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进京会不会是袁绍的阴谋?

shiyichuan2005


作为互不相容的两大势力,外戚与宦官间的争斗贯穿东汉帝国的始终,并在汉少帝时期达到巅峰,其最终的结果是宦官、外戚两败俱伤,朝廷则被军阀董卓控制,汉末三国大乱世就此开启。而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罪魁”,明着是大将军何进,而实际“策划者”却是头号阴谋家袁绍。那么,袁绍究竟做了哪些事情,从而导致这种局面的发生呢?


何进本是屠夫出身,因为妹妹何氏被征选入宫并受到灵帝宠幸的缘故,一步步飞黄腾达,最终坐上了大将军的职位。不过灵帝对何进并不放心,为了制约他的权势,便任命心腹大太监蹇硕组建西园军,并设置八校尉来网罗天下精英(袁绍、曹操都是其中的成员),以此来跟何进相抗衡,必要之时还可以铲除何进。



可袁绍虽然归属于蹇硕,但跟何进却是眉来眼去,尤其是灵帝驾崩、少帝即位后,更是通过门客游说何进,并献上诛杀宦官的计策。袁绍出身于权倾天下的汝南袁氏家族,加之才能、名声俱佳,所以何进便将他“挖”了过来,提拔其做司隶校尉,共谋诛杀宦官之事。


本来,何进意图铲除的目标仅限于蹇硕等少数人,但是袁绍提供的建议却是尽数诛杀宦官,让士人辅佐何进执政(“遂与绍定筹策,而以其计白太后。太后不听...进难违太后意,且欲诛其放纵者。绍以为中官亲近至尊,出入号令,今不悉废,后必为患。”见《后汉书·卷六十九·窦何列传》)。



这项建议看上去貌似合理,但实际上却是一条无比阴毒,势必将何进置于死地的计策。且不说宦官数量庞大、成员良莠不齐,如果不分区别的一概诛杀,难免会有滥杀无辜之嫌。更要命的是宦官与外朝势力多有勾结,手中也掌握着大量的兵力,如果硬碰硬酿成流血冲突,造成的混乱局势恐非轻易能解决。


所以对待宦官集团最好的方式,是诛杀其中罪大恶极的祸首,而放过其他人,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帝国的长治久安。以袁绍的能力和见识,他必定也考虑到上述方方面面,然而却依旧提出尽杀宦官的建议。那么只能说明一点,他是想借助宦官与何进互相搏命的机会,达到“借刀杀人”的目的,待两股势力两败俱伤后,来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等到何进诛杀蹇硕后,便想按照袁绍的建议,将其余的宦官也一网打尽,没想到却遭到妹妹何太后的强烈反对(原因是宦官有恩于何家)。正当何进一筹莫展之际,袁绍适时地又献上一计,建议他召集四方诸侯及大批豪杰,让他们率军入洛,借武力威胁何太后同意诛杀宦官(“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引文同上)。


此项建议跟尽杀宦官一样,都属于无比歹毒的计谋,两者绑在一起实施,必定会让何进死无葬身之地。可笑的是,颟顸愚蠢的何进非但没有猜透袁绍的用心,反而认定是良策妙计,准备依计而行。结果还没等到诸侯进京勤王,何进便把性命搭了进去。中平六年(189年),大宦官张让等人假称太后懿旨,诓骗何进入宫奏事,在历数他各种忘恩负义的行为后,在嘉德殿前将其斩杀。



虽然何进没有完成任务,但是他的死却让袁绍极为兴奋,因为他正可以借此事尽杀宦官,然后利用自己和弟弟袁术手中掌握的精兵,迅速控制京师,成为帝国新的执政者。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袁氏兄弟虽然杀尽宦官,但却没能享受到胜利的果实。原来就在袁氏兄弟与宦官混战之际,凉州大军阀董卓趁机进京夺权,并凭借蛮力压服、吞并城内外的其他部队,成功地摘取了本应属于袁绍的“果实”。


袁绍机关算尽,到头来终究是一场空,心中要多郁闷有多郁闷。因为不肯归顺董卓,不久袁绍便向东逃往至冀州。董卓逼走袁绍后,又强行废杀少帝刘辩、何太后,并立陈留王刘协为帝,由此成为帝国新主宰。



董卓上台后各种倒行逆施,激起天下诸侯群起讨伐,由此开始,中国历史进入汉末三国大混乱期,时间一直持续到西晋灭吴,长达近百年时间。探究天下大乱的原由,何进当年的愚蠢该负主要责任,但鼓动他走上愚蠢之路的袁绍,更是难以复加的坏。


文史砖家


  袁绍,字本初,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虽是庶子却“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胸怀大志。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这又有什么用呢?即使他只身出逃能让董卓心生忌惮,即使他曾坐拥河北四州,成势力最大的诸侯,不照样还是败了吗?这样一个好谋而无决,不足以成大事的人,智商再高,再有名士风度又如何呢?的确,在曹操、郭嘉等人眼中,好谋无决是袁绍的代名词,他以幼子生病为由,放弃攻打许都的机会,就是最好的证明。可是袁绍真的如此不堪吗?

  答案是否定的,袁绍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怀有很大的野心,他的野心,他的大志,比孙曹刘更早,而且更大,大的令人心惊。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接下来,我们便一起看一下,他做过的几件事情,从而切切实实的了解一个新的袁绍。

  一、暗中结交名士

  提起袁绍,我们往往会说,因为他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如何如何。其实袁绍作为袁家的庶子,有袁术在,袁家的人脉他能够继承的并不多。他之所以能够做到“士多附之”,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他未及弱冠,刚刚进入朝堂不久,因为先服母丧,后服父丧,看似耽搁了六年。然而这六年他并非一事无成。《三国志》注引《英雄记》记载,他在这段时间里,结交了大量的名士,并私藏受“党锢”之害的人,从而积累下了巨大的名声。甚至有宦官弹劾他阴养死士,他的叔父袁隗警告他“汝且破我家!”他也没有放弃。试想,一个服孝结束后,依旧不接受朝廷任命的人,故意结交如此多的名士,并为自己积累名声,真的无所图吗?

  答案是否定的,他做出此事的目的,在日后一次又一次的发挥了作用,例如他只身出逃后,董卓不但不追杀,反而将其封为渤海太守;再如讨董联盟成立后,他越过了袁家嫡子袁术,成为了十余路诸侯的盟主;之后他轻松拿下河北四州,并巩固了在当地的统治,也与这个原因有关。

  二、召董卓入京

  虽然袁绍刚刚服孝结束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但是“党禁”取消之后,他又回到了朝廷,并受到了大将军何进的欣赏,担任司隶校尉一职,负责监察朝中大臣,皇亲国戚,以及周围郡县的官员。众所周知,汉灵帝时期,宦官乱政非常严重,于是灵帝驾崩后,袁绍立马劝何进诛尽宦官。何进听完他的建议之后,有些犹豫,再加上何太后的阻挠,只想杀几个罪大恶极的。曹操也说:“阉竖之官司,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无恶,一狱吏足矣”,可是袁绍却坚持让何进召四方豪杰入京。

  试想堂堂袁家公子,真的一点都料想不到,外臣率大军进入京师,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吗?所以他的目的,很可能并非是诛尽宦官,而是引发天下大乱,然后在乱世中凭借自己先前的铺垫,脱颖而出。

  三、破坏讨董联盟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得知,讨伐董卓时,其主力军是孙坚——击败胡轸的是孙坚,斩杀华雄的是孙坚(关羽温酒斩华雄只是演义中的说法),两败吕布的是孙坚,将董卓逐出洛阳的还是孙坚。就在孙坚把董卓逐出洛阳,打算与其他诸侯齐心协力,进行追击,从而匡扶汉室的关键时刻,他的后方根据地受到了攻击,而动手的不是别人,正是所谓的盟主袁绍。《三国志》注引《吴录》曰:“是时关东州郡,务相兼并以自强大。袁绍遣会稽周喁为豫州刺史,来袭取州。”在袁绍派周喁取豫州之前,孙坚被袁术表为了豫州刺史。

  众所周知,袁绍是一个非常注重名声的人,无论如何,他都不应该在这个紧要关头,做出这等事情才对,可是他偏偏就这么做了,而且他不但让孙坚无奈退兵,还让其彻底失去了匡扶汉室的雄心,加入了争霸的行列。从此事中,我们也能够看出,他想推翻汉室,却又不想亲自动手,只能把局势搅浑的想法。

  这三件事中,不管是私自结交大量名士,为自己造势,还是引外将进京,亦或是阻止孙坚匡扶汉室,需要的不仅是长时间的谋划,还有果断与魄力,这二者缺一不可。或许正是因为,他一直怀有这样的想法,一直想让汉室彻底分崩离析,然后开创一个新的时代,他才拒绝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提议。


图说三国


刀叔导读:有野心,有实力,主要还是距离近。

董卓出生于殷富的地方豪强家庭。当时岷县属于边远地区,与西北羌人的居住地相邻。董卓自小养尊处优,少年时期便形成了一种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史书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性粗猛有谋”。

董卓不仅体魄健壮,力气过人,还通晓武艺,骑上骏马,能带着两鞋弓箭,左右驰射。他那野蛮凶狠的性格和粗壮强悍的体魄,使得当地人们都畏他三分。不仅乡里人不敢惹他,周边羌人也不敢有丝毫怠慢。

董卓这样的一个恶人,连奸雄曹操都想诛杀他,却又为何董卓能聚集了那么多的能人在身边呢?

董卓年轻时喜好结交游侠,特别是有能力和地位的人。当时尚未发迹的董卓在凉州种田的时候,有部落首领到来,他二话不说,就把用来耕田的大牛屠宰了,用来招待这些部落首领。这些部落首领都万分激动和惊讶,耕田的牛都宰了,那董卓还用啥来耕田啊,到时候可饭都吃不上了。

于是,这些部落首领纷纷都给董卓送牛来了。董卓牺牲了一头牛,却得到了部落首领送给他的1000多头牛。后来的董卓能崛起得那么快,就是在于他很会搞这种人际关系,而且舍得花钱,这样就能聚拢人心了。特别是得到李儒这样聪明的军师之后,董卓能够做到言听计从,一步步前进。

因此,董卓能够先于其他诸侯进京勤王,离不开李儒等人的出谋划策。仔细分析,这一切都不是偶然。

第一,距离近。

董卓贿赂十常侍后得到晋升,汉灵帝拜董卓为并州牧。但董卓在赴任并州牧的路上故意磨磨蹭蹭,到了河东郡他就不走了,意思也很明确,他就是想看看汉灵帝如果去世,朝局会有什么变化。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河东离当时东汉的都城洛阳不远,董卓这一下赌对了,可以说从河东到洛阳很快就能到。

第二,有实力。

当时有野心又有实力的诸侯并不多。日后讨伐董卓的大部分诸侯当时要么不在任上,比如曹操和袁绍袁术兄弟以及韩馥等人当时还在洛阳,算不上地方诸侯。要么实力不够,要么就是离洛阳太远鞭长莫及,要么就是身份敏感比如汉室宗室的幽州牧刘虞和益州牧刘焉等人。

一个有野心,有实力,一直在等待机会的董卓,离洛阳又非常近,反应速度又很快,这才是何进召地方诸侯进京, 第一个赶到洛阳的是董卓而不是别人的原因所在。

对于董卓来说,他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很久了。

董卓其实还是做到了最大程度地和朝廷各方面势力的合作,他广辟名士,请到了蔡邕(士大夫代表)、袁绍的叔叔袁隗(世宦代表),竭尽心力寻求他们的支持。

但是,董卓的示好甚至巴结,并没有得到袁绍等人的回应。董卓最后终于失去了耐心,手按宝剑,对袁绍发出了恐吓:“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

袁绍回应:“天下健者,岂惟董公!”

董骂袁“竖子”,袁没有对骂,仍然客气地称董为“董公”,华族显贵的风度一点没减。袁绍言罢,“引佩刀,横揖,径出。”

这就是史上牛逼的“引刀横揖”,这种把礼貌与藐视、客气与不屑集合在一起,很帅很酷很有味道,这应该是袁绍一生最帅时刻。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创出品,全网15亿次阅读的优质原创自媒体)


刀墓手札


袁绍是东汉末年的操盘高手。

所谓操盘手,并非自身实力特别强横,而是善于利用关系,整合资源,勾兑利益,推波助澜,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种种历史记录表明,董卓进京,正是袁绍操盘的结果。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汉少帝即位,何太后临朝称制,她的哥哥何进以大将军的身份参录尚书事。与何进同录尚书事的,是太傅袁隗,也就是袁绍的叔叔。此时的袁绍,则是何进属下的中军校尉。

东汉政治的流弊,就是外戚和宦官专权,架空皇帝,打压士大夫阶层。宦官掌握了皇帝,外戚掌握了太后,双方的实力,各有千秋。而士大夫阶层,或者说官僚阶层的优势,在于饱读诗书,精于算计。尤其是像袁绍这样“四世三公”的官僚家族,更是积累了大量的政治斗争经验。这种经验,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

何进原本是屠户,凭借着妹妹的关系一飞冲天,在政治方面,完全是个新手。他必须找个可靠的帮手,才玩得转宫廷内外的各种游戏。于是袁绍脱颖而出,成为了何进的亲信。几乎可以肯定,袁绍是看不起何进的。一个乡下的屠夫,在洛阳城里住了十年都洗不掉满身的油腻味,竟然爬到他头上来颐指气使,拍着他的肩膀说小袁啊我看好你哦。可事实就是那么荒唐!反过来说,何进确实是信任袁绍的,甚至可以说是依赖袁绍,毕竟袁家在官场的影响力摆在那里了,他需要通过袁绍来笼络士大夫阶层,尤其是军界人士,以此来对抗宦官,巩固自己的地位。因此,何进对袁绍基本上是言听计从。

可是,从《后汉书》、《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袁绍不太对得住何时的信任。他给何进出的都是些什么馊点子啊!把所有的宦官从朝廷政务机构清除出去,改用郎官任事,这没有错。然而,在何太后不同意的情况下,又建议“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收兵向京城,以胁太后”,就明显是存心不良了。纵观东汉的历史,外戚和宦官专权,废立皇帝之事不少见,但是地方官引兵进京干政的事,还从来没有发生过。因为这是大忌,谁都不敢这么干。现在好了,大将军下令他们进京,名正言顺,不用担任何责任。这些州牧、刺史、太守们,便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了。袁绍此举,说白了就是要打破外戚、宦官专权的死循环,为士大夫阶层掌握政权打开一个缺口。因此,后来当何进产生犹豫的时候,袁绍几乎是威胁何进:“形势已露,事留变生,将军复欲何待?”何进方寸大乱,只得受袁绍摆布,给袁绍封了一个司隶校尉——理论上讲,这是汉朝第一牛逼的职务,在京师及附近地区监察百官,管天管地,无所不能。袁绍对这个职务,宝贝得不得了,后来当了军阀,也常以司隶校尉自居。那个时候,袁绍可以说什么都不缺了,手里有兵,头上有顶大帽子,背后有大将军支持,还有广泛的官场人脉。他要真心帮助何进对付宦官,不费吹灰之力。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继续推波助澜,把事情搞大。

袁绍做了什么事情呢?派人催促董卓等人加快速度进京(促董卓等使驰驿上)。此时何进听了别人的劝谏,对于董卓进京,已经持保留态度,甚至派人去阻拦董卓,令他去讨伐匈奴。董卓不听,将部队驻扎在河东观望。董卓的这种态度,显然和袁绍的暗中支持有关。与此同时,袁绍还假传何进的命令,派人到各地逮捕宦官的亲属。他真是一位大师级的操盘高手,熟练地运用各种政治手腕,将洛阳的空气搞得十分紧张,但就是不亮剑。

时间一长,宦官们受不了了,率先发难,刺杀了何进。袁绍几乎立刻做出反应,率军攻入宫中,将宦官一网打尽。外戚与宦官集团,这两个长期主导东汉政治的毒瘤,居然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朝廷录尚书事的,只剩下太傅袁隗。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可以说全在袁绍的意料之中。

然而,也有出乎袁绍意料之外的,那就是董卓的胆大妄为。袁绍把董卓当作一颗棋子来使用,董卓却反客为主,成为了洛阳的主人。所以,问题可以这样回答:董卓进京是袁绍的阴谋,但不是他想看到的结果。


龙镇


袁绍实为大汉帝国的真正掘墓人,将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一齐埋葬,最终摧毁这两根支柱支撑下的汉室皇权,彻底颠覆大汉王朝,这便是大汉帝国头号阴谋家,袁绍袁本初的用心。

经过一次次“党锢之祸”和竭力打压,世家大族和东汉皇室早已离心。只是东汉士族以儒学传家和养望,直接对抗皇权,”忠孝义“这关在其意识形态上过不去。所以依托皇权的宦官集团也每每能占据上风。

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族,是世家大族精英人才的杰出代表,他弱冠年华就浸淫帝国官场,负天下士族之望几乎整整二十年。当曹操还立志做大汉征西将军的时候,袁绍就已经处心积虑在怎么终结这个四百年王朝,并取而代之了。其之后一步步策划,都是冲着这个目标去的。

开启士族门阀天下的先驱:袁绍

汉灵帝死后,外戚集团首脑,何太后之兄长,大将军何进杀死宦官蹇硕,接管西园上军后,本已取得持续百年的外戚+士族VS宦官之战的新一轮对决胜利。

大将军:何进

袁绍定要鼓动其将所有宦官赶尽杀绝,连何太后这等全无政治经验的妇人都知道不妥,又怎会是任何政坛老手的谋划?需知是年袁绍可不是二十出头的愣头青,而是年近四十岁的中年成熟男子。

杀尽两千宦官,看似举手之劳,可想想东汉王朝百余年来,多少天下名士、三公大将军尽折其手,后世大唐王朝大明大王又有多少声名赫赫的大人物尽败于此辈,说白了无非投鼠忌器,顾忌其背后的皇权。

当时汝南袁氏的首脑,名义上是袁绍的叔父,太傅袁隗。可是论名望论能力,难道袁隗能高过二十年前的陈蕃么?陈蕃轻易就被宦官们击败了,袁氏却能将宦官集团一举剿除,正因他们有一个胆大包天、无视皇权,不惜砸烂一切、哪怕天下因此大乱的野心家。

宦官首领张让最后的哀泣:「我等灭绝,天下大乱啊!希望陛下自爱!」确实是一句精准预言,被削除了百年来最得力助手的大汉皇权,已是何等虚弱不堪了,赤裸裸呈现在袁绍董卓这等野心家面前。

中常侍:张让

不惜玉石俱焚、快刀斩乱麻一扫而空,一举就让宦官集团销声匿迹在政治舞台近五百年,单单此举就足以让袁绍拥有极重要的历史地位了,又岂会是大众通常印象中的“寡断”之人?

袁绍单凭自己所掌控的势力,其实就足够对付整个”十常侍”宦官集团,他力主请董卓大军进京,就是为了把整个中枢朝局彻底砸烂,让整个天下彻底分崩离析,然后自己起兵,握有讨伐逆贼的大义名分,然后去依次扫荡各地诸侯,最终牢固掌控天下,建立一个全新皇朝,这就是袁绍的真实目的。

并州牧:董卓

因为从前王莽代汉的前车之鉴,和光武帝刘秀复国的成功范例,所以袁绍才拟定了这样一条先大乱而后大治的路线,把起家地点放在河北,而非袁氏的大本营河南,最终目的就是效仿和重履刘秀的帝业之路。在袁绍原本的构想中,他也应当一如之前的秦末之汉高祖刘邦、西汉末之汉光武帝刘秀那样成就帝业,然后开启一个历史上崭新的儒家王朝和士族时代。

刘邦和刘秀顺应当时历史大势,是以起兵后势如破竹无往不利,英才贤士尽皆来归,一个四年灭楚定河山,一个三年入主洛阳成帝业,既为人和,亦属天时。

然而,袁绍的两面性,便在于他既是深谋远虑的优秀政客,亦是个优柔寡断的不合格军阀。他在大一统帝国的朝堂浸淫太久了。哪怕曹操、刘备和孙权加起来,在汉末朝堂那种游戏法则,也绝对玩不过袁绍这种职业政客。可作为政客的决断策划和作为军阀的决断,绝不是一回事。

史载曹操比汉灵帝大两岁,袁绍和曹操年纪也大致相仿,他半大辈子谋划的,都是如何去谋夺汉灵帝这个同龄人的江山。反而对砸烂整个棋局以后,如何重新收拾局面,想的太理想化,或者是相信了两汉王朝关于刘邦刘秀如何得民心然后得天下的官方记载。

史书说袁绍的施政很得河北人心,死后无数人感怀,其实这正说明他作为乱世军阀的极大缺陷——搜刮榨取领地最后一点战争潜力,用于兼并争战,才是一个军阀的本能。

而袁绍犯的正是和刘表刘璋,和后世窦建德张士诚一样的错误,临到最后和曹操的大决战,仍然根本没有充分发挥领地动员力,而后来三分天下的曹操刘备孙权们,在这点都远胜于他。这也让袁绍最终功败垂成,一腔雄心壮志成空。

袁绍的幼年挚友兼一生宿敌:曹操

然而我袁绍费尽半生心血,谋划巨大阴谋,终究成功摧毁了延续四百年的大汉王朝,开启了一个持续四百年的新时代:士族门阀天下,因此他亦可算

是此后三四百年士族政治时代的揭幕者。即使是笑到最后的河内司马氏祖孙三代,也只是继承他遗志,效仿他事业的后辈罢了。从这个角度上,袁本初亦可无憾。


狐狸晨曦


董卓进京会不会是袁绍玩的花招?

请看三国志.袁绍传: 灵帝崩,太后兄大将军何进与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常侍、黄门闻之,皆诣进谢,唯所错置。时绍劝进便可於此决之,至于再三,而进不许。

这里说,汉灵帝刘宏去世后,大将军何进与袁绍商议,想把宦官们彻底清除,但是,不用说太监们给太后作了工作,太后不同意这个做法。



何进是一个没有主意的人,袁绍当时年轻气盛,就出了个主意,召诸侯带兵进京帮忙,到那时太后就没办法阻止了。何进觉得这很好,但他没想到诸侯中野心家,进京不仅可以灭太监,还能灭了他大将军。其实,当时就有陈琳劝阻,可何进不听,暗中派出了使者,发出了召诸侯进京的命令。



这时候,先知先觉的骞硕先下手为强,发动攻击,这时候的袁绍,袁术兄弟显示了勇敢果断,及时带兵杀进宫中,杀掉一大批太监,有些没胡子的,并非太监也被误杀。但是剩下的十常侍暗中布置,把何进骗进宫内,五十名刀斧手把何进砍成了肉泥。从整个过程分析,应该不是袁绍事先想好的阴谋,主要是何进作为大将军,才智差的太远,优柔寡断,既顾虑太后,又不防备太监狗急跳墙,以至误国丧身。不过,从后面的结局看,也许何进早早死掉还好一点,如果待董卓进京后,恐怕何进日子更难过。


流誉后


袁绍希望天下大乱是成立的,凭着自己的家庭地位 和祖辈四世三公名声 有钱有势力 希望借别人的手 搞的天下大乱,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可惜遇到了曹操 才身败名裂 家破人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