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賀州系列報導》鍾氏來源、遷入賀州的歷史、宗祠建築構造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鍾氏來源、遷入賀州的歷史、宗祠建築構造

鍾氏先祖

鍾氏始祖、姓氏、堂號來源

唐代林孟《元和姓纂》雲:“鍾,宋微子之後,桓公曾孫伯宗仁晉,生州犁,仕楚食採鍾離,因氏焉,子孫或姓鍾氏。楚有鍾儀、鍾建,又鍾子期與伯牙為友。項羽將鍾離昧,昧中子樓(應為接)亦單姓鍾氏“。這裡所說的“宋微子”,是殷紂王的哥哥,西周初期受周公旦之封在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國,為宋國的開國君主。宋恆公是宋國第19位國君,他有個曾孫叫伯宗,在晉國任大夫,被稱為“晉之賢者”;但因忠直敢諫,得罪了執政者,結果被殺。伯宗的兒子州犁逃到楚國,因熟悉晉國的情況,楚晉之爭中多次為楚王出謀劃策,因功拜為太宰,楚王就把鍾離之地封給他。州犁的子孫就以封地為姓,一支複姓鍾離,一支單姓鍾。春秋時楚國有鄖公鍾儀,大夫鍾建,還有善於聽琴、與善鼓琴的伯牙結為知音的鐘子期。到了秦末,鍾離氏中出了個傑出的武將叫鍾離昧,隨著項羽出生入死立有不少戰功。數年後楚漢相爭項羽失敗自刎烏江之後,劉邦下令全國通緝鍾離昧。鍾離昧在韓信處躲避,後被劉邦查覺,昧不得不自殺身亡。鍾離昧有二個兒子,長子發,居九江,仍姓鍾離,二子鍾離接,被髮配到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北)居住。為了避免仇家追殺,省去了“離”字,單姓鍾氏。由此可見,第一個把離字去掉而姓鐘的,是鍾離味的兒子鍾離接—鍾接。鍾接子孫以鍾為姓繁衍,成為大姓,故鍾氏以“潁川”為堂號。

鍾氏遷入賀州歷史

①鍾世鼎 齊魯山東青州府南門上澗人,在明朝擔任遊守使(武官級)。洪武二年,鍾世鼎奉命領八千騎兵來粵西平寇。鍾世鼎分兵三路,一路是長子鍾廷勻帶領三千騎兵往靖蒼梧,一路是三子鍾廷玉、四子鍾廷由帶領四千騎兵守富川白霞,一路是自己親率一千騎兵鎮撫臨賀故城。

②鍾世昌 齊魯山東青州府舊家子人。明洪武時任交趾永固知縣。洪武四年,鍾世昌隨從父親(鐘山,為指揮使)領軍至粵西鎮守富賀。據鍾氏舊譜記載,鍾氏自青州遷入賀州始祖四人,鍾世鼎、鍾世昌、鍾世昱、鍾世冕。鍾世昱隨父迴歸於青州,留賀州三人,分入明代編戶逐相沿有七甲、八甲、十甲之稱。鍾世昌為七甲,鍾世鼎為八甲,鍾世冕為十甲。鍾世鼎聯合族人在臨賀故城建龍泉廟

③鍾夢東 山東登州府榮陽縣人,官居指揮使。洪武四年,鍾夢東領八子(道佐、道佑、道生、道襄、道鋪、道弻、道中、道矣)平定廣西富賀八蠻西瑤之亂。為保一方百姓安居樂業,鍾夢東請旨留下二子,其餘隨父東歸。命長子鍾道佐身居賀縣鎮守八蠻,命次子鍾道佑身居富邑(今鐘山故城邑又史料曰鐘山牛廟)防範西瑤。鍾道佑後人在鐘山鎮榕木馬頭建龍歸廟,與臨賀故城龍泉廟遙相呼應。

鍾世鼎、鍾世昌、鍾世冕、鍾道佐成為臨賀故城鍾氏始祖。

④鍾朝富(字立琴) 為鍾普傳之的第7世孫,元朝進士,平樂府通判,經其手辦案件,秉公無私,士民稱道。鍾朝富官高平易,雅俗作人。關心民疾,重視農耕,倡導植樹造林,民安物阜,五穀豐登。鍾朝富告老還鄉時,因思賀縣沃土良田,決志落戶,離祖籍廣東南雄珠璣巷,舉家徙遷居賀縣銃塘。鍾朝富死後,葬在銃塘鳳凰山上,為當地政府保護之古墓。鍾朝富生有三子,長子鍾得位定居蓮塘馬尾,在關門洞建築家祠,即今立琴廟之前身;二子鍾得祿,定居今鐘山鳳翔;三子鍾得壽,定居廣東開封。清光緒年間,廢寺廟、毀文物,鍾氏族人又於馬尾寨另建一祠。民國時期,賀縣縣長黃紹耿行新政破迷信,毀廟宇,立琴廟又遭拆毀。民國中期又集資重建,三年一屆炮期延續至今,香客如雲。抗戰期間,粵劇大師馬師曾、明星演員紅線女曾在立琴廟演出,名噪一時,觀者人山人海。經賀州市文物管理所2009年5月5日批准,“立琴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立“立琴廟文物管理委員會”。於2009年7月21日,舉行正式掛牌慶典。

⑤鍾益 山東濟南府歷成縣朱家巷十四都人,任河南藍衛守禦正千戶。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鍾益與八子受命率部抵達廣西平樂富川縣十六都花山洞,平定歐奎、秦鹿和燮雅樂判亂。因平匪有功,鍾益被嘉封為富川額外守禦所正千戶,長子鍾龍俟襲父職,其餘七子嘉封百戶,永鎮花山十六都。鍾益、鍾道佑成為鐘山其中兩個支系的鐘氏始祖。宋微宗紹聖元符年間,蔡京、章惇嬌詔誅族,打擊迫害鍾氏兄弟,使他們的兒女不得不四散逃離。鍾友勇的第五子,名字叫鍾正(字開珠),由福建武平遷移到廣東鎮平(今蕉嶺縣),經過幾代以後,再遷移到南雄珠璣巷。到12世孫鍾普傳,再從南雄遷移到廣西龍源頭(今鐘山石龍)開基,成為鍾氏遷入賀州又一支系始祖。

⑥鍾禧聲 信都北津、甫門石角、仁義片始祖,是鍾家佐宗親(曾任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秘書長、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的祖先。

⑦鍾仕元:原藉廣東五華縣鐵爐壩·提齡公後裔·於1881年做生意到原賀縣公會(公會濾)定基。生一子:傳個孫子生意興隆後:六子分昭平縣樟木三江買田地。到枊州·,水巖壩,八步·鐘山,南寧等地定基。總人口達一千餘人。

當代有大學以上文憑二十餘人······

九十年代,鍾氏家族賀縣有6000人,昭平有6000人,富川有6000人,鐘山有60000人,總共78000人。二十一世紀,三縣兩區,鍾氏家族超過100000人。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鍾氏來源、遷入賀州的歷史、宗祠建築構造

賀街鎮

鍾氏字輩排序:

賀州部分村寨鍾姓字派輩次:

賀街故城:祖、德、滋、榮、遠、宏、基、兆、慶、元、承、家、培、永、澤、汝、乃、紹、其、源。

鐘山鳳翔:寬、文、韻、友、蕩、應、歲、之、一、啟、孔、廷、成、嗣、修、聚、培、才、俊、秀、其、昌。

鐘山慄木:繁盛光明,仁義興宏,琳珍寶貴,福祿青春。

賀縣美儀村:再、弘、文、應、見、榮、啟、良、上、紹、先、永、平、安。

賀縣米坡寨:再、弘、文、應、凌、定、必、少、榮、昌、永、遠、宗、世、武、忠、志、安、儒、成、福、盛、康、寧。

鍾氏歷代名人

鍾朝富:字立琴,元朝進士,官仕廣西平樂府通判。

鍾爵嵩:世鼎公第六世孫,賀街人,生於明代。常見賀江西岸一帶地方稻田多屬高亢受旱,收成不好,還要輸納重賦,以至於人民生活十分困苦。他向當地群眾調查,得知此處可以攔江築壩,引水灌溉,遂將此情況稟於縣令,縣令準其所請,並任命其為督辦。他接受任務後,精心籌劃,不怕勞苦,率眾興工築壩,因勢開渠,越年竣工。從此,遠近十餘處幾千畝旱地悉成保水田。當地人民受益非淺,齊贊其德。

鍾元德:明朝貢生,知府,從四品。

鍾良臣:明朝歲貢,知府,從四品。

鍾正:明朝舉人,知縣,正七品。

鍾彥鋼:明朝舉人,爵嵩公曾孫,崇正丙子科舉人,官為廣東肇府恩平縣知縣,正七品,生有五子。

鍾良訓:明朝舉人,主薄,正七品。

鍾良謨:明朝知縣,正七品。

鍾良桂:明朝教諭,正八品。

鍾祖和:清朝舉人,府同知,正五品,賀街人。

鍾毓奇:清朝舉人,府同知,正五品,賀街人。

鍾祖良:字蘿弼,號石君,清朝貢生,知縣,正五品,曾任增城知縣升廣東恩平府候補;

鍾祖彤:清朝稟生,府同知,正五品,賀街人。

鍾靈秀:清朝主事,正六品,賀街人。

鍾衡鑑:清朝博士,正七品,賀街人。

鍾明奎:清朝教授,正七品,賀街人。

鍾象山:清朝舉人,知縣,正七品,賀街人。

鍾鐸世:清朝舉人,知縣,正七品,賀街人。

鍾毓材:清朝知縣,正七品,賀街人。

鍾逢鑾:清朝舉人,教諭,正八品,賀街人。

鍾存虞:清朝教諭,正八品,賀街人。

鍾毓卿:清朝教諭。正八品,賀街人。

鍾靈俊:清朝導訓,從八品,賀街人。

鍾正璸:清朝訓導,從八品,賀街人。

鍾家佐:仁義鎮人,曾任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秘書長、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鍾美良:鐘山縣鳳翔鎮銅鑼墇村人,1949年參加革命,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後,在昭平工會、平樂專區工會、梧州地委、平樂地委、賀縣物資局、水電局、賀縣縣委組織部擔任過領導和負責人。

鍾德磊:在瀋陽雲馬飛機制造廠任設計組長、總工程師,賀街人。

鍾曉東:鍾德磊之子,在國家環保局國際司雙邊處任處長,曾任中國駐聯合國外事處二等秘書,現任中科院生態研究院副處級公務員,賀街進賢人。

鍾滋譜:賀街鎮河東街進賢巷(鍾家巷)人,在賀城衛生院、賀縣人民醫院、賀縣中醫院任醫師和主治醫師。曾是賀縣政協委員,賀街人。

鍾滋良:賀州市鵝塘鎮人,賀縣縣委副書記。

鍾曉紅:女,賀州市人大常委副主任,賀縣副縣長。

鍾嘉賓:高級政工師,49年參加賀信懷邊游擊隊政工隊副隊長。

鍾貴雄:武漢工業學院機械製造專業,任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北京青雲航空儀表公司高級工程師,賀街人。

鐘聲(榮惠):蓮塘鎮人,大專文化,編輯,中小學教師,鄉文教,組委,政府秘書,撰寫《賀縣誌》、《可愛的賀縣》等書。

鍾榮華:賀街河西街人,賀縣中共地下黨員,賀信懷游擊隊隊員。解放後一直投身黨的教育工作,任教師,賀街人。

鍾足新:60年參軍專業後任賀州市公安局副局長。

鍾昌運:南鄉鎮沙洞人,76年參軍,後回鄉任南鄉鎮副鎮長。

鍾東發:政工師,65年入伍,退伍後任八步鎮武裝部長,副鎮長。

鍾家進:桂嶺鎮人,政工師,任桂嶺鎮人大主席。

鍾應電:為信都北津村北津寨的抗美援朝的志願軍烈士。

鍾修鵬:抗日陣亡烈士。

鍾榮綿:抗日陣亡烈士。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鍾氏來源、遷入賀州的歷史、宗祠建築構造

鍾氏宗祠

鍾氏宗祠建祠時間、地理位置、格居規模

明洪武初期(公元1400-1450年間),鍾世鼎聯合鍾氏族人建龍泉廟。後龍泉廟改建為鍾氏宗祠,迄已有700年曆史。鍾氏宗祠位於賀街鎮河東街進賢巷,距離粵東會館50米。鍾氏宗祠為青磚灰瓦建築,前座中座後座三進式徽派嶺南府邸式建築,後座有梯級神案座,擺放著800塊先祖神牌。鍾氏宗祠長23.16米,寬14.42米,高11.9米,建築面積為333.9平方米,佔地面積為510平方米。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鍾氏來源、遷入賀州的歷史、宗祠建築構造

鍾氏宗祠

祠堂後座正中神龕牆上方,安放供奉鍾姓歷代列祖列宗總靈牌;靈牌正上方書“祖德流芳”, 靈牌正中書“鍾氏堂上歷代高曾祖一脈宗親之神位”, 靈牌兩邊對聯:左聯為“金爐不息千年旺”右聯為“玉盞長明萬歲燈”;往下為“崇德、報功”靈牌安放區;再兩側為“左昭、右穆”靈牌安放區。鍾氏宗祠是安放鍾氏先祖靈牌,族人祭祀祖先、弘揚祖德教育後人的場所。

乾隆七年(1742年)間重修一次,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一次,嘉慶十七年(1812)重修一次,同治七年(1858)重修一次。1995年成立了建祠理事會。發動宗親捐資,將宗祠再次重修,並加建廚房一間,約40平方米。正廳120平方米。“鍾氏宗祠”四個字為鍾家佐手書。門聯:潁地發祥山水趣,川流輝映鶴鴻飛。堂聯:金爐不息千年旺,玉盞長明萬光燈。2016年重修,大門兩邊對聯:先輩任勞辛遇艱難歲月總堅忍撐持不屈不撓呈本色,後生須奮勉惜寶貴光陰更頑強進取允文允武振家聲;亦為鍾家佐手書。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鍾氏來源、遷入賀州的歷史、宗祠建築構造

鍾氏宗祠牌匾

族規家訓

族規

1,熱愛祖國,熱愛生活。2,奉公守法,維護治安。3,熱愛人民,敬老愛幼。4,獨立勤奮,艱

苦創業。5,勤奮學習,積極勞動。6,謙虛誠實,和平處世。7,平等待人,樂於為善。8,熱愛

集體,維護公益。9,處理矛盾,犧牲小我。10,節約財富,儉為美德。11,明辨是非,立場堅定

。12,忠孝結合,貢獻為榮。13,勤奮學習,科技興家。

家訓

1,敬祖宗 追一脈流傳之遠地。子孫繁盛由此。為培木之根本,而枝葉日茂,醜祠暮與生意之享

祀,必須盡禮盡誠,勿褻勿怠。

2,孝父母 先祖雲:父母如天地,人如不孝而自外於父母,是外於天地也。何以為生。故孝而百

行之首。

3,敬尊長 分尊於我,年長於我,而我當遜讓,不可違禮悖義而昌犯取辱。

4,睦兄弟 兄則弟,弟創恭。兄弟如手足須和氣致祥,否則招殃。如聽婦言而疏骨肉或因錢財而

起爭端,便無家之幸福矣!

5,和夫婦 夫妻同心,互敬互愛,不宜發怒,琴瑟和偕,莫不靜好。誠實和諧則家必興,切不可

夫妻反目,而使家之不振也。

6,教兒孫 不可溺愛不明,以致姑息養奸縱恿兒孫之惡,故教父不可不嚴,尤不可不早。

7,睦宗族 夫為一族之人。論派分雖有親疏之等善,論國源則有聯合之情誼。故不可為秦越之相

祝,須彼此往來。百事保護以盡宗親之袒。

8,睦鄉鄰 勿以異性而歧視,出入相友,守望相切,常變相依。則鄉鄰有悖於我殊多,所勿起嫌

隙而失和好。

9,勤讀書 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事實文行忠信,持身處世要有儒雅之風度。

10,務實業 乃美生之道,或力農,或營商或工藝,財自然會有,建房屋,置田產,這是長久生

活之計,必須隨時注意。

11,節財富 凡家之所需,必量入微出。亦必求有餘、以備意外之用,當思創業難,守業亦難。

若浪費負債,則有三固生命之憂。

12,戒淫逸 淫逸害人不淺,若誤墮其中,不但耗財損德,玉梁疳遼惡疾,貽父母妻子之憂,親

朋亦憎嫌之,有何面目見人。

13,戒賭錢 凡賭場最易誘人,而入其中者,多傾家蕩產。即或賭得非義為之財,亦無益於家,

只會流為卑鄙之輩,終無自立之望矣。

14,戒吸毒 偶而吸之雖頗提神,但易使人成癮及成癖。致此而身瘦,筋骨弱,神志昏,不僅耗

財,甚至廢一生事業,從此灰心,誤人實在不淺。不可不早警也。

15,戒縱酒 酒以合歡,亦可養旺。但飲有其時,要有節制。若縱酒無度,則失德喪儀。甚至沉醉

敗事,狂悖招禍,不可不慎。

16,戒爭訟 凡遇拂逆之事,須冷靜忍讓,如悖釁相爭,小則耗財累身,大則傾家喪身,遇事萬

不得已時,要公庭略得其直便止。君子忿得思難,盞請之可。

茲將宗祠古碑原印抄如下

重修龍泉廟碑

聞之祖有功宗有德血食廟享雄百世而不遷豈非以其泣蓄者深而流衍所以長乎賀邑有鍾氏由來久矣原其始乃微子之裔世居山東至大明自東而來賀郡號潁川龍泉廟大號川主乃潁川鍾氏子祖祠也先人卜地於鍾家巷街邊堂構奠焉非一世也為子孫者其睹居嵩棲之精思水本水源之義雍了睦一脈相承洩融子千秋克繼我祖宗屬望於後裔者然也故今春祀秋煙具雞黍潔酒漿致敬誠明有親也黃髮者列於先垂監者列於後復有倫有眷明有序也一廟之中而仁敬孝慈之理具為豈苟為而已哉宜乎廟貌巍峨飛車鳥革以報宗功於萬一也胡何已年被潦棟折榱崩即當重建奈何子孫多貧乏一時難以紹修又因宗祠之名難以向外募化從(縱)有踴躍助捐者不過任意焉已耳惟陳允相敬神之心腑了懇切其能相與以有成乎然而耗費頗多用不繼因合族聚議將眾先人所置觀音閣後書房一座左右廂四間毀而棄之以共成此舉此亦一時權宜之計也迄今廟貌重新神靈如故先創建之功靡兒永垂於不朽歟足以為亭

譯文:聽說祖先有功德,宗族有品質,能享受廟宇香火百年不遷移,驚天地,泣鬼神,後人枝繁葉茂,淵源流長。賀州鍾氏是一個大家族,很有歷史。鍾氏始祖是宋國開國國君宋微子,宋微子的後人居住在山東,到了明朝洪武年間,從山東來到賀州,郡號潁川第,建龍泉廟的人是潁川鍾氏始祖的後人。先人們在鍾家巷街邊買地,建築龍泉廟,不是一代人就能修建得了的,子孫們親眼看見它的高大雄偉,建築設計精美。想水有源頭,一脈相承的族人們和諧義氣,千秋萬代快樂和睦,繼承我祖宗功德,代代相傳。因此今年春秋時節,擺上煙具、雞、糧食、純酒,敬獻祖靈表示誠心。親朋好友當中也有黃頭髮的外國人站在前面,當地族親站在後面,有倫理有親眷有順序在一個廟堂當中。遵循仁義敬仰孝順慈愛的理由,是因為廟堂建築氣勢恢宏,翹角飛簷,來回報祖先功德的萬分之一。廟堂經過多年風雨侵蝕,棟樑斷,牆壁倒塌,應該重修了。無奈鍾氏子孫雖然眾多,大多數很貧窮。一時難以籌集資金重修。又因為宗祠是一家姓氏祭祀祖先的地方,即便對外募捐錢款,即使有踴躍資助的外姓人,不過任意捐助罷了。唯有陳允相敬重神靈,傾其所能相助重修龍泉廟,已然修好了一部分。因為耗資巨大,費用不夠,聚集族人商議,只好將先人設置的觀音閣後面的書房一座左右廂房四間拆掉用上,這樣才完成了重修龍泉廟的心願。這樣決定也是一時權宜之計,到目前為止,龍泉廟面貌煥然一新,先祖神牌象從前一樣,放在神龕裡。重修龍泉廟的功德永垂不朽,值得建亭立一塊碑文。

乾隆七年壬戌歲仲冬月。

供稿:鍾百靈

審核:朱孔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