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煦霏:「春節檔」電影市場繁花似錦的「一隅之見」

龙煦霏:“春节档”电影市场繁花似锦的“一隅之见”

龍煦霏財經主持人、博士,工信部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品牌案例研究院顧問

俗話說“好飯不怕晚”,2018年的新春佳節“雖然來得晚了一些”,卻成就了“春節檔”電影的火爆。在這個中華民俗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閤家歡聚氛圍促成了“春節檔”電影市場的一路高歌——2月內地票房100億元,單月票房首次突破80億元,開啟了中國電影的又一個新紀元。始於1997年《甲方乙方》的賀歲檔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考量中國電影市場年度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

近5年“春節檔”現象持續發酵

中國電影經過多年的發展,已逐漸形成賀歲檔(11月初至次年3月初)、“五一檔”、暑期檔(6月至9月)和國慶檔,而賀歲檔的歷史更悠久、票房潛力更大,競爭自然更激烈。從觀眾的角度講,檔期是市場上某類潛在觀眾有閒暇時間並且願意集中看到某種類型影片的時間段,一般分為三輪:首輪一般兩週,二輪將首映成績差影院的部分拷貝提供給沒上映的影院公映,三輪將拷貝放映權出售給影院自主安排。

近幾年“春節檔”現象凸顯,觀眾在探親訪友之餘已逐漸培養了觀影的休閒方式,這種“節日配置”令他們感到“更愉悅、更有面”。2013年上映的《西遊.降魔篇》讓“春節檔”成為當年最熱的檔期,而2014年的“春節檔”則突出了“賀歲檔”的獨立門戶。今年是史上最強的“春節檔”,《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捉妖記2》等國產電影集體爆發,電影總票房達57.23億元,創下了新的紀錄。

引爆“春節檔”的合圍力量

中國電影產業從2003年開始逐漸走出低谷,在經濟紅利和產業政策的驅動下,近年來實現了以約40%的速度的遞增。今年繁花似錦的“春節檔”是在產業政策的促進下多股力量合圍的結果——《電影產業促進法》頒佈一年來,觀影人次呈現出幾何級增長態勢,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達559.11億元,同比增長13.45%;城市院線觀影人次為16.2億元,比上年的13.72億元增長了18.08%。

資金渠道多樣化。在允許各類企業(尤其是文化產業)投拍電影和允許為電影產業提供融資擔保等政策的激勵下,投資電影的資方呈現出了“井噴態勢”,電影眾籌中的個人投資部分也很踴躍。總投資達5億元的《紅海行動》出品方有4家,跟投的影視或影業公司多達14家,傳媒/文化/娛樂公司也有11家之多,有效地分散了風險。原本應當於3月18日結束映的《紅海行動》延至4月15日,最終票房35億元已毫無懸念。

硬件建設突飛猛進。中國電影市場終端建設仍然是票房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影院在向二三線城市拓展。2017年全國新增銀幕9597塊,銀幕總數已達到50776塊,穩居世界第一,今年仍舊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審查制度進一步簡化。《電影產業促進法》規定,電影劇本只需要到省級以下主管電影部門備案故事梗概即可,這極大地鼓舞了創作者的積極性。2017年全國生產電影970部,門類齊全,其中有故事片798部、動畫片32部、科教片68部、紀錄片44部、特種片28部。

好題材、好技術帶動“人際傳播觀影”潮。沒有做任何宣傳的《大聖歸來》開啟了“自來水”觀影模式,再加上“豆瓣評分”,“人際傳播觀影”的力量不容小覷,觀眾很享受這種與親朋好友之間的二度分享,《戰狼2》、《芳華》、《紅海行動》等就是很好的證明。好電影一定是以好內容為核、好技術為翼,電影的創新發展有賴於技術的創新。從“看電影”到“看好電影”,單純的商業配置內容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觀影需求,觀眾可以自由登陸各種媒體平臺表達真實的電影觀感,影評論壇不再為專家獨有,誕生了“眾口塑出”的“口碑電影”。具有好萊塢大片氣質的《紅海行動》並不契合“閤家歡氣氛”,選擇春節檔首映也並不被看好,但影片所展現出的中國在公共事務和國際關係中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卻切中了當下的公共話題,再加上視覺衝擊效果(觀眾戲稱其為“不睡覺電影”),最終實現逆襲也就在“預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觀影成為文化生活習慣。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趨向於內涵式發展(結構優化、質量提高、實力增強),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已經形成了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電影市場格局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三四線城市加入到了電影消費的主力軍行列。人們的日常聚會不再僅有聚餐、購物等休閒項目,電影消費已經成為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尤其是在缺少話劇、音樂會等文化活動的城市,張頤武教授將這種以觀影活動為中心、輻射周邊的聚會、餐飲、購物等休閒消費模式稱之為“電影生活”。從元旦到春節,在一二線城市工作的人們回家過年,電影消費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的必需品,親人、朋友約著觀影、吃飯敘舊,他們的電影消費習慣也主導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

銀髮消費經濟不容小覷。電影市場將最具備觀影能力和觀影需求的群體分為了三類:一是居住在大城市的中等收入群體,二是在校學生,三是少年兒童。在電影人的觀念裡,中老年觀眾更習慣足不出戶觀看電視中播放的免費電影,而不會花錢去電影院觀影。而其實他們是有電影情懷的,5分、1角的電影票和免費露天電影都深藏於他們的記憶之中。觀影正在成為老年人聚會的內容之一,《芳華》的國內票房中有3億即來自於45歲以上的中老年觀眾,電影生活已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春節期間,三三兩兩的母女合體、中老年姐妹淘的身影穿插於觀影人群之中。不僅是城市,從事農村電影放映工作的全國人大代表郭建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尤其是在外務工青年,會選擇春節期間帶著父母去看場電影,作為孝敬父母的一種表達方式。”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電影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傳播文化、引領文化的重任。2017年中國整個電影市場雖然突破了550億元大關,但是進口片佔比達48%,而在印度的美國電影票房佔比則不足15%。相關研究認為,中國電影票房會在5年內超越美國而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那麼,彼時如果中國電影市場達到6000億元,就有近3000億元被人家拿走,而且精神文化方面的損失更是難以估量。2018年春節檔電影市場的爆發是國產電影發力的起點,對電影產業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未來的中國電影既需要電影人的加倍努力,更需要國人的熱情支持。(文/龍煦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