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科學看點2018-03-19丨中國科學院院刊

◎ 兩會中科院之聲 ◎ 基金委改由科技部管理 ◎ “鴻鵠”來了!◎ 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成立 ◎ 我國首次解析人腦“中央處理器” ◎ 我國首次解讀指揮人類胚胎基因表達的“編程語言”


兩會中科院之聲

( 中國科學院 )

☉ 韓恩厚代表:將東北亞科技創新中心納入國家戰略

曹曉風委員:促進基因編輯作物育種成果轉化

匡光力委員:支持中西部高校能力建設

周衛健代表:積極實施黃土高原治理“26字建議”

高福委員:防控傳染病基礎研究需持續發力

丁仲禮代表:“高端學術人才斷層”是個偽命題

丁奎嶺委員:科研機構更應以事業留人

樊傑委員:建規立制建設美麗家園

高傑委員:中國不應缺席高能物理與核物理重要國際組織

閔慶文委員:別讓更多農業文化遺產被“搶注”

王貽芳代表:扶貧要精準 科研管理也要精準

李燦委員:

建議設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兩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劉中民、朱日祥委員:科研成果要去水分重成效

陳廣浩代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相關法律需進一步完善

張柏春委員:創建國家科學技術博物館

徐旭東委員:加大瀕危動物保護力度

呂春祥代表:研究新型材料 加快科技應用

王容川代表: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應以國家投入為主


基金委改由科學技術部管理

我國科學基金制是怎麼來的?

1981年,中國科學院第四屆學部委員大會期間,89名學部委員聯名向中央、國務院提出了設立中國科學院科學基金的建議。並很快得到批准。

1982年,中國科學院科學基金設立,面向全國,國家每年撥專款3000萬元,主要資助自然科學方面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中的基礎性工作。

1986年,在鄧小平同志的關懷下,國務院於1986年2月14日批准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潘振基. 我國科學基金制的初步實踐. 中國科學院院刊, 1986, (3): 240-244.


“鴻鵠”來了!

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臨近空間科學實驗系統”啟動

( 中國科學院 )

“鴻鵠專項”是什麼?有何重大意義?

“鴻鵠專項”是由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親自定名,將深度刻畫臨近空間天氣、電磁環境與輻射環境,探查臨近空間生物多樣性,揭示臨近空間關鍵環境要素的生物效應,引領國際臨近空間科學研究,提升臨近空間開發利用能力。

世界各國對臨近空間在科學、軍事和經濟領域的價值高度重視。加強對臨近空間的探測和認知,搶佔臨近空間戰略制高點,培育新興的高技術產業,已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焦點。鴻鵠專項瞄準重大原始創新,強化基礎研究,是面向國家空天領域重大戰略需求、向臨近空間進軍的切實舉措。


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成立

國創中心落戶北京,主攻電驅動等7領域

“國創中心”首批聯合共建單位共計21家,包括北汽、吉利、比亞迪、百度、奇虎、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研發項目覆蓋了電驅動、燃料電池、智能網聯、動力電池、插電混、電控、輕量化7大技術重點領域。

首批受聘科學家包括:

  • 朱棣文——美國前能源部部長、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斯坦福大學物理學教授

  • Werner Hufenbach——“歐洲輕量化之父”、德累斯頓工業大學院士

  • 崔屹——美國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美國材料學會會士

  • Macro Venturini——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高級會員、中國“國家外專千人”首批電驅動領域專家

  • Steve Eglash——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執行主任

  • Jimmy Chen——斯坦福大學教授

  • Boris von Bormann——梅賽德斯奔馳能源美國公司首席執行官

  • 歐陽明高——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 孫逢春——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

  • 張進華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 陳競凱——自動駕駛首席架構師

  • 等國內外知名學者


中國科學家首次解析人腦“中央處理器”

領先美國腦計劃

( 中國科學院 )

( 澎湃新聞 )

人腦前額葉皮層人類大腦高級功能的關鍵組成部分,堪稱人腦的“中央處理器”。從功能上來說,前額葉皮層負責人腦的高級智力活動,是人類思想的重要物質基礎。

雖然都說大腦有各種各樣的功能,但大腦裡面究竟有多少個細胞我們都不清楚,基本的細胞組成都不瞭解,所以也就很難去理解腦的高級認知功能是怎麼來的。

這項研究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髮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完成,2018年3月14日發表於Nature


中國科學家首次解讀了指揮人類胚胎基因表達的“編程語言”

揭開人類胚胎髮育激活機制

( 中國科學院 )

一個受精卵如何發育成一個人,是生命科學最大的難題之一。“人受精之後大約有兩天的時間非常特殊,這段時期的細胞和人類其他時期所有細胞都有巨大差異,這段時間的胚胎幾乎沒有基因表達。如何讓人的基因開始表達,哪些基因會先表達、哪些基因後表達,一直以來都是研究的難點。”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所長薛勇彪:“可以提早到受精卵階段,就能發現胚胎可能出現的畸形,這對預防出生缺陷,保障人口健康有著重要意義。”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劉江團隊與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陳子江團隊、廣州醫科大學劉見橋團隊合作,相關論文於3月9日發表Cel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