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苗木行業的「痛點」!

新常態下地產園林苗木進入迷茫期,30年世界工廠模式的高速發展,增加的是GDP,帶來的是空氣、水源、土地的嚴重汙染。迷茫中我們想問:我們的發展是為了什麼?園林苗木行業的野蠻發展,何時能健康有序?我們的痛點在哪裡?在這個轉型的年代,我們苗木人應該做點什麼?如何讓這個虛胖的產業走向強壯的征途?

注意!苗木行業的“痛點”!

跨界資本的進入影響了原有的發展模式

苗木生產應該屬於農林經濟。最早苗木大致分這麼幾類:生態林、經濟林、綠化苗木。以綠化苗木最弱,隨著國家城市化進程和基礎建設的發展,綠化苗木受到極大關注。火爆的市場,在外界資本的推動下,逐漸形成目前畸形的價格體系,價格和價值過度偏離,導致泡沫。價格迴歸價值,勢在必然。

誠信體系,在現狀面前風險凸顯

早先園林苗木供求信息不通暢,苗木產品長期處於供應量不足,導致暴利,誠信話題被下意識忽略,無視誠信的現象比比皆是。而行業利潤整體下滑,業務量整體下降時,大家就會糾結貨到付款,還是先款後貨?園林工程之前有預付款,後來還有進度款,現在呢?是做完再來談款,甚至做完之後不認賬。這如何兌現社會誠信?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思想,長期以來堅持的是“仁義禮智信”、“人無信不立”,而在經濟大潮中,也逐漸迷失了方向。究其原因,目前尚未建立誠信體系,失信的成本太低。

園林苗木產品的結構性過剩造成痛點

在高速發展期,是種什麼賺什麼,大家都急著找土地種苗賣苗,很難靜下心來考慮未來產品的整體結構規劃。如市場上挖一棵20釐米粗的羅漢松輸送別的市場,可以獲得10倍甚至以上的回報,你會去考慮做標準化的培植生產嗎?類似的產品很多,如香樟、廣玉蘭等。跟風而上,造就同質化痛點,同時市場信息不對等,導致同等苗木價格差異很大。

物流運輸造成了行業成本痛點

園林苗木在高利潤階段,物流價格基本上隨行就市。當苗木產業出現利潤下降,物流並不會根據園林苗木行業而改變現狀,相反在繼續推高你的成本。你在乎嗎?從目前電商體系來看,基本上賺錢的就是平臺和物流,造就了一支龐大的、高收入的物流隊伍。如果這個現象蔓延到苗木產業,傳統苗木人將何去何從?

園林行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傳統的第一代苗木人,基本上都是農民,整體受教育程度不高,很難做到對未來市場的預判,更多是依靠從業經驗來決定未來發展。現階段,湧現出一批具備資本實力和對未來預判能力強大的公司,形成引導性企業,但由於新興產業沒有足夠的人才積累,行業綜合型人才的匱乏嚴重影響了園林企業的高速發展。正是這個痛點造成目前很多園林企業缺乏長遠戰略佈局,轉型艱難。綜合型園林人才是未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園林行業現在短暫的迷茫期,我們是被動拐彎,還是堅定地前行?園林行業是永遠的朝陽產業,我們需要與時俱進,做好從虛胖到強壯的轉變。

注意!苗木行業的“痛點”!

產品思維的革新

產品標準化的實施。標準化指企業管理的標準化、施工的標準化、苗木種植的標準化等,以及苗木產品本身測量的標準化。只有標準化的形成才會給我們的產品貼上估價標籤,才可以快速地擴展市場並流通,也更可能適應當下“互聯網+”潮流。苗木產品的特殊性,導致它不可能是標準件,一苗一價的現象很普遍,這樣不利於統計,也不利於核算,給流通和結算帶來很大的弊端。而國家到目前為止,並無成文的測量標準,如何才能把非標的產品做成標準件,一方面靠工業化種植的實施,另一方面,也要制定一套測量標準,嚴格制定尺寸的歸屬範圍。苗木還存在地域性的測量方法差異,如有些地方用胸徑,有些地方用地徑,這一點也要統一。就像秦始皇登基後統一了度量衡,這樣才更利於市場的流通。

適應性生存轉型

未來你不管有多強的適應能力,但是產品的銷售半徑會大幅減小,所以你必須找準市場盲點,提前佈局。大企業人才儲備和市場的掌控力較強,抗風險能力也強,而中小企業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的適應性,更應該在擅長的領域做攻堅戰準備,提前佈局,製造競爭壁壘。

“互聯網+”、互聯網思維必須進入企業

“互聯網+”的表現形式是:資源、大數據、自組織。企業需要大數據才能對未來市場做出預判,資源是你企業的命脈,形成了組織就會提高你的生存能力。“+”什麼?“互聯網+企業”強勢突破口。相對“互聯網+”,我們更傾向於“苗木+互聯網”,有針對性地尋找互聯網電商平臺,把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做到極致。

平臺思維

不是每個園林企業都要去做一個平臺,而是你要選擇自己公司結構最適合的平臺形成一種共生的生態鏈關係。在這裡,你可以輕鬆完成苗木的採購和銷售,跟蹤每一步服務的狀況,通過誠信體系甄選最合適的合作伙伴,在這個共生的生態鏈體系裡面尋找最適合自己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