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文物考古又有新動態!

涵涵 綜合報道

內蒙古東部發現距今7000年無輪廓人面像巖畫

據中新社呼和浩特7月14日報道,內蒙古師範大學鴻德學院中國北方巖畫研究所所長吳甲才透露,近期考古人員在赤峰市翁牛特旗東部發現一處距今7000年的無輪廓人面像巖畫。

吳甲才早在今年5月4日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烏丹一中召開的“2018中俄德巖畫考古學術會議”上,正式向與會專家公佈了這一研究成果。而他所寫的學術論文,隨後也在俄羅斯核心學術期刊予以發表,得到專家認可。

據悉,新發現的這幅巖畫,是由吳甲才帶領的巖畫研究團隊在赤峰翁牛特旗發現,該巖畫磨刻在海拔500多米的砂岩上,高65釐米,寬約57釐米,巖面有裂紋。

吳甲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該巖畫中有一雙對稱的雙環大眼,單隻眼的直徑約18釐米,兩眼上方居中位置刻有“山”字形,兩眼下方正中間刻有類似甲骨文的“祖”字形,再往下是橢圓形的口,口中刻有4個豎條。經巖畫研究團隊採用技術手段對這處富含石英晶體的巖畫進行年代測定,該巖畫距今為7000年。

據瞭解,俄羅斯科學院巖畫專家認為,新發現的這一巖畫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巖畫類似,極具學術價值。

雲岡第7窟頭像流失百年後終於迴歸

7月13日上午,“王純傑伉儷文物捐贈儀式”在山西博物院舉行,美籍華裔王純傑夫婦將一件北魏時期的石雕天王頭像捐贈山西博物院。這是雲岡石窟第7窟鮮卑裝人物頭像流失海外近一個世紀後的迴歸。

西北文物考古又有新動態!

西北文物考古又有新動態!

雲岡石窟第7窟鮮卑裝人物頭像

山西博物院稱,此次捐贈的石雕天王頭像保存基本完好,高26.5釐米,寬12釐米,厚17釐米。面相橢圓,頸部光滑。眉眼細長,鼻高直,唇較薄,嘴角微翹,面含笑意,長耳下垂,頭戴鮮卑大頭垂裙帽。屬於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第7窟主室西壁左側天王。該頭像雕刻精細,時代特徵鮮明,代表了石雕天王頭像皇家洞窟造像高超的藝術水平。

西北文物考古又有新動態!

山西省文物局總工程師趙曙光向王純傑頒發證書

據瞭解,這是王純傑夫婦第二次向山西博物院捐贈文物。2016年,王純傑夫婦還曾向山西博物院捐贈了一件北魏石雕菩薩頭像。專家研究確定為雲岡石窟的第19窟南壁東側佛龕左脅侍菩薩的頭像。

山西博物院研究員渠傳福表示,雲岡石窟是中國早期佛教雕刻藝術開始的地方,特徵就是外來藝術和中國本土藝術、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交融的開端。根據該尊頭像石刻的特點來判斷,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國民族大融合的一種藝術體現,也是北魏王朝定都平城之後,大力發展文化,發展佛教文化時特定的產物,在中國美術史和雕塑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一筆。然而,據統計,石窟裡有百餘件造像已流失海外,其中很多都流失於日本、法國、美國、德國等國家。雲岡石窟研究院科研辦主任、副研究員趙昆雨對此曾有過長達4年的研究調查,他說,“針對這尊鮮卑人物頭像,我在查閱資料時發現,在1925年由日本京都原色寫真精版印刷社、美術圖書出版部珂羅版初版印行的1函70枚散頁《大同石佛大觀》圖集中,此像仍保存完整未被盜鑿,考慮到該書的出版時間與拍攝照片的時間略有間隔,那麼,此像的被盜時間大致在1925年前後。”

西北文物考古又有新動態!

雲岡第7窟被盜後現狀

西北文物考古又有新動態!

被盜造像的“孿生兄弟”,仍在石窟中完好無損

在這尊造像旁邊,還有一尊造像,同為鮮卑人物,樣式與風格一致,應出自同一匠師之手,人們戲稱這是一對“孿生兄弟”。被迫分離近百年後,隨著被盜頭像的迴歸,也讓這組造像“完美”復原。王純傑激動地說:“能看著文物迴歸到祖國的懷抱,回到原來‘生存’的地方去,這是海外遊子送給祖國母親的最好的禮物。能再度跟雲岡石窟、跟山西結緣,這也是我的幸事,山西因此也成了我的第二故鄉。”

從寧夏出土兵器、車馬飾件看兩千多年前的北方青銅文化

寧夏固原北方系青銅文化指春秋戰國時期活動於此的西戎各族創造出的一種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徵的文化。其鮮明特徵和獨特風格的形成,揭示了固原古代遊牧民族生活的繁榮景象和青銅文化在歐亞廣大地區傳播交融的脈絡與關係。常州博物館近日聯合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博物館舉辦的“青銅之路——寧夏固原春秋戰國時期北方青銅文化特展”分別出土兵器、車馬飾件、生產生活用具、裝飾品等方面,向觀眾展示了一幅古代歐亞草原東部遊牧民族遷徙、戰爭、交往、融合的壯麗畫卷。

西北文物考古又有新動態!

動物紋金飾件

西北文物考古又有新動態!

車輪裝飾

寧夏固原地處黃土高原西北邊緣,是中原地區通往北方草原的咽喉要道,亦是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必經之地。自古以來,寧夏就是西北重鎮,曾被稱為安定、高平、原州、鎮戎等,明清時期改稱固原。古代固原自然環境優越,溫暖溼潤的氣候、茂密的森林草場、覆蓋深厚的黃土,為西北各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戎族、羌、氐、鮮卑、鐵勒、柔然、党項、蒙古、回和漢等民族都先後在此生息繁衍,共同譜寫了輝煌燦爛、交融匯聚的固原歷史文化。

寧夏固原北方系青銅文化指春秋戰國時期活動於此的西戎各族創造出的一種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徵的文化,屬於固原歷史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固原北方系青銅文化充分揭示了固原古代遊牧民族生活的繁榮景象和青銅文化在歐亞廣大地區傳播交融的脈絡與關係,展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化的歷史發展進程。

西北文物考古又有新動態!

鶴嘴斧

西北文物考古又有新動態!

雙獸首銅短劍

此次參展的100餘件(組)文物源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博物館,以青銅器為主、金銀器為輔,涵蓋兵器、車馬飾件、生產生活工具、裝飾品四種類型。展出對西南地區兵器影響頗深的青銅短劍、器形豐富的車馬飾件、具有濃郁北方民族特色的鶴嘴斧、紋飾精美的動物紋飾牌等文物精品。這些文物特徵鮮明、風格獨特,匯聚成源遠流長、內涵豐富的中國北方系青銅文化。

“青銅之路——寧夏固原春秋戰國時期北方青銅文化特展”,為人們展示了一幅古代歐亞草原東部遊牧民族遷徙、戰爭、交往、融合的壯麗畫卷。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8月19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