始,中國歷史進入漢末三國大混亂期,時間一直持續到西晉滅吳,長達近百年時間。探究天下大亂的原由,何進當年的愚蠢該負主要責任,但鼓動他走上愚蠢之路的袁紹,更是難以復加的壞。


文史磚家


  袁紹,字本初,出身於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雖是庶子卻“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胸懷大志。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說,這又有什麼用呢?即使他隻身出逃能讓董卓心生忌憚,即使他曾坐擁河北四州,成勢力最大的諸侯,不照樣還是敗了嗎?這樣一個好謀而無決,不足以成大事的人,智商再高,再有名士風度又如何呢?的確,在曹操、郭嘉等人眼中,好謀無決是袁紹的代名詞,他以幼子生病為由,放棄攻打許都的機會,就是最好的證明。可是袁紹真的如此不堪嗎?

  答案是否定的,袁紹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懷有很大的野心,他的野心,他的大志,比孫曹劉更早,而且更大,大的令人心驚。為什麼要這麼說呢?接下來,我們便一起看一下,他做過的幾件事情,從而切切實實的瞭解一個新的袁紹。

  一、暗中結交名士

  提起袁紹,我們往往會說,因為他出身於四世三公之家,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所以如何如何。其實袁紹作為袁家的庶子,有袁術在,袁家的人脈他能夠繼承的並不多。他之所以能夠做到“士多附之”,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他未及弱冠,剛剛進入朝堂不久,因為先服母喪,後服父喪,看似耽擱了六年。然而這六年他並非一事無成。《三國志》注引《英雄記》記載,他在這段時間裡,結交了大量的名士,並私藏受“黨錮”之害的人,從而積累下了巨大的名聲。甚至有宦官彈劾他陰養死士,他的叔父袁隗警告他“汝且破我家!”他也沒有放棄。試想,一個服孝結束後,依舊不接受朝廷任命的人,故意結交如此多的名士,併為自己積累名聲,真的無所圖嗎?

  答案是否定的,他做出此事的目的,在日後一次又一次的發揮了作用,例如他隻身出逃後,董卓不但不追殺,反而將其封為渤海太守;再如討董聯盟成立後,他越過了袁家嫡子袁術,成為了十餘路諸侯的盟主;之後他輕鬆拿下河北四州,並鞏固了在當地的統治,也與這個原因有關。

  二、召董卓入京

  雖然袁紹剛剛服孝結束後,拒絕了朝廷的徵召,但是“黨禁”取消之後,他又回到了朝廷,並受到了大將軍何進的欣賞,擔任司隸校尉一職,負責監察朝中大臣,皇親國戚,以及周圍郡縣的官員。眾所周知,漢靈帝時期,宦官亂政非常嚴重,於是靈帝駕崩後,袁紹立馬勸何進誅盡宦官。何進聽完他的建議之後,有些猶豫,再加上何太后的阻撓,只想殺幾個罪大惡極的。曹操也說:“閹豎之官司,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無惡,一獄吏足矣”,可是袁紹卻堅持讓何進召四方豪傑入京。

  試想堂堂袁家公子,真的一點都料想不到,外臣率大軍進入京師,可能會導致什麼後果嗎?所以他的目的,很可能並非是誅盡宦官,而是引發天下大亂,然後在亂世中憑藉自己先前的鋪墊,脫穎而出。

  三、破壞討董聯盟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得知,討伐董卓時,其主力軍是孫堅——擊敗胡軫的是孫堅,斬殺華雄的是孫堅(關羽溫酒斬華雄只是演義中的說法),兩敗呂布的是孫堅,將董卓逐出洛陽的還是孫堅。就在孫堅把董卓逐出洛陽,打算與其他諸侯齊心協力,進行追擊,從而匡扶漢室的關鍵時刻,他的後方根據地受到了攻擊,而動手的不是別人,正是所謂的盟主袁紹。《三國志》注引《吳錄》曰:“是時關東州郡,務相兼併以自強大。袁紹遣會稽周喁為豫州刺史,來襲取州。”在袁紹派周喁取豫州之前,孫堅被袁術表為了豫州刺史。

  眾所周知,袁紹是一個非常注重名聲的人,無論如何,他都不應該在這個緊要關頭,做出這等事情才對,可是他偏偏就這麼做了,而且他不但讓孫堅無奈退兵,還讓其徹底失去了匡扶漢室的雄心,加入了爭霸的行列。從此事中,我們也能夠看出,他想推翻漢室,卻又不想親自動手,只能把局勢攪渾的想法。

  這三件事中,不管是私自結交大量名士,為自己造勢,還是引外將進京,亦或是阻止孫堅匡扶漢室,需要的不僅是長時間的謀劃,還有果斷與魄力,這二者缺一不可。或許正是因為,他一直懷有這樣的想法,一直想讓漢室徹底分崩離析,然後開創一個新的時代,他才拒絕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提議。


圖說三國


刀叔導讀:有野心,有實力,主要還是距離近。

董卓出生於殷富的地方豪強家庭。當時岷縣屬於邊遠地區,與西北羌人的居住地相鄰。董卓自小養尊處優,少年時期便形成了一種放縱任性、粗野兇狠的性格。史書載,董卓“少好俠,嘗遊羌中”,“性粗猛有謀”。

董卓不僅體魄健壯,力氣過人,還通曉武藝,騎上駿馬,能帶著兩鞋弓箭,左右馳射。他那野蠻兇狠的性格和粗壯強悍的體魄,使得當地人們都畏他三分。不僅鄉里人不敢惹他,周邊羌人也不敢有絲毫怠慢。

董卓這樣的一個惡人,連奸雄曹操都想誅殺他,卻又為何董卓能聚集了那麼多的能人在身邊呢?

董卓年輕時喜好結交遊俠,特別是有能力和地位的人。當時尚未發跡的董卓在涼州種田的時候,有部落首領到來,他二話不說,就把用來耕田的大牛屠宰了,用來招待這些部落首領。這些部落首領都萬分激動和驚訝,耕田的牛都宰了,那董卓還用啥來耕田啊,到時候可飯都吃不上了。

於是,這些部落首領紛紛都給董卓送牛來了。董卓犧牲了一頭牛,卻得到了部落首領送給他的1000多頭牛。後來的董卓能崛起得那麼快,就是在於他很會搞這種人際關係,而且捨得花錢,這樣就能聚攏人心了。特別是得到李儒這樣聰明的軍師之後,董卓能夠做到言聽計從,一步步前進。

因此,董卓能夠先於其他諸侯進京勤王,離不開李儒等人的出謀劃策。仔細分析,這一切都不是偶然。

第一,距離近。

董卓賄賂十常侍後得到晉升,漢靈帝拜董卓為幷州牧。但董卓在赴任幷州牧的路上故意磨磨蹭蹭,到了河東郡他就不走了,意思也很明確,他就是想看看漢靈帝如果去世,朝局會有什麼變化。從地圖上可以看到河東離當時東漢的都城洛陽不遠,董卓這一下賭對了,可以說從河東到洛陽很快就能到。

第二,有實力。

當時有野心又有實力的諸侯並不多。日後討伐董卓的大部分諸侯當時要麼不在任上,比如曹操和袁紹袁術兄弟以及韓馥等人當時還在洛陽,算不上地方諸侯。要麼實力不夠,要麼就是離洛陽太遠鞭長莫及,要麼就是身份敏感比如漢室宗室的幽州牧劉虞和益州牧劉焉等人。

一個有野心,有實力,一直在等待機會的董卓,離洛陽又非常近,反應速度又很快,這才是何進召地方諸侯進京, 第一個趕到洛陽的是董卓而不是別人的原因所在。

對於董卓來說,他等這一天已經等了很久了。

董卓其實還是做到了最大程度地和朝廷各方面勢力的合作,他廣闢名士,請到了蔡邕(士大夫代表)、袁紹的叔叔袁隗(世宦代表),竭盡心力尋求他們的支持。

但是,董卓的示好甚至巴結,並沒有得到袁紹等人的回應。董卓最後終於失去了耐心,手按寶劍,對袁紹發出了恐嚇:“豎子敢然!天下之事,豈不在我!我欲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

袁紹回應:“天下健者,豈惟董公!”

董罵袁“豎子”,袁沒有對罵,仍然客氣地稱董為“董公”,華族顯貴的風度一點沒減。袁紹言罷,“引佩刀,橫揖,徑出。”

這就是史上牛逼的“引刀橫揖”,這種把禮貌與藐視、客氣與不屑集合在一起,很帥很酷很有味道,這應該是袁紹一生最帥時刻。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創出品,全網15億次閱讀的優質原創自媒體)


刀墓手札


袁紹是東漢末年的操盤高手。

所謂操盤手,並非自身實力特別強橫,而是善於利用關係,整合資源,勾兌利益,推波助瀾,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種種歷史記錄表明,董卓進京,正是袁紹操盤的結果。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漢少帝即位,何太后臨朝稱制,她的哥哥何進以大將軍的身份參錄尚書事。與何進同錄尚書事的,是太傅袁隗,也就是袁紹的叔叔。此時的袁紹,則是何進屬下的中軍校尉。

東漢政治的流弊,就是外戚和宦官專權,架空皇帝,打壓士大夫階層。宦官掌握了皇帝,外戚掌握了太后,雙方的實力,各有千秋。而士大夫階層,或者說官僚階層的優勢,在於飽讀詩書,精於算計。尤其是像袁紹這樣“四世三公”的官僚家族,更是積累了大量的政治鬥爭經驗。這種經驗,在書本上是學不到的。

何進原本是屠戶,憑藉著妹妹的關係一飛沖天,在政治方面,完全是個新手。他必須找個可靠的幫手,才玩得轉宮廷內外的各種遊戲。於是袁紹脫穎而出,成為了何進的親信。幾乎可以肯定,袁紹是看不起何進的。一個鄉下的屠夫,在洛陽城裡住了十年都洗不掉滿身的油膩味,竟然爬到他頭上來頤指氣使,拍著他的肩膀說小袁啊我看好你哦。可事實就是那麼荒唐!反過來說,何進確實是信任袁紹的,甚至可以說是依賴袁紹,畢竟袁家在官場的影響力擺在那裡了,他需要通過袁紹來籠絡士大夫階層,尤其是軍界人士,以此來對抗宦官,鞏固自己的地位。因此,何進對袁紹基本上是言聽計從。

可是,從《後漢書》、《三國志》的記載來看,袁紹不太對得住何時的信任。他給何進出的都是些什麼餿點子啊!把所有的宦官從朝廷政務機構清除出去,改用郎官任事,這沒有錯。然而,在何太后不同意的情況下,又建議“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收兵向京城,以脅太后”,就明顯是存心不良了。縱觀東漢的歷史,外戚和宦官專權,廢立皇帝之事不少見,但是地方官引兵進京干政的事,還從來沒有發生過。因為這是大忌,誰都不敢這麼幹。現在好了,大將軍下令他們進京,名正言順,不用擔任何責任。這些州牧、刺史、太守們,便個個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番了。袁紹此舉,說白了就是要打破外戚、宦官專權的死循環,為士大夫階層掌握政權打開一個缺口。因此,後來當何進產生猶豫的時候,袁紹幾乎是威脅何進:“形勢已露,事留變生,將軍復欲何待?”何進方寸大亂,只得受袁紹擺佈,給袁紹封了一個司隸校尉——理論上講,這是漢朝第一牛逼的職務,在京師及附近地區監察百官,管天管地,無所不能。袁紹對這個職務,寶貝得不得了,後來當了軍閥,也常以司隸校尉自居。那個時候,袁紹可以說什麼都不缺了,手裡有兵,頭上有頂大帽子,背後有大將軍支持,還有廣泛的官場人脈。他要真心幫助何進對付宦官,不費吹灰之力。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繼續推波助瀾,把事情搞大。

袁紹做了什麼事情呢?派人催促董卓等人加快速度進京(促董卓等使馳驛上)。此時何進聽了別人的勸諫,對於董卓進京,已經持保留態度,甚至派人去阻攔董卓,令他去討伐匈奴。董卓不聽,將部隊駐紮在河東觀望。董卓的這種態度,顯然和袁紹的暗中支持有關。與此同時,袁紹還假傳何進的命令,派人到各地逮捕宦官的親屬。他真是一位大師級的操盤高手,熟練地運用各種政治手腕,將洛陽的空氣搞得十分緊張,但就是不亮劍。

時間一長,宦官們受不了了,率先發難,刺殺了何進。袁紹幾乎立刻做出反應,率軍攻入宮中,將宦官一網打盡。外戚與宦官集團,這兩個長期主導東漢政治的毒瘤,居然在一夜之間灰飛煙滅!朝廷錄尚書事的,只剩下太傅袁隗。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可以說全在袁紹的意料之中。

然而,也有出乎袁紹意料之外的,那就是董卓的膽大妄為。袁紹把董卓當作一顆棋子來使用,董卓卻反客為主,成為了洛陽的主人。所以,問題可以這樣回答:董卓進京是袁紹的陰謀,但不是他想看到的結果。


龍鎮


袁紹實為大漢帝國的真正掘墓人,將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一齊埋葬,最終摧毀這兩根支柱支撐下的漢室皇權,徹底顛覆大漢王朝,這便是大漢帝國頭號陰謀家,袁紹袁本初的用心。

經過一次次“黨錮之禍”和竭力打壓,世家大族和東漢皇室早已離心。只是東漢士族以儒學傳家和養望,直接對抗皇權,”忠孝義“這關在其意識形態上過不去。所以依託皇權的宦官集團也每每能佔據上風。

袁紹出身於”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族,是世家大族精英人才的傑出代表,他弱冠年華就浸淫帝國官場,負天下士族之望幾乎整整二十年。當曹操還立志做大漢徵西將軍的時候,袁紹就已經處心積慮在怎麼終結這個四百年王朝,並取而代之了。其之後一步步策劃,都是衝著這個目標去的。

開啟士族門閥天下的先驅:袁紹

漢靈帝死後,外戚集團首腦,何太后之兄長,大將軍何進殺死宦官蹇碩,接管西園上軍後,本已取得持續百年的外戚+士族VS宦官之戰的新一輪對決勝利。

大將軍:何進

袁紹定要鼓動其將所有宦官趕盡殺絕,連何太后這等全無政治經驗的婦人都知道不妥,又怎會是任何政壇老手的謀劃?需知是年袁紹可不是二十出頭的愣頭青,而是年近四十歲的中年成熟男子。

殺盡兩千宦官,看似舉手之勞,可想想東漢王朝百餘年來,多少天下名士、三公大將軍盡折其手,後世大唐王朝大明大王又有多少聲名赫赫的大人物盡敗於此輩,說白了無非投鼠忌器,顧忌其背後的皇權。

當時汝南袁氏的首腦,名義上是袁紹的叔父,太傅袁隗。可是論名望論能力,難道袁隗能高過二十年前的陳蕃麼?陳蕃輕易就被宦官們擊敗了,袁氏卻能將宦官集團一舉剿除,正因他們有一個膽大包天、無視皇權,不惜砸爛一切、哪怕天下因此大亂的野心家。

宦官首領張讓最後的哀泣:「我等滅絕,天下大亂啊!希望陛下自愛!」確實是一句精準預言,被削除了百年來最得力助手的大漢皇權,已是何等虛弱不堪了,赤裸裸呈現在袁紹董卓這等野心家面前。

中常侍:張讓

不惜玉石俱焚、快刀斬亂麻一掃而空,一舉就讓宦官集團銷聲匿跡在政治舞臺近五百年,單單此舉就足以讓袁紹擁有極重要的歷史地位了,又豈會是大眾通常印象中的“寡斷”之人?

袁紹單憑自己所掌控的勢力,其實就足夠對付整個”十常侍”宦官集團,他力主請董卓大軍進京,就是為了把整個中樞朝局徹底砸爛,讓整個天下徹底分崩離析,然後自己起兵,握有討伐逆賊的大義名分,然後去依次掃蕩各地諸侯,最終牢固掌控天下,建立一個全新皇朝,這就是袁紹的真實目的。

幷州牧:董卓

因為從前王莽代漢的前車之鑑,和光武帝劉秀復國的成功範例,所以袁紹才擬定了這樣一條先大亂而後大治的路線,把起家地點放在河北,而非袁氏的大本營河南,最終目的就是效仿和重履劉秀的帝業之路。在袁紹原本的構想中,他也應當一如之前的秦末之漢高祖劉邦、西漢末之漢光武帝劉秀那樣成就帝業,然後開啟一個歷史上嶄新的儒家王朝和士族時代。

劉邦和劉秀順應當時歷史大勢,是以起兵後勢如破竹無往不利,英才賢士盡皆來歸,一個四年滅楚定河山,一個三年入主洛陽成帝業,既為人和,亦屬天時。

然而,袁紹的兩面性,便在於他既是深謀遠慮的優秀政客,亦是個優柔寡斷的不合格軍閥。他在大一統帝國的朝堂浸淫太久了。哪怕曹操、劉備和孫權加起來,在漢末朝堂那種遊戲法則,也絕對玩不過袁紹這種職業政客。可作為政客的決斷策劃和作為軍閥的決斷,絕不是一回事。

史載曹操比漢靈帝大兩歲,袁紹和曹操年紀也大致相仿,他半大輩子謀劃的,都是如何去謀奪漢靈帝這個同齡人的江山。反而對砸爛整個棋局以後,如何重新收拾局面,想的太理想化,或者是相信了兩漢王朝關於劉邦劉秀如何得民心然後得天下的官方記載。

史書說袁紹的施政很得河北人心,死後無數人感懷,其實這正說明他作為亂世軍閥的極大缺陷——搜刮榨取領地最後一點戰爭潛力,用於兼併爭戰,才是一個軍閥的本能。

而袁紹犯的正是和劉表劉璋,和後世竇建德張士誠一樣的錯誤,臨到最後和曹操的大決戰,仍然根本沒有充分發揮領地動員力,而後來三分天下的曹操劉備孫權們,在這點都遠勝於他。這也讓袁紹最終功敗垂成,一腔雄心壯志成空。

袁紹的幼年摯友兼一生宿敵:曹操

然而我袁紹費盡半生心血,謀劃巨大陰謀,終究成功摧毀了延續四百年的大漢王朝,開啟了一個持續四百年的新時代:士族門閥天下,因此他亦可算

是此後三四百年士族政治時代的揭幕者。即使是笑到最後的河內司馬氏祖孫三代,也只是繼承他遺志,效仿他事業的後輩罷了。從這個角度上,袁本初亦可無憾。


狐狸晨曦


董卓進京會不會是袁紹玩的花招?

請看三國志.袁紹傳: 靈帝崩,太后兄大將軍何進與紹謀誅諸閹官,太后不從。乃召董卓,欲以脅太后。常侍、黃門聞之,皆詣進謝,唯所錯置。時紹勸進便可於此決之,至於再三,而進不許。

這裡說,漢靈帝劉宏去世後,大將軍何進與袁紹商議,想把宦官們徹底清除,但是,不用說太監們給太后作了工作,太后不同意這個做法。



何進是一個沒有主意的人,袁紹當時年輕氣盛,就出了個主意,召諸侯帶兵進京幫忙,到那時太后就沒辦法阻止了。何進覺得這很好,但他沒想到諸侯中野心家,進京不僅可以滅太監,還能滅了他大將軍。其實,當時就有陳琳勸阻,可何進不聽,暗中派出了使者,發出了召諸侯進京的命令。



這時候,先知先覺的騫碩先下手為強,發動攻擊,這時候的袁紹,袁術兄弟顯示了勇敢果斷,及時帶兵殺進宮中,殺掉一大批太監,有些沒鬍子的,並非太監也被誤殺。但是剩下的十常侍暗中佈置,把何進騙進宮內,五十名刀斧手把何進砍成了肉泥。從整個過程分析,應該不是袁紹事先想好的陰謀,主要是何進作為大將軍,才智差的太遠,優柔寡斷,既顧慮太后,又不防備太監狗急跳牆,以至誤國喪身。不過,從後面的結局看,也許何進早早死掉還好一點,如果待董卓進京後,恐怕何進日子更難過。


流譽後


袁紹希望天下大亂是成立的,憑著自己的家庭地位 和祖輩四世三公名聲 有錢有勢力 希望借別人的手 搞的天下大亂,自己好坐收漁翁之利,可惜遇到了曹操 才身敗名裂 家破人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