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亞東地區地緣戰略分析

西藏亞東地區地緣戰略分析

清代《皇輿全覽圖·雅魯藏布江圖》與現今亞東縣地形圖的對比

葛全勝(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所長

亞東地區是我國西藏自治區在喜馬拉雅山脈南坡與印度、不丹等國形成的“楔形”交界,自古即是重要的邊防要地及貿易口岸。

亞東是我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南部的一個縣,位於中國、印度(錫金邦)、不丹三國交界處,自古就是我國西南地區商貿古道的重要邊境商埠,如今依然是中國與南亞諸國經貿往來的國家一級口岸。在全球化背景下多極、多層次的地緣格局中,亞東堪稱美國地理學家索爾·科恩所述的重要地緣戰略轄區。(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西藏亞東地區地緣戰略分析

位於西藏亞東縣境內的卓木拉日峰

然而,中國與印度、不丹間的邊界問題,卻一直存在分歧。尤其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印方對歷史上的傳統及條約熟視無睹,數次以中國入侵他國領土為藉口,挑起1967年乃堆拉和卓拉山口衝突以及2017年洞朗地區對峙等邊境爭端。因此,從地緣環境系統視角,釐清亞東地區邊界之歷史沿革,闡明其地緣環境的重要性,可為我國加速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保障國防安全提供法理依據與決策支持。(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西藏亞東地區地緣戰略分析

西藏亞東溝 亞東,藏語稱為“卓木”,意為“急流的深谷”

亞東地區特殊的地緣戰略位置

對邊界緩衝國的鉗制

中國在西南地區以喜馬拉雅山脈與印度毗鄰,受高山阻隔影響,陸上交通聯繫並不暢通,因此一直存有較多的邊界爭議問題,這成為影響中印關係的重要因素之一。1962年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和印度政府對待西藏問題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中印邊界問題的複雜性。(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西藏亞東地區地緣戰略分析

圖片引自鐵血網http://bbs.tiexue.net/post2_3834017_1.html

中國與印度的邊界長達2000多公里,在傳統意義上,可分為東、中、西三段:

東段邊界指不丹以東的中印邊界,即藏南地區,目前為印度實際控制區,印方稱之為“阿魯納恰爾邦”;1914年,英國政府炮製的“麥克馬洪線”,成為東段邊界問題的始作俑者。

中段邊界位於尼泊爾和克什米爾之間,長約450公里,爭議地區有4塊,總面積約2 000平方公里,均被印度侵佔。

西段邊界主要是阿克賽欽的歸屬問題,但與克什米爾問題密不可分,因此西段邊界實際上是中、印、巴三國的問題。

從地理位置上看,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早前並無中印兩國的邊界,其中分佈有尼泊爾、錫金(1975年被印度吞併)和不丹等國,成為中印兩國邊界衝突的重要緩衝帶。但隨著1975年錫金被吞併而成為印度的一個邦開始,錫金不再是中印兩國之間的緩衝帶,原有連成一片的緩衝區被打破,中錫邊界問題變成了中印邊界問題。(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西藏亞東地區地緣戰略分析

1975年5月16日,倫達多傑(右)宣誓就任錫金邦首位首席部長

從地緣格局看,尼泊爾和不丹兩國間並未接壤,其間並排分佈著印度錫金邦和中國亞東縣。亞東作為我國的固有領土,西隔錫金與尼泊爾比鄰,東與不丹接壤,成為我國鉗制中印邊界緩衝區的重要據點,也給印度在南亞北部的勢力範圍帶來衝擊。現如今,印度為增強對南亞北部國家的主導力,不惜以製造摩擦的方式,打破現有的邊界劃分,進入我國亞東地區,試圖削弱我國亞東地區在邊界緩衝區的鉗制作用。

同時,印度也意識到了:由於中國擁有向南凸出的亞東地區,不僅深化了中國在南亞鄰國(如尼泊爾和不丹)的影響力,而且也能緩和傳統三段式的邊界緊張局勢,為中國在中印邊界談判中起到積極的作用。(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西藏亞東地區地緣戰略分析

不丹的普納卡宗堡

對印度西里古裡走廊的掣肘

印度是南亞大國,國土面積297萬多平方公里,人口13.1億,僅次於中國。從印度版圖看,其國土從喜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其北部為山嶽地區,中部為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因受地理條件的制約,印度東北地區與本土存在先天的地理隔絕,聯繫並不十分緊密。

然而,印度東北地區在地緣政治上卻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位於南亞和東南亞的連接處。該地區包括阿薩姆、那加蘭、梅加拉亞、特里普拉、米佐拉姆、曼尼普爾6個邦以及被印度非法佔領的我國藏南地區,總面積約為25.5萬平方公里,佔印度總面積的8%,人口為3741萬,佔印度總人口的3%。

同時,該地區又是印度部族的主要聚居區,是印度境內的特殊群體;由於東北地區整體發展水平落後於印度其他地區,加之,民族發展過程相對遲緩,文化上具有相對獨立性,又與緬甸、孟加拉、不丹、中國接壤,因而成為逃避印度政府打擊、從事跨界犯罪活動的天堂,成為印度國內重要的不穩定因素之一。(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西藏亞東地區地緣戰略分析

印度阿薩姆邦

亞東地區雖然土地面積僅為4000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多在3500米以上,地理環境並不優越,但其卻像楔子一樣,向南突入印度錫金邦和不丹共和國之間,俯瞰著位於其南面的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平原和素有“印度雞脖”之稱的西里古裡走廊。

西里古裡走廊是印度本土連接東北各邦的重要通道,其北鄰不丹王國,南與孟加拉國毗鄰,最窄處僅有21公里寬。

亞東洞朗地區距西里古裡走廊也只有數十公里的距離,在掣肘中印兩國邊界糾紛和南亞地緣格局上,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對印度洋航線安全的制衡

南亞是指喜馬拉雅山脈中、西段以南及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東瀕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由於其北有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將南亞與亞洲大陸主體分隔,東、西和南三面分別為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所環繞,使南亞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

南亞共有7個國家,包括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和不丹5國,以及斯里蘭卡、馬爾代夫2個島國。印度作為南亞地區的大國,在地緣政治上具有強勢的主導地位。正因如斯,印度長期將南亞視為其後院,並以“管理者”自居。

20世紀80年代,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在處理與南亞其他國家的關係上,提出了印度版的“門羅主義”,也稱“英迪拉主義”,其明確表示:印度只有在被要求的前提下才會干涉南亞地區的內部事務,印度也不允許域外大國有這樣的干涉行為,如果其他南亞國家需要幫助解決其內部危機,應當首先從南亞地區來尋找援助。這不僅要求外部大國力量不要涉足南亞地區,而且要求南亞其他國家只能向印度尋求解決危機的幫助。(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西藏亞東地區地緣戰略分析

甘地

中國作為緊鄰南亞次大陸的亞洲大國,與南亞各國長期保持著傳統的緊密關係,在經貿上也存在著廣闊的合作空間。尤其是近些年,隨著我國“一帶一路”發展倡議的推進,南亞和印度洋地區業已成為這一“願景與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得到南亞及印度洋沿岸大多數國家的積極響應。(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中國在南亞地區投資建立的中巴經濟走廊,投資建設的斯里蘭卡漢班託塔港和巴基斯坦瓜達爾港,以及即將投資開發的孟加拉國吉大港經濟工業園區等,不僅深化了中國與南亞國家的經貿關係,而且也擴大了中國在南亞及印度洋地區的影響力。這使印度感到不安,對來自中國“一帶一路”的發展倡議更加忌憚。

西藏亞東地區地緣戰略分析

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區

針對中國“一帶一路”的發展倡議,印度也提出了“跨印度洋海上航路與文化景觀”計劃,希冀通過這一計劃,拓展印度在印度洋上的海洋、文化、戰略及心理上的存在,讓人們記住為什麼這片大洋會被稱為“印度洋” 。由於缺乏信任,中印在南亞及印度洋地區地緣政治的碰撞日益凸顯,這不僅嚴重阻礙中印之間的經貿合作,也嚴重影響著中國在南亞和印度洋地區存在的能源通道和貿易通道安全的利益訴求。

就我國海外能源運輸而言,目前約有80%的石油進口量經由印度洋航線運抵中國,2020年這一比例將超過85%,因此確保印度洋地區的通道安全事關中國經濟發展之命脈。

印度深知其利害關係,不斷加強對印度洋地區的管控力度,雖然中國也積極爭取石油進口與運輸的多元化,但難以迴避這一國際水域。為保證這條“海上生命線”的安全,強化毗鄰於南亞次大陸北部的亞東地區的地緣政治地位,將成為中國製衡來自南亞及印度洋安全挑戰的戰略選擇之一。(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西藏亞東地區地緣戰略分析

“地理限制”的規避與改變

對於國家地緣政治格局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在一定時期裡,人類基於當時技術條件無法認知或開展資源利用,並跨越該地區以對外拓展生存空間的地理實體,可稱為地理限制。

從地理環境看,可以造成地域空間分離和隔絕的因素很多,或有山脈、海洋、沙漠、大江大河的包圍,或有茂密森林、大片沼澤的阻隔,或有惡劣資源條件的制約,這些地理限制是一把“雙刃劍”,既可能給一國或一區域帶來封閉和落後,同時也可為一國或一區域安全提供天然屏障,使其具有良好的防守條件,阻止外敵的入侵。如埃及、法國等國在歷史上,封閉的地理環境都在保護國家安全上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西藏亞東地區地緣戰略分析

從人類社會演進的歷史看,在人類文明的早期,地理環境對歷史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後,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仍產生一定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日益減弱,許多資源瓶頸也得以打通,但時至今日,人類依然不能完全避開地理環境的制約而存在。

西藏亞東地區地緣戰略分析

然而,這種地理阻隔並不是絕對的,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不同人群、不同時空尺度、不同歷史時期以及不同地理位置和資源條件下,其產生的結果是不同的。就我國而言,東面臨海,西北橫亙漫漫沙漠,西南聳立著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這些阻絕地帶,雖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地理限制,但由於幅員遼闊,內部迴旋餘地大,在相對安寧的地理空間裡,孕育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

可當工業革命來臨之時,中國這種安寧的地緣優勢,卻因西方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而悄然喪失,西方國家通過控制“海權”,突破中國來自海洋的天然屏障,以實現他們管控中國生存與發展權益的目的。

“地理限制”的規避或突破,對國家地緣政治格局來說,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具體就中印邊界“地理限制”的改變而言,其主要意義有:

(1)通過中巴經濟走廊、斯里蘭卡漢班託塔港、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和孟加拉國吉大港經濟工業園區的投資建設,規避和突破喜馬拉雅山脈的地理限制,不僅深化了中國與南亞國家的經貿聯繫,而且提升了中國在南亞及印度洋地區的地緣影響力,為我國“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計劃的實施提供保障。

西藏亞東地區地緣戰略分析

中國電建投資建設的“中巴經濟走廊”首個落地能源項目——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燃煤電站

(2)藉助地緣優勢和經貿通道的輻射作用,強化我國西藏地區在國際聯運大通道中的樞紐地位,進一步改善青藏高原的通達性,以及與我國內地的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對提高藏區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西藏亞東地區地緣戰略分析

西藏日喀則地區亞東縣,藏南村莊

(3)通過共建亞東地區乃堆拉山口的邊貿口岸,消除亞東地區的“地理阻隔”與緊張的地緣態勢,解決源於中印邊界問題、西藏問題所導致的兩國互不信任問題,對構建中印之間緊密的經貿合作,緩解印度對亞東地區戰略制衡地位的擔憂,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西藏亞東地區地緣戰略分析

乃堆拉山口

亞東縣地處我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南部,介於東經88°52'—89°30',北緯27°23'—28°18'之間,土地面積為4 240平方公里。縣域輪廓呈北寬南窄,東西最大寬度45公里,南北長123公里,平均海拔3 500米。受喜馬拉雅山脈的影響,地勢呈北低—中高—南低的特點。其中,北部地區為高寒乾旱氣候,年降水410毫米,南部為亞熱帶半溼潤季風型氣候,年均降水873毫米。(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亞東地區擁有豐富的光照、水、礦產、生物和農業等資源。年均日照達到2 722小時;域內最大河流為亞東河,水量充沛,年均徑流量為17.1億立方米;並分佈有紅豆杉、落葉松、雲杉等珍稀植物和孟加拉虎、小熊貓等野生動物;區內有耕地1.18萬畝,草場1000萬餘畝,森林55萬餘畝,森林覆蓋率約為3.8%。現有戶籍人口12950人,人口密度約為3.0人/平方公里。然而,從資源稟賦等基本條件看,亞東地區可容納更大規模的人口數量,但因受地理環境的限制,目前依然人煙稀少。

西藏亞東地區地緣戰略分析

亞東縣地圖

葛全勝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所長。主要從事全球變化研究。先後主持中科院方向群項目、國家支撐計劃項目、國家基金委重點基金、科技部"973"項目等。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文章節選改編自:

葛全勝, 何凡能, 劉浩龍. 西藏亞東地區邊界的歷史演變及地緣戰略分析.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7, 32(9): 993-10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