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訂版|太上老君常清靜經

校订版|太上老君常清静经

太上老君常清靜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靜者動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情撓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謂心未澄也,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靜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謂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謂見妄心。既見妄心,即矜其身。既矜其身,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吾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玄曰:吾得真道,嘗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悟之,南宮列仙;下士悟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萬遍,十天善神衛護其人,玉符保身,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瘴不忓,眾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滿得就,想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提示:心情煩躁、失眠多夢,可以選擇誦讀清靜經,日久必可見其精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