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宿便,排腸毒」?「宿便」是個僞科學概念,別再被忽悠了

“清宿便,排肠毒”?“宿便”是个伪科学概念,别再被忽悠了

“清宿便,排肠毒”?“宿便”是个伪科学概念,别再被忽悠了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最新統計數據,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位於各種惡性腫瘤的第五位,男性多於女性。當然,大家也不用過於緊張、談癌色變。因為和其他癌症不同,結直腸癌是一種為數不多的可防可治的惡性腫瘤。

南京市名中醫、南京市中醫院肛腸科主任中醫師樊志敏說,大部分結直腸癌是由息肉演變而來,“這就給了我們預防的機會。只要我們能夠在第一時間把息肉切掉,炎症控制好,就等於把癌症扼殺在了搖籃裡。”

腸癌早診,不要抗拒腸鏡和肛門指檢

1

“清宿便,排肠毒”?“宿便”是个伪科学概念,别再被忽悠了

樊志敏主任正在為患者查體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高蛋白飲食,膳食纖維攝入不足等現象增多,人們的腸道健康受到威脅。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胃癌的發病率在下降,但是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在上升,江蘇也是高發區之一。

我國結直腸癌發病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年輕化,發病年齡以40-60歲之間居多。

樊志敏主任說,其實腸癌是一種為數不多的可防可治的惡性腫瘤,“因為它的癌前病變是明確的,60%-70%的腸癌是由息肉發展而來,如果能早期發現癌變的趨勢,發病率能顯著降低。”

“清宿便,排肠毒”?“宿便”是个伪科学概念,别再被忽悠了

腸息肉指的是腸黏膜的隆起性病變,它可小至芝麻、綠豆,也可大至核桃,數量可從一個至數百個不等。其中的腺瘤有癌變的可能。絕大多數大腸息肉沒有症狀,若息肉持續長大或者惡變,可出現便血、大便表面帶血、腹瀉、便秘、腹脹、腹痛等非特異性消化道症狀。但是,從臨床症狀難以診斷大腸息肉,確診大腸息肉主要靠一系列的檢查,腸鏡為診斷大腸息肉的“金標準”。

“很多病人會問,醫生,我沒有任何感覺,為什麼要讓我做腸鏡?”樊志敏主任說,腸道里有500克的糞便,1、2克的腺瘤,你怎麼可能有感覺?如果出現了“感覺”再來看,那是腫瘤已經侵犯到血管或者神經,多數都已經發展到中晚期。

專家建議,40歲以上,便血或大便潛血檢查提示陽性的患者,要進行腸鏡檢查。對於直系親屬中有結直腸癌病史的人群,應當定期做腸鏡檢查,如發現結腸息肉等病變應當積極治療,防止癌變。

另外要重視“肛門指檢”。樊志敏主任說,有60%的直腸癌是可以通過它檢查出來的。超過七成的中國患者的直腸癌都很低位,距離肛門很近,所以無論是腫瘤還是息肉,專科醫生是可以摸出來。但是現實當中,很多人在體檢中常常忽視或放棄這一項,這就錯過了發現腫瘤的機會,這是非常可惜的。

此外,當中老年人出現不明原因的貧血時,也應當重視大便潛血試驗、結腸鏡等檢查,因為右半結腸癌患者大多會出現貧血、乏力等症狀,但時常沒有明顯肉眼可見的便血。“在臨床上,我們醫生看到太多這樣的病人,一些老人長期貧血,以為是自己身體虛,氣血不足,走了很多醫院,繞了很多彎路,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並非每天都排便才算正常,便秘多是“忍”出來的

2

對於便秘,我們臨床上也有自己的診斷標準,所以大家可以自我對照一下,只要每週排便超過3次,且過程沒有痛苦,那在我們專科醫生看來都不算是便秘。

樊志敏主任告訴記者,他經常看到一些病人,聽信“每天必須要排便,不然就會把毒素蓄積在體內”之類的話,一天不上廁所就坐立難安,無形中增加精神壓力。特別是本身就有功能性便秘的人,緊張、焦慮情緒反而會加重便秘。

“清宿便,排肠毒”?“宿便”是个伪科学概念,别再被忽悠了

我們的腸道24小時在咕嚕咕嚕的叫,但是真正要你感受到“便意”,那是要等到結腸“集團性運動”才可以。樊志敏主任說,“集團性運動”是一種強烈的蠕動波,推動食物殘渣前進相當一段距離,每天也就會出現幾次。一般來說會出現在兩種情況:一是早上起來,人的直立反射;另外就是吃過飯之後,“特別是一些小朋友,一吃東西就要上廁所,家長還覺得不理解,其實這就是人的生物節律,應該‘順其自然’。”樊志敏主任說,如果長期人為抑制自己腸道的節律,在“有感覺”的時候強忍便意,久而久之必然會造成便秘等問題。

要想改善便秘,多飲水、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品。“吃那麼多蔬菜,大部分人一般做不到,那可以選擇纖維素含量豐富的,如大根莖類的土豆、山芋、山藥等。”

另一個重要的,是改變已有的不良習慣,如:人為抑制便意,排便時看書、看手機導致排便時間過長,過度用力排便等。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利用正常的排便條件反射排便,有便意後最好立即排便。

“清宿便,排腸毒”? 不要再被忽悠了!

3

“清宿便,排肠毒”?“宿便”是个伪科学概念,别再被忽悠了

樊志敏主任在上專家門診

很多廣告會誇大“宿便”的危害,比如宿便產生的毒素會直接影響腸胃消化系統,讓人口臭,臉色發暗,長痘痘,甚至影響人的免疫力等等,很多人會長期服用“清腸排毒”的保健品,生怕腸道累積“宿便”。

宿便本來就是一個偽科學概念

樊志敏主任說,所謂排“宿便”的保健品,多含有大黃、番瀉葉等蒽醌類物質,通過刺激腸壁的神經元而促進腸道蠕動,達到通便的目的。這一類瀉藥,長期使用除了逐漸減低腸道對刺激的敏感性,增加後續的治療難度;另一個更大危害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就是這類藥物能導致大腸黏膜顏色的改變,在腸鏡裡看,大腸呈現從檳榔樣花紋至黑褐色樣改變,這在醫學上叫“結腸黑變病”。

來源 |揚子晚報

“清宿便,排肠毒”?“宿便”是个伪科学概念,别再被忽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