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企業和崗位,究竟哪個更重要?

週末,讀者小夥子華生,仨月前來諮詢過我,這個月轉行成功,已經新單位入職一個月,才來向我報喜。機械廠的

工程師,轉行到互聯網行業做新媒體運營

行業、企業和崗位,究竟哪個更重要?

當然,我要強調不是機械系畢業生就一定要轉行換崗,也不是說新媒體運營就多麼好。

我要強調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求職必須發揮自己最大的市場潛能,不試你不知道。

尤其畢業頭三年的人,行業和崗位烙印不深,理論和實踐都證明,任何行業任何崗位都可以嘗試。

行業、企業和崗位,究竟哪個更重要?

職場初期,你在求職市場中最大的資本就是一句話,只是你自己渾然不知。比如華生,他的一句話就是:“我本科畢業工作一年,目前在上海求職。”就這句話,一定要去掉你捨不得的專業,不要說中小公司的新媒體運營了,就是蘋果公司或者亞馬遜包括BAT在內,也都有需要“本科以上學歷1年工作經驗”的崗位。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你不願意嘗試,你想當然認為“人家不會要我吧!”

要點就是,別想太多,爭取面試機會即可,關鍵是面試,這就是資本規律下的人才市場邏輯。

你的五天八小時,出售給一般企業,月薪3-6K,老要無條件加班,公司還老氣橫秋的,眼巴巴等到領導退休你才能上去都不一定輪到你,這叫“望穿秋水”,企業還不穩定;人家500強等大公司,給你7-12K的月薪,還不會倒閉,年終獎5-8萬,不斷有新職位的轉崗機會,升職機會也多。

你傻,你才不去;你笨,你才不爭取。

行業、企業和崗位,究竟哪個更重要?

所以,要淡化行業,好企業都會選擇更好的行業,不斷建立新的事業部,成立新的子公司,比如阿里的螞蟻金服,比如阿里汽車事業部,比如阿里娛樂公司,比如阿里加油站,再比如萬達的電商事業部,比如萬達度假區、萬達影城、萬達傳奇影業。

資本是逐利的,尤其好資本,可視化的就是好企業

你要做的,不是挑選你認為的好行業,而是挑選公認的好企業,好企業會選擇好的行業,好企業是跨界的,跨界就是跨行業。

行業、企業和崗位,究竟哪個更重要?

再舉個常見的真實例子,我們A股有個上市公司,在90年代末就很有名,叫做杉杉集團,她是服裝品牌中的翹楚。

1998年前後做了好幾年廣告,“杉杉西服,不要太瀟灑哦!”

2008年前後,杉杉大舉進入房地產行業,在長三角攻城略地,賺取了豐厚利潤,在財報中地產收入早就超過了服裝。

2018年時,杉杉早就橫跨多個行業包括汽車鋰電池行業,已經建了倆研發中心,在全國十來個城市建廠。這是新能源行業,杉杉是這行的翹楚,早已佈局五六年,你不知道而已。

你別光聽過比亞迪,比亞迪是給自己的車造電池;有人說“我知道寧德新時代”,你也別光看寧德上週在德國建廠的新聞,你得鍛鍊自己的勢商,好歹你看下在它今年上市之前我推薦的兩篇文章《汽車行業未來三十年預測(附企業名單)》《勢商:接下來幾年汽車是什麼樣子?》;當然,你更應該瞭解下杉杉新能源,以及好的上市公司。

行業、企業和崗位,究竟哪個更重要?

再進一步,你認真將中國已經上市的3200家A股公司在你那個城市的總公司、分公司、辦事處列出來,再將世界500強在你所在城市的落腳點找到,同時看下BAT京東頭條小米美團滴滴等等CDR們,這些估值百億美元以上的獨角獸在你家鄉的分公司,這仨清單就好比挑出績優股,不是讓你二級市場買他們的股票,你未來的人生目標之一就是“進去”。而不是在不思進取的公司裡默守陳規,這叫跟臭棋簍子下棋,越下越臭。不但中年危機難以避免,從沒落的公司和行業出來,以後沒人要,這才是最大的可悲。

當然,更要淡化的是崗位,剛畢業不足5年的人,你那點經驗有多值錢?到哪個企業能直接上手工作?你還有40年的職業生涯,卻因為被洗腦了多年總是惦記著自己這才畢業初期1-5的“經驗”,這叫啥經驗?只能叫做經歷。

要麼,就是糾結那在校期間3-7年胡思亂想天真之時所學的“專業”,那專業課你學得再好也沒用,企業又不用你學校裡的知識,公司發錢給你來打工的,

要的是技能而不是你專業課的知識,再說你那專業課的成績都不忍目睹,還成天要“專業對口”嫌棄“專業不對口”的,自己都不好意思吧!

這裡強調崗位不重要,崗位持續的時間是最短的,一般1-5年甚至才半年;崗位還不如行業,而行業5-10年就迭代,所以行業也要淡化;你的目標應該是企業,好企業能存活30年、50年甚至100年,足夠承載你變老之前的職業生涯,你要跟隨企業一起在市場中戰鬥,而不是空擔心“行業不好”杞人憂天,更不是用你之前才1-5年的工作崗位,來倒逼出來你未來的40年職業生涯,這叫削足適履

一直強調改變傳統思維,學校不是不好,只不過學校用體制內思維教給的是傳統思想,結果就是剛剛那倆負面的成語。你要做的就是記住兩個“淡化”,這是給你反洗腦的過程。不洗回來的話,你的職業生涯和人生,只會煢煢孑立+窮窮孑立。

當然,具體求職,除了挑選好企業之外,第二重要的則是

對所處城市的分析。華生上海小夥子,房子好幾套,他要擔心的不是買房資格或者還房貸,而是未來這個城市的佈局,產業方向,再結合自己未來的30年職業生涯,去規劃。

上海在2016年,包括製造業+建築業在內的第二產業,只佔GDP總量的29%,工廠和製造業都會繼續下行,他這次轉型是為了自己接下來的30年,而不僅僅是加薪。

我記得幾個月前的某個晚飯過後,他急呵呵從今日頭條上我的舊文發現公眾號,才找到我。他是想離開機械行業,但卻束手無策。我跟他語音通話了大概十來分鐘,後面偶爾也有微信交流。

可喜的是,仨月後的他已經成功轉行換崗,且事業方向明確了,這叫柳暗花明。我這十分鐘是點化,短期看起來影響不大,長期來看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靠著剛畢業1年時自己的“想”,是無解的,不但想不出來,還徒增煩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