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hsj
甲午海戰即使北洋海軍獲勝,也並不能把日本怎麼樣,日本在發動戰爭時其實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其實9月17日大東溝海戰時,北洋海軍有一次能夠取勝的契機。下午15時許,“鎮遠”號發射的305毫米炮彈引爆了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松島”側舷炮位上堆積的大量烈性炸藥炮彈,引發大爆炸和火災,而且烈性炸藥燃燒後產生的劇毒煙霧使滅火工作難以進行。但日本人運氣實在是好,就在火勢即將蔓延到彈藥庫時,從艦體破口吹來一陣風,把毒霧吹散了,於是日本人終於遏制住了火勢,要不然彈藥庫一炸,“松島”必沉無疑。而旗艦沉沒,士氣大挫的日本海軍很可能會選擇撤退,北洋海軍也就獲勝了。
如果“松島”沉沒,這是甲午海戰獲勝的唯一機會
但這樣的勝利只是戰術上的勝利,並不能扭轉總體戰局。
一來在陸地戰場,日本第五師團已經在平壤之戰中獲勝,清軍喪膽,無力遏制日軍在陸地上的推進。
二來在海軍方面,日本海軍主力尚在,敵強我弱的局勢並未改變。退一萬步說,即使日本海軍被嚇破了膽,放棄黃海制海權,龜縮回本土,日本海軍也依然可以維持從日本到韓國釜山的陸軍運輸線。
日本海軍規模遠遠大於北洋海軍,一次海戰勝負不會讓其傷筋動骨
以上是基於歷史的推演。如果再YY一下,北洋海軍大開金手指,在海戰中重創甚至消滅日本海軍(比如總是命中日艦輪機艙、彈藥庫什麼的),會怎麼樣呢?
還是拿日本沒轍。日本在開戰前早有計劃,如果海戰失敗,那麼陸軍退守本土。可大家都知道清國陸軍就是戰五渣,大清也沒有多少輪船,登陸能力弱得一逼。而日本呢,本土可以迅速動員起20萬近代化部隊,如果需要還可以更多。鐵路也覆蓋了大部分國土,不管清軍在哪登陸都可以迅速予以反擊。所以清軍登陸日本只有兩個結果,一是直接被打下海,登陸失敗;二是日軍放你登陸,然後把你包餃子。
中國當時商船規模遠遠不如日本,難以組織起大規模登陸,無法威脅日本本土
當然清政府可以選擇不攻打日本本土,滿足於把日軍趕出朝鮮,然後在列強的調停下議和。但只要你不能威脅到日本本土,既不能讓日本割地也不能讓日本賠款,不過是給日本繼續準備,下次捲土重來的一個喘息之機。而清政府獲勝之後,又會選擇繼續沉睡,下次和臥薪嚐膽的日本差距將會更大。別的不說,日本在英國訂購的2艘萬噸級戰列艦1898年就會回國,到時候北洋海軍連一戰之力都沒有了。
海軍史研究會員
這個問題,日軍大本營早在甲午海戰開始之前,就制訂了非常詳細的計劃。對於海戰的結果,日本方面做了三種預測,並且為之制訂了針對性的預案:
第一種結果,日本聯合艦隊在海戰中獲勝,那就全軍出擊,聯合艦隊開入中國近海,選擇合適的地點,運送日本陸軍在中國的海岸線上登陸。在朝鮮的日本陸軍也跨過鴨綠江,殺入中國境內;
第二種結果,日本聯合艦隊在海戰中,與北洋水師打成平手,不分勝負,那就防守朝鮮海岸線,在海上與北洋水師周旋。日本陸軍繼續在朝鮮作戰,但是,不越過鴨綠江,不進入中國境內。總之,日軍在朝鮮與清軍打持久戰;
第三種結果,日本聯合艦隊在海戰中失敗,那就全軍退回日本,陸軍從朝鮮撤回到日本本土,聯合艦隊依託日本的海岸線,抵抗北洋水師的攻擊。
這些詳細的方案,至今仍保留在日本的檔案館裡,記錄非常詳實。可見,日本方面對於侵略中國是蓄謀已久,且精心策劃的,相比之下,腐敗的清朝政府,從上到下,對於與日本的勃勃野心毫無預感,對於開戰毫無準備,也未做任何預案。在這樣的情況下,以日軍的有備而來,反襯清軍的被動挨打,勝算的一方自然屬於日本。
臨時客
回答過二個相關的問題,已經涉及到這個答案。
第一個是“甲午戰爭中國有沒有取勝的可能?如果你是丁汝昌應該如何指揮作戰?”,詳述瞭如何去取得海戰勝利。
第二個是“如何當年中國打贏了甲午戰爭,現在的中國會是什麼模樣?”,回答了戰後中國的情況。
簡言之,首先在中國近海設計全殲來犯日本聯合艦隊主力,這是關鍵之第一步;然後切斷日本到朝鮮的海上運輸,圍殲入朝日本陸軍;再後封鎖日本列島港口,逼迫日本議和賠償。鑑於當時的日本很窮,最後中國高姿態放它一碼,但日本向英國訂造中的二條萬噸級新艦賠給中國,並規定日本以後每添一艦須送中國同樣一條。
日本這國家記打不記勸,好好打一頓可老實好多年,以前唐朝和明朝均如此。這次讓他又輸得服服貼貼,反而成了中國的跟班。東亞局勢關鍵還是看中國國內的變局。
甲午戰爭的陸戰在1894年10月結束,清國大勝。但康有為新政眼高手低,民間怨聲四起。1895年年底,慈禧被刺殺,國內大亂,清國滅亡,提前進入共和政體,李鴻章是首屆總統,後面袁世凱繼任。
1914年世界大戰爆發,中日幫助德奧對英法俄宣戰,把俄國趕出亞洲,把法國趕出安南,把英國趕出香港及藏南,收回列強在華租界地,並在德國幫助下建立了近代的教育和工業體系。德國也在中日支援下打贏了世界大戰。
20年代美國人來亞太佔地盤被中日聯軍打敗,英、法、美等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在德國調停下都獨立了。德、英、中、美成為世界四強,法、俄成了二流國家。德英主導歐、非洲、南美,中日主導亞洲澳洲,美國主導北美。
竹林飲煙
甲午戰爭從一開始,清朝就必輸無疑,要是贏了,那日本下面幾十年真的可以洗洗睡了。
首先,你要明確一點,清朝輸的不只是黃海海戰,而是全方面的失敗。從海軍到陸軍,到輿論,可以說輸的是非常徹底。
清朝在初期的海戰上,雖然處於劣勢,但並沒有完全失敗。真正要命的,是陸軍的全線崩盤。試想一下,要是陸軍有再戰之力,清政府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去籤《馬關條約》麼?
在這場戰爭中,清朝陸軍給人的感覺就是還沒睡醒?
我就直接不客氣的說,甲午戰爭打到一半了,在遼東駐防的大部分清軍,都不知道該做什麼。從中央到地方,一片混亂。
因為駐防、指揮系統的混亂,清軍各自為戰,絲毫沒有協同作戰的能力。在總數佔優勢的情況下,局部戰爭的人數,居然一直都比日軍少。
在指揮上,那就更不用說了,日本計劃這場戰爭,籌備了三十年。所有的情況,幾乎都考慮進去了。
結果自然是沒有任何懸念的。武器、人數、指揮都處於劣勢,怎麼打?
海軍那更是倒黴到家了。
本來黃海海戰只是處於劣勢而已,完全有再戰之力,結果真的是被朝廷和陸軍坑的死死。
先是朝廷勒令收縮防線,不準外出,結果把制海權全部丟了。陸軍又靠不住,威海衛直接就丟掉了,沿海的炮臺一個沒落,全到了日本人手裡。北洋艦隊打又打不過,跑又沒地方跑,又能怎麼辦呢?
想要靠黃海海戰來扭轉局勢,是非常困難的。除非北洋艦隊能徹底擊敗日本聯合艦隊,對日本運兵線和補給線造成困擾,否則陸軍的全線崩盤根本就是過不去的檻。
順便說一下, 甲午戰爭贏了之後,日本就成了英美扶持的對象,用以制衡沙俄。可以參考一下日俄戰爭,要貸款給貸款,要情報給情報,要輿論給輿論。而日俄戰爭的勝利,真正意義上讓日本成為了列強之一。
喜歡就關注唄:侃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侃砍歷史
我認為,甲午海戰中國贏了,從短期看,中國不會立刻陷入危機,從長期看,的道路將更加艱難。
首先,甲午戰爭中國贏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自然可以避免了,不用割讓臺灣了開放通商口岸了,不用賠款了。也許列強就不會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了。這是對中國的好處。
然而,沒有甲午海戰的慘痛失敗。也就沒有維新派什麼事了。不用編練新軍,袁世凱難以崛起,即使有革命黨人起事,由於少了新軍的參與,起義難成。而且面對清政府鎮壓,起義可能更血腥。
日本失敗後,會繼續臥薪嚐膽,等待時機。而清王朝則會更加醉生夢死。不久之後,清朝將面對更加慘痛的失敗。
總之,甲午戰爭如果中國戰勝了,清王朝將更加難滅,而另外一次甲午戰爭則不可避免,中國的災難將更加深重。
佩皮二世的春天
假如清朝的北洋艦隊獲勝了,按照我們的正常思維,肯對會對全體將士進行表彰,對他們的戰功進行記載。而日本,作為戰爭的非正義方,失敗了自然不會罷休。從以前的遣唐使就可以看出日本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他們會潛入中國,對威海衛北洋艦隊進行全新仔細研習,然後再次對北洋海軍宣戰。一次不成功再來第二次,直到取得最後的成功。
第二那就是對於我國來說,北洋艦隊假如打敗了日本,這無疑是對全國民眾(除慈禧為代表的頑固派)外的一個好消息。我麼知道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而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完全去的反侵略的勝利,也是我們的振興點。假如甲午海戰我們戰勝了,自然民眾抵抗外來入侵的積極性就高了。說不定會扭轉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局面。同時也是對頑固派的一個巨大打擊。洋務派用世紀行動證明自己是正確的。
第三,那就是從國際方面看。當時世界上還是以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為主導的,而在亞洲,日本是當時唯一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需要原料生產國和產品傾銷國。假如日本戰敗是對他們的打擊,他們自然會以日本戰敗為藉口再次挑起事端。
第四,那就是日本戰敗後,我們也可以從日本海軍那裡學到一些海戰經驗,有利於北洋海軍日後更好的發展。我們的文化也會傳播出去,讓世界其他民族更好地瞭解到中華民族。
當然,以上都是假設。歷史事實上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是慘敗的,不僅沒打過,反而讓日本消滅了我北洋艦隊。
最後,我想說一點的是,歷史沒有假設。我們在那個時期,想打敗日本的海軍,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幾乎是不可能。雖然我們是正義一方,但由於武器裝備落後,人員訓練不夠,得不到政府的支持等原因,也就決定了我們必敗。
失敗了也不是都是壞事。至少甲午海戰以後,還是有更多的國人覺醒,願意投入到救亡圖存,反抗侵略的事業上。
凡事有弊也有利。北洋海軍的覆滅,也給我們很多啟示,比如落後就要捱打等等……
日暮惜楊
導讀: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咱們先說結論,假如甲午戰爭日本敗了也不會放棄侵略朝鮮進而覬覦中國的國策。只不過日本受到戰敗的刺激會更瘋狂的備戰。宛如1886年北洋艦隊剛剛成型去日本長崎炫耀武力時,日本的感受一樣。大清朝那幫缺乏國際視野的老爺們更加陶醉在天朝上國的夢境裡不可自拔。
1868年,日本實行明治維新,從天皇開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同時日本工業革命帶來的商品增長都急需對外的傾銷市場。所以除非日本放棄富國強兵的國策甘心弱小,否則向外擴張是必然。所以說僅僅一個甲午戰爭的勝負無法阻擋日本向外擴張的決心。日本依然會節衣縮食,加上向英美的國發行公債的方式積累戰爭資金再次發起戰爭。腐敗的大清就是日本資金、市場的天然來源,只有打敗清政府,才能獲得商品傾銷的市場以及資金、礦產來源。
我們再來回顧一段歷史:甲午海戰前的1886年,北洋海軍初步成型。為防止俄國、英國侵佔朝鮮永興灣,李鴻章命令丁汝昌率領北洋艦隊開赴朝鮮。順便去日本友好訪問,以震懾東夷。其實就是炫耀武力,還美其名曰去三菱造船所維護軍艦。長崎市民紛紛跑來圍觀。被北洋的現代化軍艦所折服,感嘆日本的差距如此之明顯。北洋水兵在長崎鬧事,被警察扣留。北洋海軍居然威脅日本放人賠款,否則炮轟長崎。日本被迫放人賠款。
這一事件被日本視為奇恥大辱,日本人發誓要建造一支強大的海軍。為此,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田中奏摺”。步驟是攻佔臺灣、吞併朝鮮、佔領滿蒙、滅亡中國,進而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基於這種設想,日本開始瘋狂備戰。長崎事件僅僅八年之後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灰飛煙滅。所以說即使日本戰敗,全盤西化的日本也不會放棄對朝鮮和中國的覬覦。這是日本一百多年前的國策,不會僅僅因為一個甲午戰爭失利就改變。再來看當時的國際形勢,當時歐美各強國已經基本成型,全球範圍內的殖民地基本瓜分殆盡。美國以為日本容易控制,希望日本幫助他來試探清政府的態度,為他火中取栗;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俄國在遠東的勢力;沙俄雖然對我國東北有企圖,但是當時縱貫西伯利亞的長達9000多公里的西伯利亞鐵路還沒有貫通,沙俄在遠東的兵力和他的野心無法匹配。所以西方列強的統一態度是希望讓扶植日本來試探一下洋務運動以後的清政府的實力。然後確定對清政府新的外交政策。一個腐朽的沒落的封建政權符合西方列強的標準。因為列強需要在華利益均沾。客觀上當時西方列強的態度也不會僅僅因為一個甲午戰爭的勝負改變對日本的支持。除非日本真的爛泥扶不上牆,他們才會在遠東利益的考量下考慮新的扶植對象。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本人認為不會改變中國歷史的走向。只是延遲幾年而已。大家知道,起源於英國的十八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主要表現是大機器工業代替手工業,機器工廠代替手工工場,它使英國社會結構和生產關係發生重大改變,生產力迅速提高,這次革命從開始到完成,大致經歷了一百年的時間,影響範圍不僅擴展到西歐和北美,推動了法、美、德等國的技術革新,而且還擴展到到東歐和亞洲,俄國和日本也出現了工業革命的高潮,它標誌著世界整體化新高潮的到來。而就在西方列強完成工業革命,虎視眈眈想海外擴張之時,滿清政府已經走向了衰落末期,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小農經濟,再加上軍隊腐敗,文官瀆職,武官貪腐,使中國軍事實力不堪一擊。這麼一大塊蛋糕捧在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孩童手中,怎麼能不引起西方強盜垂涎欲滴呢。巨大的中國市場第一個引起了最早工業強國英國的關注,只是尚不知中國這隻老虎的利爪是否鋒利,所以英國在乾隆年間就開始與中國通商,試探了幾十年,英國終於失去耐心,在1840年發動了臭名昭著的鴉片戰爭,鴉片戰爭的發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落後就要捱打,想要不捱打,只有自己強大。鴉片戰爭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政府的衰敗。滿清政府的當權者慈禧太后只知貪圖享受,哪管富國強兵。到1894年的甲午海戰,中國的軍事勢力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即使有幾個有識之臣也阻擋不了滿清軍事失敗的命運。1894年9月17日中國和日本發生在黃海大東溝海域的這次海戰,該次海戰以中國失敗而告終,後果,清政府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其實,在戰爭中,不乏有指揮才能的將領,也不乏有血性敢死戰到底的士兵。但都無法改變滿清海軍失敗的命運,原因無他,根子爛掉了。退一步說,這次海戰如果滿清海軍勝利了,日本失敗,日本政府會繼續臥薪嚐膽,東山再起,直到打敗清政府為止,從明朝時期的倭寇開始,就已經證明了日本這個民族的侵略本性。這期間還會有其他列強逐步蠶食中國,滿清政府滅亡,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解體也只是延緩了幾十年而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不被欺負,必須要有強大的實力,包括經濟上和軍事上。
心靈家園29272854
日本大本營有兩套方案,有一套就是如果海戰失利,聯合艦隊就會退守本土,準備死戰。
其實聯合艦隊在開戰前,心裡對海戰也沒有十足的把握,而且海戰也可以算是打了個小平手,北洋水師五艘主力艦沉沒,日本聯合艦隊五艘主力艦全部重傷,幾乎報廢。
而日本海軍是傾盡全國之力打造的,國內經過戰爭後,經濟蕭條,急需資金週轉,所以伊藤博文才會特別著急簽訂條約。
福樓西餐劉顯琨
如果甲午戰爭勝利了,可能沒有後來的政權,我們今天還會留著辮子,穿著馬褂。是好事?還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