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縣故事丨在威縣誕生的一支人民子弟兵

​在威縣誕生的一支人民子弟兵

  ––青年縱隊第三團縣區民團武裝被編為日偽警備旅

威縣故事丨在威縣誕生的一支人民子弟兵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平津失守。日軍沿津浦、平漢鐵路大舉南下。不久,攻陷大名、邱縣,佔領威縣和臨清縣城。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政府瓦解,社會秩序混亂。這時,土匪、散兵遊勇、當地民團、封建會道門等形形色色的武裝組織乘機蜂起。他們搶槍支、爭地盤、互相攻掠、徵糧派款,民不聊生。威縣周圍千人以上的隊伍有李景隆、王來賢、趙山峰和高範卿等部,開始他們還大都打著保家鄉、抗日救國的招牌,後來有的就當了偽軍。

日軍佔領威縣城後,申益安、高況禹、翟秉鈞等進了維持會。他們為保護其地主階級利益而投靠日軍,以維持地方治安之名掌握武裝,策動高範卿部投敵。

高範卿,字士舉,威縣義合營人,地主,士紳,當威縣民團團總多年,為人還算正直,也有一定威望。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高萱芝,原是威縣四區民團長。二兒子高西伯,原是國民黨舊軍官,人云他打仗勇敢。高範卿和士紳申益安、高況禹是老世交,通過他們的活動,高為了保存實力投靠日軍,其部隊被編為日本清水部隊警備第一旅。

這個旅轄四個團一個警衛營。一團是雪塔、章臺、經鎮一帶民團,團長高萱芝。二團是賀釗村和威縣城郊一帶民團,團長李侍曾(李繼孔)。三團是七級一帶民團,團長李振武。四團是清河縣城以西民團,團長王懷遠。警衛營是王村、義和營一帶民團,營長高西伯。全旅約兩千人,軍官多是舊軍人,士兵大部分是本鄉農民,沒有重武器,只有輕機槍一挺。他們提出的口號是:保家鄉、維持地方治安。警一旅的官兵並非甘願投降日軍當偽軍、當漢奸,他們拒佩偽臂章,拒掛太陽旗,有的大罵漢奸,大罵維持會頭頭。

爭取偽警備旅起義,冀南抗日獨立第二師誕生

1937年10月間,直南特委正忙於籌建、恢復各縣黨組織和創建武裝的活動。這時,威縣的進步知識分子積極進行抗日宣傳救亡活動。王含之、鄧易非等聯絡寺莊、雪塔一帶的趙劍、楊躍西、郭克、王傑生、劉潤生、苗惠民(趙劍等6人都是威縣簡師學生)、張雙禮、張介甫等組織救亡工作促進會。他們在寺莊村出壁報,組織群眾聽廣播,秘密油印散發傳單,號召起來抗日。在偽清水部隊警備旅中,利用同鄉同學親戚朋友等各種關係進行抗日救國活動。

威縣故事丨在威縣誕生的一支人民子弟兵

11月間,直南特委派廖中符做爭取偽警備旅抗日的工作。到威縣後,即和王悅塵、鄧易非取得聯繫。王、鄧協助其工作。通過分析形勢,研究偽警備旅的情況,認為我們必須很快爭取這支部隊到抗日救國戰線上來。該旅士兵多是農民,下級軍官多是行伍出身,大多數都有正義感,不甘心當偽軍,做漢奸,要求抗日。有部分青年知識分子在那裡活動,有利我們的爭取工作。當時定了三條:一、先從做好團營工作入手。廖中符已認識該旅二團團長李侍曾,首先爭取二團,進一步爭取全旅。二、要做好有關地方士紳的統一戰線工作,通過他們去做上層工作。三、軍官中不少是國民黨員,還要防止他們投向盤踞在武強一帶的國民黨軍段海洲部。

廖中符對李侍曾部隊的爭取工作進行得比較順利。

李繼孔,字侍曾,威縣賀釗人,行伍出身,講義氣,主持賀釗地區民團多年,在威縣南部有威望。當廖中符同他講抗日救國道理和抗戰形勢時,李表示:“鬼子這樣猖狂,我們要儘快聯合起來,打他幾次,給他個厲害才是。”當特委馬國瑞到團部會見他時,他表示:“我堅決抗日,決不當漢奸。”李團有三個營,營長劉宗孔有200多人,營長樑子玉有200人,營長陳春陽有近200人,都很聽李的話。經李侍曾和廖中符對三個營長做工作,這三個營長都很快被說服了,一致同意接受八路軍改編,並表示做其他團營的工作,爭取全旅一起改編抗日。

怎麼爭取全旅起義?在一次秘密會議上,劉宗孔要去找他的老師小裡罕村的荊玉樓。荊系地主,國民黨員,七級村高級小學的校長,當時是三團一營營長,團中有他的同學,他可以說服第三團。王悅塵建議邀請潘固村王宗約和王中立二人,他們雖系國民黨員,但有民族正義感,在威縣知識分子中有較大影響。

威縣故事丨在威縣誕生的一支人民子弟兵

王宗約、荊玉樓都被請來了,又經王宗約的建議,邀來宋采芹。宋是高範卿的內侄。通過他去爭取高萱芝、高西伯。經過一段工作,首先是一團二營營長李所僱贊成改編抗日。二營有200餘人,參謀張風軒,雪塔人。接著是三營營長劉翠文贊成改編抗日。隨後,高萱芝、李振武也都表示同意被八路軍改編。事已成熟,即由廖中符和李繼孔出面邀宋采芹、王宗約、劉翠文、高萱芝、荊玉樓、李振武等共同商議接受八路軍改編的方法,最後達成三條協議:

1.立即接受八路軍改編,請求早日下達改編命令;

2.立即與雪塔偽警備旅首領談判,停止其偽旅一切活動;

3.重新任命各級領導人。

廖中符向東縱司令部作了爭取工作的彙報,同意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冀南人民抗日遊擊獨立第二師,但鑑於一師編後又叛變的教訓(李景隆部被我軍命為冀南抗日獨立第一師師長後,叛變當了偽軍),確定暫不給八路軍名義,而命為冀南抗日遊擊獨立第二師。師長高西伯,副師長李侍曾,參謀長荊玉樓,政訓處主任宋采芹,供給處長王宗約,一團團長高萱芝,二團團長李繼孔(兼),三團團長李振武,四團團長王懷遠。加派廖中符與孫卓夫為八路軍代表,廖併兼任參謀主任,孫卓夫兼任政訓處副主任及組織科長。隨後,由縱隊司令部召集高西伯、李侍曾、荊玉樓、宋采芹等開會,宣佈命令,並作了指示。

威縣故事丨在威縣誕生的一支人民子弟兵

1938年2月中旬(舊曆正月十七日),由高西伯出面在北胡帳高級小學召開了團以上幹部會議,他在講話中提出:要抗日,不當漢奸,部隊改編為冀南抗日遊擊獨立第二師,接受八路軍領導等等,並公佈了任命名單。孫卓夫代表八路軍東縱講了話,號召與會人員當場撕下偽軍袖章,宣佈起義抗日。當時,會場一片歡騰,大家舉起了拳頭高呼:“打日本,救中國,誓死不當亡國奴!”廖中符、孫卓夫責成鄧易非起草《冀南抗日遊擊獨立第二師成立宣言》。這樣,爭取工作順利完成,黨領導的以威縣人民子弟為主的一支抗日武裝正式走上了抗日戰場。

獨立二師宣佈成立後,師部和特務連駐紮在北胡帳高級小學校,很快建立了政訓處,郭克、趙劍、苗惠民等都安排在處裡工作,宣傳科長鄧易非,除奸科長範若一,並將正在東進縱隊軍政幹部學校學習的王含之、楊躍西等抽調出來,派到營裡當教導員,開展基層政治工作。

威縣故事丨在威縣誕生的一支人民子弟兵

約摸過了六七天的時間,威縣日軍、偽軍600餘人趁夜間襲擊了北胡帳獨二師師部。一團二營、三團二營聞訊趕來進行抵抗,掩護師部機關突圍轉移。敵人不敢戀戰,急急忙忙竄回城去。這次作戰,互有傷亡,一團二營營長李所庵英勇指揮部隊作戰,身先士卒,光榮負傷。部隊在戰鬥中受到鍛鍊和考驗。

戰後,領導機關移住經鎮。老百姓聽說警備旅起義了,並和日本鬼子在胡帳打了一仗,一片歡騰,自發地送糧送草,報名參軍,有的還扛著自家的槍來參軍。醫生劉鳳閣夫婦還帶來了幾箱藥品,部隊的抗日情緒更加高漲了。

部隊轉移到七級一帶,師部駐紮在七級鎮,按縱隊指示進行整訓。

部隊連以上軍官多是舊軍人,有的是國民黨黨員,政治成分複雜,思想不穩定,幹部隊伍的充實加強成為首要任務,為此,地方黨委派來地方黨員幹部劉建夫、劉大倫、劉伯平等,縱隊派來陳晨、胡光、王川、張濤等黨員大學學生,縱隊軍政幹部學校分配來張磊、蓋儲乾、仲濟華、韓海生等畢業學員,通過幹部關係介紹來了高銳、高峰、王洋、梁良、劉運輝、於醒華等青年學生。這批幹部和青年學生都分別擔任了營、連政治教導員或指導員、司令部參謀、政訓處幹事等職務。還有青少年學生參軍,劉水、宋幹、董海、張學信、苗青、尚懷凱等組成宣傳隊。他們這些人就成了當時部隊的骨幹力量。政訓處參謀處、供給處、衛生隊的力量充實加強了,政治工作開始活躍了,上政治課,唱革命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軍歌就是這時在部隊的宣傳教育中唱起來的。

縱隊首長對建軍方向十分重視,要求部隊很快遊擊起來,成為一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野戰軍。而部隊上層部分領導人則有留戀本鄉本土的思想,縱隊首長為此開會講話進行教育動員。師領導,連隊的共產黨員積極進行宣傳教育活動,為穩定部隊做了大量的工作。

4月初的一天,宋任窮同志從南宮到七級二師師部召開營以上幹部大會,講了抗戰形勢,建軍建黨的工作與任務,明確指出:“建軍先建黨,大力發展黨員。”從此,部隊就首先在這批新的青年幹部中進行了發展黨員的工作。

部隊在七級駐紮一個月,經過整訓,軍容軍紀大有改觀。縱隊命令獨二師參加殲滅趙山峰部偽軍的戰鬥,一戰而勝,繳獲無數。

獨二師改編為冀魯遊擊第一支隊

1938年5月10日,八路軍東進縱隊首長徐向前、宋任窮指揮六八九團強攻威縣城。部隊打得非常英勇頑強。獨二師於棗科擔任阻擊臨清援敵任務。城未攻下,敵亦未出援,但敵非常恐慌,不日敵即撤出威縣。獨二師進駐威城。

6月中旬,部隊奉命進行整編。徐向前、宋任窮首長到威縣主持整編。徐副師長先在營以上幹部會上講了話,又親自向部隊全體指戰員進行動員。指出:“部隊擴大了,進步了,為滿足廣大指戰員相當正式八路軍的願望,唯一的辦法是建成一支以共產黨員為骨幹的抗日野戰軍……”並通俗地講解了抗日救國與保衛家鄉的辯證關係。

部隊編為冀魯游擊隊第一支隊,任命李侍曾為支隊長,廖中符為副支隊長兼參謀長,孫卓夫為政治處主任。政治處設秘書和組織宣傳、民運、政工五股,分別由鄧易非、郭克、劉伯平、劉健夫、王川擔任股長。供給處鄭世古為處長,衛生隊劉風閣為隊長,下屬三個大隊均設教導員,一個警衛隊設隊長和指導員。全員共1600餘人。

這次部隊整編使該部升格,這是一二九師和冀南軍區首長適時的決定。這個部隊從北胡帳起義到威縣改編,由地方游擊隊到野戰軍是質的進步。這是我黨教育改造舊地方軍隊政策成功的一個範例。

整編後,幹部戰士都正式佩戴上了“八路”臂章,大家非常高興,唱起革命軍人的歌來。

由於黨的領導的重視,整編支隊後不久,一二九師決定從三八六旅七七一團抽調兩個連隊編入支隊並派劉細友等營連幹部數人充實幹部隊伍,使部隊素質提高到新的水平。

部隊整編後,開赴臨清集訓,主要是游擊戰術和射擊瞄準。黨政工作,主要是進行人民軍隊本質教育,開展連隊民主,嚴禁打罵士兵、槍斃逃兵,實行經濟公開,由士兵管理伙食。除此,著重抓黨和幹部隊伍的建設。劉志堅主任曾指示:要抓建黨,大力發展黨員,連隊建立黨支部。經過一個多月的工作,支隊部建立了總支,大隊建立了分支,連隊建立了支部,黨的活動公開了,政治幹部受到尊重,政治工作活躍了,開門發展黨員得到了上級的表揚。

隨著建黨活動的開展,提拔了一批連排幹部,並採取總結、報告會、輪訓等辦法,提高了他們的工作能力。同時,還辦了軍政幹部訓練班,吸收了一批地方進步青年幹部。對經教育仍堅持錯誤思想立場的部分舊軍官、國民黨員,則陸續調出了部隊。

奉冀南軍區命令,支隊參加了抗戰一週年紀念大會活動。這個大會體現了黨的統戰政策,參加大會的有我軍,也有國民黨軍。徐向前和國民黨山東省主席沈鴻烈出席大會並講話。

支隊編為青年縱隊第三團,馳騁在魯西北戰場

8月初部隊開往夏津、平原和高唐一帶,任務是打擊敵人的活動,破壞鐵路(津浦),保障鐵路東西聯繫,掩護魯西北地區工委開展工作。在這期間,部隊派出小股部隊進行活動,出沒於敵據點大村鎮,打擊了惡霸地主武裝和漢奸、偽軍,在平原還活捉日本鬼子一名。

8月21日支隊奉命編為一二九師青年縱隊第三團,代號“成安”。

為充實部隊實力並加強其領導,冀南軍區、青縱領導陸續派來民運股長劉道南、特派員龔崇順、供給處長曹春芳等紅軍幹部,不日團政委劉福盛亦到職。團政治處主任孫卓夫到清河縣油坊同地方黨委商定,將任清泉領導的運河支隊編入三團,青縱領導又新編一個營。此時全團編有四個步兵營,一個炮兵連,一個特務連,一個騎兵排,全員共2000餘人。

10月,平息白吉會暴亂。部隊由清河姜莊出發,經油坊、段蘆頭至棗強,平息日軍指使的白吉會暴亂。會徒數千人乘夜來犯,我軍收縮固守,黎明反攻,收繳會旗、符號、器械無數,將暴亂平息。

11月中旬,青縱三團奉一二九師首長命令,開赴山東聊城,解範築先之圍。不料急行軍至冠縣後,聊城已失守;範築先殉國,省委張霖之命令三團迅速穩定範築先殉國後的混亂局面,擊退頑固派進攻,保障山東省委開展魯西北地區工作。部隊星夜南下,即派一、二營赴莘縣,為被頑軍王金祥部圍困的十支隊、機槍營和莘縣縣委機關解圍。一戰圍解。

12月初,張霖之決定將內黃一帶衛河支隊300餘人編為三團新四營。還介紹來了殷濤、趙書林、項南、馮彬、楊健、楊紹先等青年幹部參軍。

茌平徐家樓之戰:1939年1月,團部率二、三、四營歸陳賡指揮,和六八八團、補充團、津浦支隊、騎兵團開往茌平、博平、高集,強襲高唐,掩護地方三十二支隊集結,打擊頑軍,保障黨的地方工作開展,一營跟隨先遣縱隊司令部行動。

3月5日晨,在茌平徐家樓村(許樓),日軍六七百人,有炮兵、騎兵、汽車自村東向我進攻,步、炮齊發,火力甚猛,我軍固守,敵數度猛攻都被擊退。午後,敵騎兵繞我西南側背,又被我阻擊。這時敵釋放毒氣,官兵頭暈嘔吐,大家用毛巾裹尿泥捂住口鼻,奮力抗擊,敵人未能前進一步。

當時,我一營隨先縱司令部於琉璃寺一帶亦遭敵攻擊,雖敵炮火猛烈,並釋放燃燒彈,而我軍始終把敵軍壓制在寨壕之外。三團和先縱司令部取得聯繫,奉命於黃昏轉移。當晚撤出陣地,向東南行軍60裡,至潘家莊以南之張家莊宿營。次日午後,日軍機械化部隊又跟蹤而至,一個排於徙河邊憑堤阻擊,掩護大部隊安全轉移。24名幹部戰士壯烈犧牲,三團轉移到靠近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部的地方。

3月中旬,一一五師師部召開營以上幹部會議,三團營級以上幹部參加了會議,羅榮桓傳達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精神,他說:“現在,抗日民族自衛戰爭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只要我們克服困難,堅持持久抗戰,最後勝利一定屬於中華民族。”幹部戰士聽了羅政委的報告,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增強了抗戰必勝的信念。

從泰山到太行山冀西遊擊、討頑

3月末,三團歸先縱指揮,開赴山西黎城。

4月,部隊於黎城東郊休整,劉伯承師長聽了關於部隊鍛鍊成長的彙報,多作嘉勉,並鼓勵廖中符多學軍事。任命劉昌義為團參謀長。補充械彈,發了夏衣。劉師長又檢閱部隊,付鍾主任為連以上幹部作了形勢報告。經短期休整,部隊恢復體力,鬥志更高。

部隊經短期休整之後,奉命開往冀西遊擊。任務是:保障平漢路東西交通,打擊平漢線兩側之敵偽,對頑軍則進行反摩擦的鬥爭,維護我地方開展工作。

6月初,我軍駐紮在邢臺以西的將軍墓一帶。邢臺日偽軍約800餘人,經宋家莊進犯,我軍阻擊於宋家莊西山,敵屢攻屢敗,傷亡慘重,指揮官高橋猛夫被我擊中喪命。次日敵經漿水逃回邢臺。

7月末,我軍經費斷絕,菜金、津貼停發,沒有菜吃,連火柴也困難了,生活十分艱苦。幸有石友三部一支小部隊攜數萬元潛逃,為我捕獲。除交師部外,尚留近萬元,解決了部隊燃眉之急。

9月,調臨城郝莊參加討伐張蔭梧戰役。三八五旅獨立團於黃伯平首戰告捷,敵潰南竄,三團堵截追擊,殲敵輜重部隊一部,虜敵少將參謀喬明裕等數百人,繳獲騾馬物資一部。還軍途中又將來歷不明的部隊三百餘人解除武裝。

10月,團部移院頭掩護地方開展工作。時值瘧疾流行,供給處無人供糧,衛生隊無力診病,連隊站崗放哨都難維持。天氣漸冷,棉衣尚無著落,部隊再度陷入極端困難境地。

師首長到部隊視察,特批兩個月每人每日菜金兩角,並改善醫藥、給養供應。三八五旅首長帶領政工、醫務人員到團慰問,幫助解決困難,士氣大振。

11月,部隊開往渡口擔負對朱懷冰反摩擦鬥爭。朱部一個輜重營路經我區,三團設伏以待,敵發覺中伏後,恐慌萬狀,即談判投降,未發一槍一彈即虜獲了全部人馬物資。

1940年元旦過後,東下平原參加討伐石友三戰役,編屬中央縱隊,曾阻擊敵人於香城固一帶,敵攻我守,戰鬥極為激烈。敵奪路南逃,我追擊至清豐、南樂。不久,又調回太行,參加討伐朱懷冰戰役。戰後,調冀南滏西活動,柏鄉敵進犯,戰於白露店,斃日軍數名,繳獲槍支及其他戰利品一部。

5月,青縱三團奉命編為新四旅第十一團。

這支部隊是冀南威縣人民的子弟兵。它在短短的兩年中,在黨的領導和人民的支持下鍛鍊成為一支武裝勁旅,這是冀南威縣人民對革命事業的一大貢獻,也是冀南威縣人民的驕傲和光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